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分析报告产业结构分析报告一、2004年产业发展回顾2004年,在贯彻科学发展观、注重“五个统筹”的宏观发展思路的导向下,贵阳市抓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为突破口,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协调发展,成效显著。
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43.63亿元比上年增长13.7%达到近年来的最高水平。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1.7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33.24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78.62亿元。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6∶50.4∶42调整为7.2∶52.6∶40.2,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2%,60%,35.8%。
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保持并巩固了绝对领先的地位和状态,仍然是支撑贵阳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这种结构变化趋势是符合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所处阶段的特点和客观市情的,应是一种合理的发展势态。
从三次产业具体情况看:第一产业增长迅速,质量提高。
一年来,在国家宏观政策环境的保障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具体指导下,贵阳市结合市情特点,立足于“城郊型、都市型”农业的发展定位,围绕“农民增收”的基本目标,抢抓西部开发战略的机遇,加快农业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的建设,积极调整产业内部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取得了明显成效。
第一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6%,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7.4%,增长率均达到近几年来的最好水平。
从农业结构构成看,农、林、牧、渔、服比重由上年的63.9∶1.3∶31.4∶1.3∶2.2调整为63∶0.9∶34.2∶1.3∶0.5,附加值较高的种养殖业发展加快,比重增加。
总体来说,农业结构层次得到提升,发展更趋合理;伴随着农业“优质、高效”的结构化调整进程,农业发展水平提高,农民实现增收。
第二产业持续快速增长,扩张势猛。
在中央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特色经济优势产业发展的宏观背景下,贵阳市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磷化工、铝及铝加工、卷烟、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轮胎等橡胶制品、现代中药等行业发展加快,增势强劲。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64.88亿元,增长17.6%,产品产销率达96.1%。
从轻重工业构成看,轻工业增长快于重工业,其增加值比重占41.4%;重工业增长相对稍慢,但其基础好、基数大,增加值比重仍占到58.6%(轻工业实现增加值68.21亿元,增长19.56%;重工业实现增加值96.67亿元,增长16.1%)。
从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不仅基数大,而且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增长快于其他经济类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实现增加值111.56亿元,增长21%;股份制企业实现增加值81.69亿元,增长16.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增加值10.38亿元,增长15%)。
从所有制结构看,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增长加快,远远高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增长,其基础地位得到巩固和提高(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58.30亿元,增长23.70%;公有制企业实现增加值116.77亿元增长19.95%;非公有制企业实现增加值48.11亿元,增长12.16%)。
另外,高技术工业增长加快,规模呈逐步扩大之势,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7.5%(高技术企业实现增加值28.88亿元比上年增长15.53%)。
总体来说,工业经济中的一些基础性或主导性行业及国有大中型企业发展趋好,地位得到巩固和提升,工业经济的质量效益有所增强,进一步发挥了推动贵阳市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
第三产业持续增长,发展稳定。
一年来,贵阳市第三产业继续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的态势,实现增加值178.62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增长速度较上年略有提升,对GDP的贡献也由上年的4.7%上升到4.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5.9%。
从第三产业的内部行业看,除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受国家宏观政策及市场需求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出现大的波动外,其他行业均保持了平稳的增长。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29.25亿元,同比增长12.5%;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实现增加值53.82亿元,同比增长12.2%;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20.16亿元,同比增长15%,增长速度比上年提高9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15.76亿元,同比增长11%,增长速度比上年低了近10个百分点;其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9.63亿元,同比增长11.9%。
与第三产业相关的几大类价格指数,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升6.9%,成为继食品类价格上涨后又一带动贵阳市物价总体上升的重要因素。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等分别下降105%、2.8%、3.1%。
总体来说,第三产业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新型服务业得到发展,传统服务业得到巩固,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整体水平实现提升,逐步满足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服务业的需要。
二、2005年产业发展展望2005年是第十个五年计划实施的最后一年,在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注重“五个统筹”,构建和谐社会等宏观政策环境下,尤其是在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做表率、走前列”、“率先在全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指示精神的鼓舞下,贵阳市迎来中央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又一次机遇,在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卫生等社会事业、循环经济建设等方面将会有一个大的进展,贵阳市产业发展前景会更加趋好。
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三次产业保持稳健增长,其中二产仍将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预计三次产业比重与“十五”计划“6.2∶52.3∶41.5”的目标相比仍有一定距离主要表现为三产比重增长缓慢不能达到目标要求。
今后一段时期的产业结构中,一产比重更趋弱化,二产比重继续上升,三产比重保持稳定,“二三一”结构形态将会保持一个较长的时期。
(一)第一产业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中央“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保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好势头”的农村经济工作精神,以《中共贵阳市委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实施意见》[筑党发(2005)12号]为具体指导,以解决“三农”问题为重点,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抢抓机遇,创新思路,制定强有力的工作措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确保全市农业农村主要经济指标的全面完成。
预计农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达到34.69亿元,力争增长8%,达到35.0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8%,达到3110元;预计主要产品产量:粮食总产量55万吨,与2004年基本持平;商品蔬菜上市量36万吨,比上年增长3%;油菜籽产量6万吨,比上年增长2%;肉类总产量16万吨,比上年增长5.54%;禽蛋产量1.4万吨,比上年增长4.47%;牛奶产量2.5万吨,比上年增长1.1%;水产品产量1万吨,比上年增长6.6%;水果产量6万吨,比上年增长3.62%。
乡镇企业增加值112.75亿元,比上年增长15%;工业增加值59.67亿元,比上年增长14%;实交税金9.43亿元,比上年增长12%;出口产品交货值7.56亿元,比上年增长8%;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30万人,比上年增长4%。
围绕以上工作目标,将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强以“水、电、路、气、房、林、电视、电话”为主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二是以扶持一批龙头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是按照“产品调优、规模调大”的思路,围绕城郊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都市农业特点,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农产品生产区域化布局。
四是抓好农村人力资源适用技术培训和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为实现农民增收奠定基础。
五是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品质。
六是建立和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和管理体系。
七是加快农村扶贫进程,切实抓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
(二)第二产业全市工业发展将着力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结构,积极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将继续深化国企改革,加大技改资金投入,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确保增长14%,力争15%。
技术改造投资确保达到13%的增幅,完成69亿元投资,力争增长17%,完成71亿元投资。
发展重点:一是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按照“支柱产业做大,高新技术做强,传统产业做精,劣势企业淘汰”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铝工业、磷化工、卷烟工业、特色食品工业、信息产品制造业、现代中药业、新材料等产业的发展。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开阳磷矿、煤化工生态工业示范基地、清镇市煤化工生态工业示范基地等重点项目的建设。
重点鼓励发展磷化工的高浓度磷复合肥、磷精细化工及磷化工综合利用深加工产品;氧化铝、电解铝及铝的深加工产品;中药现代化及生物制药的新药开发和GMP改造;特色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产品等。
积极推进贵阳卷烟厂异地改造,抓好南方汇通微硬盘及通过GMP认证的制药企业等项目达产增效,开工建设中铝贵州分公司氧化铝扩产改造、振华集团片式开关生产线等重大项目。
抓紧实施威门药业、新材料矿业公司等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二是有重点地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结合国家、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的实施,构筑贵阳市微硬盘、苗药研发工程中心,建设微硬盘、新型元器件、海信家电、新材料基地。
抓好微硬盘1英寸、1.8英寸系列产品、永青示波器厂ERP系统、矿山机械厂JYL200G全液压高速挖掘机等拥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项目投产达产,以核心技术带动下游生产,形成产业链。
抓好圣济堂“国家二类新药格列美脲”、北极熊“天然薄荷有效成份超声波水溶解技术生产薄荷水”等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建设。
支持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装备制造业,抓紧实施“1050工程”,推动全市企业信息化建设。
三是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资重组和国企改革步伐。
继续按照筑党发〔2003〕35号文精神,以产权制度为突破口,实现国有资本有序退出和国有资本良性运营的改革重组“三年目标”。
鼓励有条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在进行结构调整、重组改制和主辅分离中,利用主业资产、闲置资产和破产企业的有效资产,改制创办面向市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法人经济实体,多渠道分流安置企业富裕人员,减轻社会就业压力。
四是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若干措施》和《贵阳市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办法》文件精神,引导好、服务好非公有制经济,积极为非公有制经济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协调配合使用好现有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资金,建立科学有效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目标体系,鼓励和引导非公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参与国有企业资产重组,促进多种经济成份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
进一步支持西洋肥业、益佰制药、老干妈等一批重点非公有制企业做大做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