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一、教材分析《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的第一节。
本节是力学开始的第一节。
本节内容由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四部分构成。
“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学好力学的基础,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压强、浮力、简单机械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是初中物理的重点。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示意图及画法。
难点:力的作用相互性的理解二、教法学法分析物理教学的特点是“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对本节教法我采取了以下方法:“情境教学法;设疑诱导法;直观演示法;讲授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学生分析八年级下学期学生情况是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对探究活动充满渴求。
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以及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
所以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
评价方式:使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给予及时的语言和量化评价。
四、学习目标分析根据以上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情况,依据课标的具体要求这是我设置的三维目标通过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示意图,知道力的概念、作用效果、理解力的三要素,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五、教具准备: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课讲授之前我需要准备实验器材:拉力器、直尺、弹簧、橡皮泥、磁铁、铁球、轨道、扳手、旱冰鞋六、教学过程我的教学内容包含了新课的引入,教学内容,达标检测和小结。
教学内容包含了四个探究点(一)引入课题教师投影“力”字,请同学用这个力字组词。
这样引入新课,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二)教学内容探究点一:什么是力初二的学生对力有一定感性认识,但如何从感性认识中概括出力的概念呢?针对这一问题在教学设计中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讨论并列举出生活中有关力的事例,再引导学生分析上述有关“力”事例中有什么共性。
由此总结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在前面事例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理解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这样设计通过学生举出事例联系生活,通过事例归纳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归纳的方法的能力力作为一个物理量知道:力的符号和单位:F 、牛顿(N)这里可以让学生课前查资料了解牛顿,上课时找学生讲讲牛顿的故事这样设计培养学生学习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可以学习牛顿的敢于探索,坚持真理,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
探究点二: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动手试一试拉测力器和挤压柠檬。
通过这两个实验引导学生概括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这里让学生举一些力改变物体形状的事例。
强调力的一个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形状。
演示实验:小铁球受到磁体的作用会改变运动轨迹。
再观看打棒球、羽毛球、踢足球等视频力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视频。
让学生总结出力的另一个作用效果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这样设计锻炼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总结能力。
探究点三:力的示意图(1、力的三要素学生对力的大小和方向并不陌生,让学生自己举例来说明。
力的作用点是是学生新接触的知识,因此设计两个实验让学生体验。
最后,小结出力的三要素.这样设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学生体验加深知识的理解(2、力的示意图通过课本小组自学力的示意图的画法,然后找三个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作图。
最后,由教师边点评边引导学生得出作图要点。
这样设计既培养学生自学及合作学习的能力,又为培养形成良好规范要求。
探究点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通过观看视频和分析事例学生讨论,得出结论:①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②同一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又是受力物体。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三)达标检测练习题的设置与探究点对应,题目少但题型都有代表性。
可以及时、客观、全面的反馈与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四)小结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掌握内在联系,对促进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有很大的帮助,帮助学生记忆。
还能帮助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同时反馈学习目标。
七、教学反思在以上设计中,力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以实验为基础的特征,注重了学生的亲身体验。
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从熟悉的情境中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方式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简单、有趣,且就在我们身边,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是新课标要求的科学研究方法之一。
注重了新课标要求的三维课程目标的落实。
在学生认识规律之后,又及时引导学生用掌握的知识来分析解决生活和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强化应用意识。
当然,教学中情况千变万化,这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活动,不断地反思和总结。
在此,还请各位评委提出宝贵意见,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弹力》说课稿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弹力》。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效果分析四个方面谈一谈关于本节课的设计。
一. 【教材分析】《弹力》是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七章第2节内容。
弹力是学生在进入初中学习了力的概念后,进一步学习的一种性质的力,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之一。
弹力的学习至关重要它是学习摩擦力的基础更是力学部分的基础,无论是从知识本身的角度出发,还是从知识外延来看。
本节知识都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本节课通过实例,从生活中常见的形变现象出发,认识到弹力存在;在实验探究力与形变的关系之后,又回到了弹力应用,给学生以感性认识弹力对生活的影响。
根据教材特点我确定了教学重点:弹力的概念,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关系、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及使用方法。
从教材体系上看,学生已学习力的基本概念、并且在生活中接触过一些关于弹力的生活事列,如弓箭、气球、跳板等等,为学习弹力打下了基础。
并且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实验探究能力,掌握了基本的物理研究方法对于进入初中学习的学生,他们有较强的求知欲望,思想上、心理上还不太成熟,思维的敏捷度还不够高。
基于对教材的这些认识,根据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的难点。
教学难点: 弹力概念的引入、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二.【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①掌握形变与弹力的定义。
②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
③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及使用方法。
能力目标: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的形变和弹力的产生的一系列物理实验,学会从实验现象中分析,简单的科学规律。
情感目标:通过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我采用了如下教法与学法。
2、教法与学法教法:本节采用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实验、讲解、讨论、探究等多种方法辅助教学。
学法: 学生在我所创设的物理环境中,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等活动主动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以上教法与学法,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具体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三.【教学过程】:第一环节——设计问题,情景引入首先,我通过一个小车弹簧实验,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兴趣,产生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小车和弹簧之间存在着一个力,然后设疑:这个力是什么力,是怎么产生的?既开阔学生思路,又启发学生思维,从而顺理成章的导入了新课。
并展示桌子上的压力与支持力,打碎的灯泡,提出两个问题: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吗?发生形变的物体都能产生弹力吗?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入课堂。
第二环节——师生互动,探究新知1、形变:通过直接提出的方式,提出形变的定义,让学生形成形变物体所具有的一般特征。
让学生归纳形变的种类,并介绍什么是弹性形变,以及弹性限度,使学生获得直观认识。
2、弹力概念:在学生对形变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结合刚才的实验,分析两个实例,一是:弹簧拉伸,二是:受压直尺。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发生形变的弹簧能给物体以力的作用,发掘出这个力就是弹力,从而得出弹力的定义。
弹力的产生条件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先引导学生阅读弹力定义,从定义中找出弹力产生所要具备的两个条件。
再举出几个具体实例,向学生们展示桌面上的书和吊于电线下的灯这两个模型让学生分析,压力和支持力都是弹力,绳的拉力也是弹力。
3、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
我从形变的几个基本类型入手,展开分析形变与弹力之间的关系,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通过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分组进行实验,并对实验结论进行分析与论证,分析误差形成的原因,再通过评估与交流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在各个小组间进行指导,及时发现学生们争论的焦点,并给予恰当的引导。
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讨论结果,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和生活经验不难得出如下结论:外力越大,形变越大。
4,测力工具—弹簧测力计。
我通过图片和实物相结合的方法,使同学们认识弹簧测力计,并讲解力的单位相关知识。
通过让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引导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并总结使用方法,5.弹性使能,观看课本相关图片,认识弹性势能。
设第三个环节——课时小结,巩固练习为了让学生们能对这节课所学的新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指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重难点知识进行了复习小结,并引导学生解答相关例题,使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得到升华。
板书设计:板书是依据教学目标、以突出重点、简洁明了,便于记忆为出发点,依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效果精心设计的。
作业为课后习题,目的是巩固重点知识,提高学生能力。
四、【教学效果】通过以上的过程设计我预计可达到以下效果: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生活实际内容引入,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活动,引起学生有意注意,设计合理的探究内容,让学生在推理、判断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变规律的传授过程为规律的探究过程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实现本节课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的教学目标。
当然本节课的设计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和指正。
《重力》说课稿各位评委早上好!我说课的课题是《重力》,原标题是《重力力的示意图》。
我计划将本节课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讲力的作用效果,三要素,示意图。
第二课时讲重力。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重力》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1.首先是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重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二3节的教学内容,在学习重力力之前,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测量等,本节课再学习常见的,具体的一种力——重力,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重力”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力,在力学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