高三10月月考语文作文优作精选1、掉落的门钹高三1班黄子妤北京的四合院,老门原漆剥落,门板筋理毕露,但门钹还在上面,它们就在那斑驳的门上度过一生,平平凡凡。
这是他第二次来这儿。
他走进细看,发现门钹并非是一对,而是用两个形状色泽有着细微差异的两个拼凑在了一起。
于是,他找到附近的住户,询问着这画上门钹的去向,得到的只有两个字——掉了。
时光如酒般沉淀,他不禁回忆起了第一次见门钹的情景。
那时的他和现在一样,是一个功不成名不就的人,住不起市中心的豪华高屋。
我为何如此窝囊?他想朝着那深邃得可以吞噬人心的夜空高喊,可话到嘴边,又被压扁吞进了肚子里。
他的理想是拥有一个像泰戈尔笔下那样娇艳如火的人生。
他害怕,害怕自己的心电图上显示出一条直线的时候,自己仍然一事无成;他厌倦,厌倦了如今柴米酱醋茶的生活;他痛恨,痛恨自己因平凡只能表现出的“温良恭俭让”的怏怏病态。
可是他看到了门钹,门钹是叫门用的,那个晚上,他坐在旁边的石凳上,木讷地看着一个又一个的人扣动门钹,进进出出,迎来送往……门钹每响一下,就好像天空中十几面锣鼓在敲打,他的心也跟着一跳一跳,像不倒翁,一摇一摇,每摁一下就摇晃得越厉害。
我又何尝不像那门钹?他搜寻着已为数不多的表情,硬挤出一个笑容,只不过那笑是冷的,像阴寒欲雪天的淡日,惨淡,让人心里发毛。
突然,他看到了一个身影,只见那人拿着工具,设法刮掉门钹上的锈迹,又拿着铜钉把门钹结结实实地铆在门板上。
“如此平凡的门钹,你又何必这么做?”他看似漫不经心地问道。
“你别看这门钹普通,但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如今北京的四合院被高楼渐渐取代,而它们仍然平凡地在门上度过一生,不像门铃那般尖声刺耳,喧嚣烦躁,却也别有一番味道。
”他木讷地点了点头,却也不曾想到自己,只觉与这门钹有着说不清道不来的缘份。
而今看着这不成对的门钹,仍像他一样平凡,像他一样坚守着自我,他不禁伸手扣了扣这门钹,声音依旧透着沧桑。
历史仿佛再次重演,倏忽间,一只门钹掉落了下来,他缓缓俯身将其摆在屋前,兀自转身离开……门钹,究其实,是讲了自己的故事。
2、仰望一棵树高三(2)班吴佳瑜一个人,静默于道旁的一棵树下,看树影斑驳,嗅冷香四溢,抚枝干粗粝。
刹那间,人也变得骨清颜秀。
若是有些许清愁,我想这树也一定载得动。
这是一棵樟树,一棵再平凡不过的行道树。
最初知晓樟树的名字,是在茹志鹃撰写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散文中,宋庆龄清新脱俗的气质暗合樟树独有的馨香,久久萦绕于世人的心间。
自此,我便一厢情愿地以为樟树绝不同于一般的榆槐杨柳,它的生命一定灿若霞光,与我这等凡人绝无深交。
或许它有松柏遒劲有力的枝干,抑或有翠竹直入云霄的脊梁,再或者有桃李似锦的一树繁花……总之,凡是我所能想到的一切美好都付诸它的生命,我知道它一定不负我所望。
樟树啊,我愿竭尽我毕生的心血换取与你的相逢,哪怕只是一次擦肩而过,只为一睹你在我心中的灿烂容颜。
你在哪里,你是否愿意接受我虔诚的膜拜?有一天,爸爸从外面带回几片树叶,叶脉凸起,清香四溢,他告诉我这是一棵普通行道树的叶片,这树名字就叫樟树。
行道树?令我魂牵梦萦的樟树竟是这等平凡?我不愿相信,便央求爸爸带我去路旁见见那牵我心、摄我魂的樟树。
真的是它,道旁林业局设立的标牌上赫然写着“樟树”。
眼前的树远没有想象中那般烂漫繁华,它没有桃树灼灼其华的花朵,不过,这倒也无妨,反而使它没有如火般付之一炬的壮烈,更不会有狐媚的灵魂去攀折,去蹂躏。
它用平凡的境遇与人相处,无论哪个行人累了倦了,尽可在它的树荫下享受清凉,亦可和它絮叨不咸不淡的家常,它总会以一种平凡的姿态去聆听。
蓬松的阳光在樟树的叶缝间投下斑驳碎影,我禁不住用手去抚摩它粗粝的树身,岁月的沧桑便在掌间蔓延,直至我的血液,我的心头微风吹拂,树枝摇曳,每一下颤栗都一点点摄走我的心,我感叹于平凡的它所体现的生命的交融、清新的傲骨。
纵然没有灿若霞光的繁花,即使仅是一棵再平凡不过的行道树,那又何妨?它依旧傲然挺立于路旁,它的馨香依然牵动我心。
3、角落里的倔强高三6 杨尧渊凉意彻骨,刀风猎猎灭灯烛,庭院一隅,有不起眼的孤独。
——题记闻惯了重金属色泽的喧嚣五味,静坐在种满黄桷兰的庭前,不失为一个优雅的的举措。
坐在竹藤椅上,脚边有奶奶刚剥好的毛豆,混杂着各类清香的气息扑面而来,醉人!月华如水,似那白玉倾玉盘,泼洒幽幽心事,诉说给满庭的花花草草。
只一株玫瑰,便让月儿沉醉,带着微微露水,娇艳欲滴,当真叫人眼线,你那如火般的人生。
微风徐来,惹得我心神微漾,恰似阳春三月,江南草长,玫瑰的忧郁尤为突出,竟那样的骄傲。
似是一缕截然不同的清冷划过鼻间,我肃然站立,用心琢磨那缕清香从何而来。
风止,再也寻不得。
只那玫瑰的霸道气息弥漫。
我悻悻坐下,回味着那清冷,我感觉,它应该是一个翩翩君子,隐匿在人世间,平凡至极,可转念一想,它应为一个骁勇飒爽的立将,那样的孤傲!依旧月华如水。
却没有风。
我躺在藤椅上,盯着没有星辉的夜空,沉浸在玫瑰的浓郁中,微醺。
似是最撩人处,又一阵清风,我乍起,寻得了那缕幽香,飘渺如丝,却又十分刚强!我走进它,清冷之气扑面而来,是株兰花。
弱弱地蜷缩在庭院一隅,看似卑微的外表下是你不屈服的心,在满是浓青的环境下却依旧保持着那纯粹的美好。
“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兰幽香风定,松寒不改容”,好一个“兰幽香风定”!在多少个华灯初上的夜晚,我面对着光彩下的人们卑微地低下了头,却不知,角落里的兰花却能做到使自己的清冷倔强笼罩出一小片天地。
在倦鸟归巢,晚渔回港的夜晚,天地混沌一片,微尘勾勒不出事物清晰的轮廓,而我觅得了你。
此刻突然想起一首诗:走在路上,我大声歌唱,大风刮过山岗,上边是无尽的天空。
纵使平凡如荠草,我仍旧可以放声歌唱。
4、平凡之路高三11班王佳瑜“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生活,羡慕不得。
我活好自己的就行。
”老人如是说。
他姓李,是村里的赤脚医生。
谁家生了小毛病,邻里知道了,便会说一声:“哎呀,你怎么不请李医师过来打个针,一针下去,第二天包好!”热心的邻居可能在说话间已经拿了电话在拨号码了,电话刚挂,不出十分钟,你便能听到清脆的自行车铃铛声——李医师到了。
我小时候身体弱,每到换季,总会感冒发烧,李医师几乎成了我家常客。
“叮当”一声脆响,一辆老式自行车停在了门口。
车上下来的老人虽然皱纹满面,但神采奕奕。
他的医药箱用绳子固定在后座上,棕色的外皮满是皱痕,也已上了年纪。
老人进屋后,先笑眯眯地问问我的病情,了解后,他便熟练地从医药箱中拿出药水、针筒,开始配药水。
他的药箱边有个小孔,穿着一根线,线上系着一个环形的磨石。
“沙沙”,他在刮药水的玻璃瓶,“噗”,药水瓶被打开了,“滋滋”,是药水被针筒吸干的声音,再将针筒朝上轻轻一推,便可以打针了。
小时候,我总是害怕针尖,尖锐的刺痛感总让我疼得跳起来。
但每次李医师打针,也许是家人的安慰,疼痛感并不会那么强烈。
一会儿时间,针打完了,奶奶知道李医师不爱收零头,早就准备了一把糖塞给他,他也不拒绝,背上药箱,又匆匆赶去下一家。
那时候的路都是石子和泥做成的,李医师一直骑着那辆旧自行车,为了村里的各家各户的健康,走了一遍又一遍,轮子辗过了一块又一块的碎石。
平凡的他,在平凡的路上,却做着不平凡的工作。
两年前,我发高烧,奶奶打电话去请李医师,却说人出诊去了。
妈妈便载着我去了他家里。
村里大路早就修好,可他家门前河太宽,路不好修,仍是条逼仄的小路。
到了他家,却让我一怔,壁橱上,碗柜上,全是粉笔写的邻里的电话及地址。
听他老伴说,一开始记不住,就想记下来,后来记满了,却都记住了,便也没再擦去。
我听了,心中一暖,同时也佩服李医师,他的铃铛究竟在村子的路上响了多少次,才能全部记住啊!谈话间,屋外铃铛一响,李医师出诊回来了。
仍是精神的样子,见到我仍笑眯眯的,熟练地抽针,注药,与记忆中一样。
平凡如他,不失伟大。
5、栀子花开高三(12)班施裕独倚在窗边,望着粉红色的云向西边缓缓蔓延,好像在梦中,一种奇妙的心绪在胸膛处肆意散开。
阳光稀稀疏疏地从教室窗口映射进来,从树叶的罅隙处溜出来的流光直直地照在我的身上,耳旁依旧传来老师那句不带任何感情的话:“你根本不适合写作,不要再拿你那种苍白无力的作文来找我帮你改了,多把这种心思放在学习上。
”随着老师的一声"宣判"我似乎就像是一只泄了气的的皮球再也打不起精神,放学后浑浑噩噩的走在回家的路上,所谓"情随境变,字逐情生"望着周围熟悉的人格和事,哪怕一阵微风吹过,我都觉得好像在嘲笑我,看着那株只有花骨朵的栀子树直接说了一句:“长这么难看,还要占用这么大的一块土,简直就是浪费。
”我恼怒地把不满情绪都发泄于它,一直到傍晚才发现自己的可笑。
第二天,我依旧踏着阳光带着还没恢复过来的小情绪走到那棵栀子树下,却不料一阵清香从鼻尖拂过。
原来栀子花开了,清风徐来,使我停了下来,嗅了好多次又抬头看了好多次,那根根曲直的枝干承载着朵朵洁白中透着水嫩的栀子花,片片绿叶托着花生长着,远望,颇有一种“茶蘼如雪”的味道。
我留恋那种清香,撩人心脾,便就在那驻足欣赏。
望着那一株株洁白无瑕的栀子花,我又开始赞叹告造物者的神奇,一株平凡无奇的魔力让我移不开脚步,那栀子花没有玫瑰的艳丽,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没有梅花的坚韧……但它却依旧开得那样灿烂,如一明媚的女子在巧笑欢颜,刹那间我似乎明白了,就算我被老师判了"死刑"那又怎样,写作只是我的一个爱好,我不一定要成为郭敬明、韩寒那样的名家,老师不认可,没关系,只要自己开心就好,不要事事争风头,当一个在路边为人鼓掌的凡人也是好的,就如那栀子花,虽说并不起眼,但也算是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是非要像夏日之花,不凋不败,妖冶如火,平凡的栀子花一样精彩。
想到这,我带着笑颜向学校跑去。
收回远眺的视线,望了望自己窗前的那株新载的栀子花,缄默静坐。
心中默念:还好有你!那年的栀子花,不知落在谁的屋檐下,老了青砖,湿了黛瓦……6、老人·小巷·剪纸铺高三18张心怡老人的剪纸铺子开在小巷里。
小桥石驳,青砖黑瓦,流水淙淙,如同一只静谧的猫,安静地走在吴侬软语的咿咿呀呀里。
小巷及其空旷,老人的铺子也就遗世独立般落在这里,好像坠入凡尘的一颗星子,虽平凡,不如天上明星的闪耀,但依旧绽放着微弱的光芒。
老人姓杨,已是花甲之龄,精神却矍铄的很,头发全白,但根根闪烁着光泽,如同来年的第一场瑞雪,征兆着希望。
小巷的空旷大概是因为时代的发展吧,周围商贩们早就从这搬到了新开发的商业区,老人却坚持不搬,只因为这小巷老旧,是财富,是文化,只因为他内心不争,甘于平凡。
依旧是平凡不起眼的小店,依旧是一个小木板上有点笨拙的两个字“剪纸”。
就在这儿,老人琢磨着他的手艺。
一张普普通通的纸,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便要什么有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