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国际服务贸易理论

第二章 国际服务贸易理论

一、古典经济学中价值创造理论概述
威廉·配第(W. Petty):提出了劳动决定价 值的基本原理,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其所花费的 劳动时间决定的。此外,他还提出了“劳动是财 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观点,认为劳 动和土地共同创造了价值。显然,这种观点混淆 了使用价值的生产和价值创造两个不同的概念, 与其劳动价值理论自相矛盾。 亚当·斯密:认为商品的价值既可以由生产中 所耗费的劳动决定,又可以由购买的同量劳动来 决定。实际上,亚当·斯密在劳动价值论方面最 具意义的工作是把劳动区分为生产性劳动和非生 产性劳动,且认为非生产性劳动不创造价值。
2009,7
10
第二节 现代服务价值理论评述
二、服务价值理论在现代服务业中的新发展
在现代服务业的背景下重新审视服务价值理论, 关键是对“劳动”内涵的重新界定和拓展,从价 值的表现形式上看就是V的扩大及组成价值量的各 部分(C+V+M)构成比例的改变。
三、服务价值理论在服务贸易中的拓展
(一)国际价值的形成及其量的决定 (二)服务的国际价值形成及转换过程
2009,7
6
第二节 现代服务价值理论评述
一、服务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服务产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 (1)服务产品的使用价值具有消费替代性、互 补性和引致性 (2)服务产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生产、交换、消 费的同时性和非贮存性 (3)服务产品的使用价值具有非转移性 (4)服务产品使用价值再生产的严格制约性
(一)基于李嘉图模型的解释 (二)基于H-O理论的解释 (三)基于埃塞尔(Ethier,1982)服务规模经 济理论的解释 (四)弗农(Vernon,1966)的解释-产品生命 周期理论在服务贸易中的应用
2009,7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5
第五节 其他主流经济学理论的运用
三、规模报酬递增条件下的生产者服务贸易模型 四、人力资本与服务贸易发展 五、竞争优势理论与国际服务贸易
第二章 国际服务贸易理论
2009,7
1
第二章 学 习 要 点 1.服务产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⒉ 服务国际价值的形成及转换; ⒊ H-O模型在服务贸易理论中的适用性; ⒋ 垄断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差异化服务 产品贸易模型; ⒌ 若干主流经济学理论在服务贸易中的研 究与应用。
2009,7
2
第一节 传统服务价值理论批判
2009,7
17
2009,7
7
第二节 现代服务价值理论评述
服务产品具有价值的原因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生产服务产品耗费的劳动凝结在非实物使 用价值上形成价值实体;第二,私人劳动和社会 劳动的矛盾使生产服务产品的劳动取得社会形式, 从而表现为价值;第三,服务产品与实物产品不 能按异质的使用价值量,而只能按其中凝结的同 质抽象劳动量进行交换,从而以价值为尺度决定 其交换比例。
2009,7
5
第一节 传统服务价值理论批判
四、对传统服务价值理论的再认识
首先,部分学者坚持以生产劳动的一般含义为 标准,即纯粹的服务劳动是非生产劳动,不创 造价值。 其次,当代学者试图从价值论的角度修正服务 的概念,将服务归入传统生产性劳动的范畴。 再次,有学者认为,不能用生产性和非生产性 来规定人们从事劳动的性质,进而在此基础上 讨论服务价值问题。 最后,从服务部门的角度将研究对象具体化成 为一个新的研究途径。
2009,7
13
第四节 克鲁格曼模型在服务贸易理论中的拓 展与应用
一、垄断竞争条件下报酬递增、规模经济基础上的 垄断竞争条件下报酬递增、 贸易模型 二、垄断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的产品差异贸易模 型 三、克鲁格曼模型对于服务贸易动因解释的重要意 义
2009,7
14
第五节 其他主流经济学理论的运用
一、生产区段和服务链理论 二、对生产区段和服务链理论的几种解释
2009,7
12
比较优势模型” 第三节 “比较优势模型”在现代国际服务贸 易理论中的演化
二、迪尔道夫(A.Deardoff)模型 迪尔道夫( 三、萨格瑞(Sagari)模型 萨格瑞( 四、伯格斯(Burgess)模型 伯格斯( 五、服务价格国际差异模型 六、梅尔文(Melvin)生产者服务的贸易模型 梅尔文(
2009,7
8
第二节 现代服务价值理论评述
(二)服务产品的价值量及价值形成过程 服务产品价值量的决定有两种情况: 一是重复型服务产品。因服务劳动过程中主客观 条件的差别,生产同种服务产品需要各不相同的 个别劳动时间,故其价值量由生产这种产品所耗 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 二是创新型服务产品。它的非重复生产性和共享 性使其价值量由最先生产出这种产品所耗费的个 别劳动时间和风险系数决定
2009,7
3
第一节 传统服务价值理论批判
二、马克思有关非生产性劳动的价值创造理论
马克思提出了劳动具有两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 动,其中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马 克思又提出,抽象劳动中只有生产劳动才创造价值,而非 生产劳动不创造价值,它只是参与价值的实现和分配。 马克思依据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在《资本论》中提出 了生产劳动的范围,即包括物质产品生产领域的一切劳动、 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中延续的劳动(如包装、保管等劳动) 以及相关的各种生产性劳务(如货物运输等),非生产劳 动则是除此之外的大部分劳动。 虽然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中延续的劳动也属于生产劳 动,而且根据马克思的说法“生产劳动就是一切加入商品 生产的劳动”,这些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但是他又指出 “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表现,同整个生产比 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
2009,7
9
第二节 现代服务价值理论评述
服务产品的价值量由三个部分构成:在服务 过程中被消耗的燃料、物料、辅助材料、服务产 品的价值以及服务业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等(C); 服务劳动者的必要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即维持劳 动力生产和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它 表现为服务劳动者的工资(V);劳动者的剩余劳 动所创造的价值,它表现为服务部门的利润和税 金(M)。
2009,7
4
第一节 传统服务价值理论批判
三、效用价值论中有关服务价值的阐述
从服务效用价值论的观点出发,只要劳动创造了满足 人类某种需要的效用,就可以认为该劳动成果具有价值。 非实物劳动成果归于社会产品的范畴,正是遵循了效用价 值论的标准,即非实物劳动成果同实物劳动成果一样,也 具有消除相对稀缺,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功能。不论人类 创造的劳动成果采取实物形态还是非实物形态,只要达到 上述标准,就该被承认为产品。既然服务是一种产品,就 会有使用价值,即非实物使用价值。该使用价值与一般实 物使用价值不同的是,它不采取实物形式,而是与劳动过 程紧密结合,在活动状态中被消费,就是马克思所说的 “运动形式”的使用价值。 既然服务已经具有价值,那么服务产品在市场经济中 也应具有价值。因为,生产服务产品耗费了劳动者的劳动, 这种劳动凝结在非实物使用价值上。
2009,7
16
本章小结
本章首先通过分析价值形成以及国际价值量 的确定与转换,赋予传统和现代服务价值理论以 明确的内涵与边界。其次,在以五个代表性模型 为对象探讨“比较优势”模型在服务贸易领域的 适用性之后,同时将克鲁格曼模型也纳入服务贸 易的研究框架。最后,在重点阐释生产区段和服 务链理论的基础上,简要介绍当今主流经济学对 服务贸易理论问题的关注。
2009,7
11
比较优势模型” 第三节 “比较优势模型”在现代国际服务贸 易理论中的演化
一、“比较优势模型” 是否适用于服务贸易? 比较优势模型” 是否适用于服务贸易?
适用论的提倡者:理查德·库珀(R.Koope) (1968 )、辛德利(Hindly)和史密斯 (Smith)(1984)、 赫克曼(Hoekman)和卡 森蒂(Karsenty)(1992)、德杰克(Djajic) 和凯瑟沃斯基(Kierzkowski)(1989) 、拉 奥(Lall) (1986)、萨皮尔(Sapir)和卢 兹(Lutz)(1981)、萨皮尔(1982)、 (1985 )等; 不适用论的提倡者:迪克(Dick) 、菲科特克 蒂(G.Feketekuty) 、山姆普森(Sampson) 和斯纳普(Snape) 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