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美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美教案

第三单元单元教学总览【教材分析】1.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是围绕“处处留心皆学问”这个专题编排的。

由《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三篇精读课文组成。

《暮江吟》一诗构思精妙,摄取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一幅是弯月初升、夜色朦胧;《题西林壁》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借景说理,揭示了一种生活哲理;《雪梅》咏物说理,咏物贴切自然,合乎情理,说理精辟深刻,富有启示性;《爬山虎的脚》细致观察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和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向上爬的,启发学生深入观察周围的事物;《蟋蟀的住宅》介绍了蟋蟀的住宅特点和修建经过,这是通过作者长期、深入地观察得知的,启示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在观察中发现自然的奥秘。

2.单元重点(1)了解观察方法,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

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旨在了解观察的方法,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

《古诗三首》一文的学习中,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作者在古诗中表达的感情,同时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赏析诗歌的能力和想象能力;《爬山虎的脚》一文鼓励学生,要通过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蟋蟀的住宅》一文教学中,学习作者认真观察的方法,能引导学生根据细致观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2)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

本单元安排了习作《写观察日记》,通过引导,让学生运用好眼、耳、心等感官,懂得关注现实、仔细观察、积累生活素材的道理。

理解写观察日记要围绕写作中心,联系广泛、多角度思考,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

培养孩子观察的兴趣,让孩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学情分析】该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对所介绍的新鲜事物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课堂上肯动脑筋,但缺少深入、细致观察的经验,且大多数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弱于形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滞后于直观感受。

本单元教学内容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有益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和观察力。

【教法建议】1.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同时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赏析古诗的能力和想象能力。

2.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从位置、数量、形状、颜色上来仔细观察,具体描写的。

运用比喻句显得更生动、形象。

3.通过观察对比,使学生认识到蟋蟀住宅的出名,是靠它长年累月不断修整,认真、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4.口语交际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激发学生的习作乐趣。

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把握观察的方法。

结合课文提示对习作进行指导。

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表达习作。

6.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篇章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9古诗三首(精读课文)【教学目标】1.认识“暮、瑟”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等13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古诗三首的自然美和语言美。

3.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4.通过诵读和想象来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5.理解古诗的意义,并从中体会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

(重点)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古诗《暮江吟》的自然美和语言美。

(重点)3.背诵古诗,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重点)4.理解古诗的意义,并从中体会生活哲理。

(难点)【教具准备】小学课件资源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

(重点)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自然美和语言美。

(重点)3.背诵古诗,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重点)4.通过诵读和想象来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难点)5.理解古诗的意义,并从中体会生活哲理。

(难点)【教具准备】小学课件资源板书设计9 古诗三首《暮江吟》白居易露水月亮景色美丽《题西林壁》苏轼《雪梅》卢钺雪白人各有所长梅香课后反思成功之处:1.在教学诗句时,我首先找出诗句中关键的和难理解的字词,扫平障碍,继而再理解诗句就非常容易了。

2.古诗朗读同样也要读出感情和抑扬顿挫。

除了老师示范,我还利用本课现成的朗读音频让学生连听几遍,示范效果较好,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时,朗读的效果的确好多了。

3.我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思维活动,自主合作,带着问题,由浅入深地学习理解诗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这是四年级的第一首古诗教学,也算是学习古诗的起步,我对学生理解诗句的方法指导的还不够到位,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以解词串句法作为理解古诗文意思的主要方法。

9、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题西林壁》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通过小练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3.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介绍诗人。

师:我们曾学过一首诗《赋得古原草送别》,记得吗?(师生齐背《赋得古原草送别》)师: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

(出示课题,齐读课题)师: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出示课件——白居易照片、生平简介)师指名读白居易的生平简介。

二、学习新课1、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的愉快,写下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习,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说题目的意思)2、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生听课件中范读)3、师: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并通过书上的配图,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〇”标出。

(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4、交流学习一、二两句师: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师生共同解答残阳、铺、瑟瑟等字。

)师: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5、指导朗读一、二两句过渡语:因为江边傍晚的景色是如此吸引人,不知不觉已到夜晚。

6、指导学习三、四两句。

师:这两句描写了江边的哪些景色?师:诗人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露水和月亮?师:把什么比作什么,又把什么比作什么。

师:诗人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连用了两个比喻描写了江边夜晚迷人的景色,诗中还用哪个词来形容?(可怜)师:可怜是什么意思?(可爱)7、指导朗读三、四两句。

8、指导朗读整首诗。

师: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的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9、指导配乐朗读。

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诗一番。

(生配乐朗读)10、谈感受。

师: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领略到这安静的、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指名说感受)三、小练笔。

你能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做一首新诗,或画一两幅简笔画吗?两样选择一个来完成。

四、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学诗、吟诗、还做诗、做画,同学们表现得很不错,希望课后同学们能收集有关白居易的诗,我们下节课交流。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暑假一定去过许多好玩的地方吧,今天老师再给大家介绍一个风景优美的好地方,那就是庐山。

【课件出示:庐山风光】是呀,庐山风景真美呀,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写过一首【课件出示】《望庐山瀑布》这首诗中有一句特别有名的经典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不仅瀑布有名,山也特别有名气。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庐山的诗:板书:《题西林壁》二、解诗题,了解作者。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谁能把课前预习到的有关诗人的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课件展示)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是写下的五首游记之一。

2、交流对题目《题西林壁》的认识。

(课件展示)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省庐山脚下。

壁:墙壁。

教师简介题壁诗形成的原因。

(当时题壁诗盛行,因为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

因为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

)3、结合老师刚才的介绍有谁知道“题西林壁”是什么意思?三、读《题西林壁》1、自读古诗。

注意读准字音,尤其注意哪些字是前鼻音,哪些字是后鼻音,要把诗念得字正腔圆。

2、评价,齐读。

3、指名读《题西林壁》,其余同学注意听。

4、教师有节奏地范读。

5、齐读。

6、指名读,其余学生注意听,看。

9、齐读。

四、读古诗,解诗意。

(一)学生自学1、读了这么多遍,这首诗到底写了什么?你们能不能自己读懂呢?请你轻轻地读一读,认真地想一想,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听听你的同桌对这首诗是怎么理解的。

你说给他听,他说给你听。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

3、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读不懂?说一说。

(二)师生交流1、结合课件图片引导学生解诗意学习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课件展示)教师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看到的不同图片,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词汇来表示“远近高低”所见的不同形态,。

横:连绵起伏、层恋叠嶂侧:高耸入云、高峻挺拔远:群山环绕、重峦叠嶂近:奇峰罗列、危峰兀立、奇峰突兀高:云雾缭绕低:高耸入云2、引导学生说一说庐山的景色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3、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回忆课文《画杨梅》和“盲人摸象”的故事。

)4、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

学习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重点理解“缘”的意思。

归纳诗意: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师生采用问答式反复朗读这句,深层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高有高的局限性,低有低的局限性,站在任何位置都有局限性,只有把各处的景色综合起来,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这正是“当局者谜,旁观者清”。

(板书)小结:这首诗不仅仅感受到了庐山景观的奇丽,还告诉了我们一个人生的哲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