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答记者问的模糊修辞策
略分析
近代模糊理论的出现开拓了语言学的研究领域,在对美国学者查德提出的模糊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现代语言学家通过对模糊语言学的研究纠正了将精确作为语言交流唯一准则的偏见,激发了人们研究语言中不确定性的兴趣,认识到模糊现象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合理的模糊不仅不会妨碍语言交际,反而能够促进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提高交际的效率。
模糊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对修辞学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它为传统的修辞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分支学科—模糊修辞学。
模糊修辞学的研究内容是如何通过精心地选择模糊语言材料来表达意旨,交流思想,从而在言语交际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效果。
虽然这门新兴学科起步较晚,但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模糊语言在交际中的表达功能和修辞效果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已有众多中西方学者将模糊理论运用于各种文体的语言分析。
而将自然语言的模糊性与外交语言相结合,从而探讨模糊外交辞令的功能和修辞效果是对模糊修辞进行分析的其中一个方向,但外交语言的范围实在广阔,不同种类的外交语言有着不同的语言特点,不能一概而论。
这促使本文作者选择了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这一外交语言的分支作为本文研究模糊修辞策略的使用的一个立足点。
在进行研究以前,作者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在需要利用模糊措辞应对中外记者提问时,外交部新闻发言人会利用哪些模糊修辞手段解决问题;二是新闻发言人答问时运用的模糊修辞策略主要起着什么作用。
该研究的一个主要方法是对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的模糊修辞
策略进行文本分析,因此作者自建了一个专门的语料库以便研究。
该语料库中所有材料来自于中国外交部官方网站的例行记者会文字记录。
语料库是由作者随机抽取2008年全年96场例行记者会中的48场偶数场记者会的文字记录组成的。
语料库中总共包含543对问答,由于是对新闻发言人所使用的模糊修辞策略进行分析,因此只是对543对问答中新闻发言人的回答进行分析。
作者将新闻发言人所使用的模糊修辞手段分为两类:即模糊词语(包括各种词类)和模糊限制语(包括直接缓和语、间接缓和语、程度变动语及范围变动语四类),并将对新闻发言人在语言系统的三个层面(词汇层面,句法层面和语篇层面)上对这两种模糊修辞手段加以利用从而实现模糊修辞的实例进行文本分析,除开文本分析,作者还对各种模糊修辞手段在不同语言层次上的出现次数加以统计,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以期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
经过分析讨论我们发现模糊修辞可以帮助新闻发言人利用精简的文字传达足够的信息,并提高言语表达的灵活性,减少精确措辞以致承担责任的风险;同时它也可以使新闻发言人的语言表达更加贴切得体,尽显含蓄和礼貌;并更能创造出一种和谐的交际氛围。
因此模糊修辞能够使新闻发言人的答问更加易于被人接受,避免措辞直接造成的不利影响,从而在世界面前塑造一个更好的中国形象。
总而言之,通过对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答记者问的模糊修辞策略分析可以使我们进一步加强对外交语言及其运行机制的理解,了解新闻发言人说话的真正意图。
同时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充实了模糊修辞的研究体系,并对日常生活普通人掌握模糊修辞手段,在人际交往中准确而恰当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