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公共场合的礼仪
中国是“礼仪之邦”,这是因为我们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这种文明历史的辉煌是现在西方很多发达国家所望尘莫及的。
但是中国是“礼仪之邦”,并不等于说在中国每个人都有很高的文明道德标准。
我感到有时一些人很没有礼貌,不仅不懂国际的礼仪,甚至连中国传统的礼仪也没有。
现在我们谈的是一些被国际上一致认同和约定俗成的礼仪准则,相信只要学着去做,当你到世界各地去时,就不会有任何不得体的举止和行为了。
现代的文礼仪相当于昨天来说已不再是单纯的一种规则。
他们是有根基的,是因历史渊源而建立的,是长时间形成的原则,我们今天所学的东西就是这种根深蒂固的原则。
200多年前,当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只有15岁时,他有一个小本子,上面有一些针对他自己用的社交礼仪,他的建议很简单,却很实用,具有普遍意义。
比如说他告诉自己:不要批评别人;父母或老师有责任教育孩子;如果你看到一个长辈比你重要的人从你身边走过,你应该表示尊重;如果你看到一个遭受不幸的人,即使他是你的敌人,你也要表示你的仁慈和善良;在公众场合不能大笑,过
于张扬;在写信的时候或介绍自己的时候,要适当注意自己的姓名和台头;要注意自己的名誉;宁可自己“孤家寡人”,也不要做一个不受欢迎的参与者;做一个十分有趣的、健谈的人……
后来在弗吉尼亚洲,一个很有钱的英国庄园主、爵士就很看重乔治·华盛顿,他邀请乔治·华盛顿来参加家里所有的重要活动,因为华盛顿有了很完美的礼貌和社交的技巧。
这种道德基础对他后来成为军队的统帅及美国总统很有帮助。
他自己定的这些规矩也造就了日后良好的礼貌、道德规范以及人生价值观等等。
说到礼仪,我总是会想起曾经在一些地方看到的不愉快的场面,比如说在街头有人吵架。
这样的现象我在美国、日本、韩国和我们中国都亲眼看见过。
每一次看见我心里就很难过,甚至会影响一整天的情绪,因为这是最无礼的举止表现。
反而我在泰国就从未看到这样的情况,就我个人的感觉而言,泰国是我印象中最讲礼貌、最体现文明的国家。
他们平常讲话声音都是低低的,这可能和佛教的教义有关。
有一次我在曼谷的半岛酒店结账的时候,酒店司机等在旁边。
我办完手续上车后,他对我说:“羽西小姐,我真抱歉,刚才结账的时候,我们那位小姐说话的声音和态度不够礼貌,我代表酒店向你表示
道歉。
”听了他的话以后,我特别感动,因为我自己并没有感觉到这位小姐有什么特别不礼貌的地方。
但是从这位司机的标准来看,可能是她的声音大了一点儿,语气硬了一点儿。
尽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