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辛亥革命新发展的表现及其 原因
(1)表现: ①组织形式:从旧式的宗教组织“拜上帝会”发展 到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②领导阶级:从旧式的农民阶级发展到近代民族资 产阶级。 ③革命纲领:从农民阶级绝对平均主义的《天朝田 亩制度》发展到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④斗争目标:从追求空想的“人间天国”发展到建 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四、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三民主义与新文化运动
1.维新思想 (1)背景: 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②民族危机加深。 ③西方思想不断传入。 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 (2)兴起:19世纪90年代初,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 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
(3)内容:宣传了西方的启蒙思想,批判了君主专制制 度,提出了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 (4)特点:将西方启蒙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 利用进化论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 (5)意义: ①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②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 潮流。
二、中国人民的抗争:义和团运动与辛亥革命
1.义和团运动
(1)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尖锐。
(2)概况: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口号,由山东发展 到京津地区,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3)作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体现了中国 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2.辛亥革命 (1)条件: ①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②思想基础: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指导 思想。 ③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1905年, 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 ④实践:各地革命党人发动的起义。
三、民族工业的发展
1.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原因: ①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②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表现:传统工业棉纺织业发展尤为迅速。
2.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1)背景: ①民国的建立和民国政府实行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 政策。 ②民族资产阶级受“实业救国”的影响,积极投身 于兴办实业的运动中。 ③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等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 有力推动。 ④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 略,客观上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2)表现: ①1912~1919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②代表人物有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 (3)影响:为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民主革命向新民主主 义革命转变提供了阶级和经济基础。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 半封建化程度,民族危机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 影响 空前严重;列强掀起瓜分 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 中国狂潮;中国各阶层展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开救亡图存的斗争
【拓展延伸】
运用多种史学范式认识近代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
(1)革命史观: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 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2)现代化史观: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 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近代城市 的崛起。 (3)整体史观: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 动的,但这是客观事实),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 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①先天不足。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相比,中国近代 民族工业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 备。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与束缚,阻碍近代民族工业的发 展。
②后天畸形。由于先天不足,民族工业资金少、规 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方向主要在轻工业领域, 重工业基础薄弱,而且企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 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不平衡使近代民族工业畸形 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近代中国政局长 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时期 19世 纪 40~ 60年 代 侵华特征 以武力为手段,以商品 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 英法为首,其次俄美; 侵略势力局限于东南沿 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 影响 ①政治上,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②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③思想上, 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④外交上, 清王朝被迫打开国门
(3)意义: 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②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补充知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目的:为了建立共和制度;为了限制袁世凯;为了 巩固新生政权。 ②内容:国家性质(“主权在民”)、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政体(总统共和制、责任制内阁)、政体原则(三权分立)。 ③性质和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 法。 ④意义:否定封建专制;有现实针对性;体现资产阶 级施政原则和宪政意识;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推动 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
【拓展延伸】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特点 (1)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 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残, 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2)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 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 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 (3)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 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 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 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 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 从重工业到轻工业。 (4)发展畸形。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
(4)文明史观: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 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 最早开始向近代工业文明过渡的地方。 (5)社会史观: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 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 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拓展延伸】近代前期列强侵华阶段特征及影响
(2)原因: ①经济方面: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已有了较 为迅速的发展。 ②阶级力量方面:20世纪初,民族资产阶级特别是中 下层资产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壮大。 ③民族危机方面:《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侵华 进入新阶段,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④思想方面:20世纪初,资产阶级启蒙思想、革命思 想在中国广为传播。
一、民族危机加深: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根本原因:日本工业革命 后需要在中国抢占商品市 原因 场,掠夺生产资料;直接 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 侵华 日本 国家 1894~1895年 时间 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进 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世 界范围内抢占殖民地;直接 原因:义和团运动 德、奥、美、法、英、意、 日、俄 1900~1901年
【拓展延伸】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1)推动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①西方列强的侵略不断地冲击着中国社会旧的生产方 式和思想观念,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客观上 为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及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和可能。 ②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 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③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 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 动的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④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近代民族工业 发展的动力与力量源泉。
3.辛亥革命与中国的社会转型 (1)辛亥革命是政治民主化的里程碑:辛亥革命推翻 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使人民获得了一些自由和民主的权利,使民主共和的观 念深入人心。 (2)辛亥革命是经济工业化的里程碑:辛亥革命推翻 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南京临时政府奖励 发展实业的法令,“实业救国”潮流的发展,促进民族 资本主义工业的显著发展。 (3)辛亥革命是思想近代化的里程碑:辛亥革命使民 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补充知识】维护共和的斗争 (1)“二次革命”:1913年为反对袁世凯专权而进行的 斗争,以革命党人的失败而告终。 (2)“护国运动”: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和《第二 次讨袁宣言》,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蔡锷组织护国军,“洪宪帝制”失败。
(3)“讨逆运动”:张勋以“调停”“府院之争”为名 复辟帝制,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段祺瑞组织讨逆军。 (4)护法运动:孙中山在广州组织中华民国军政府,借 助西南军阀势力举兵北伐,结果失败。
第8讲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阶段特征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1894~1919年) 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时期,资产阶级先后 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资产 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舞台上都异常活 跃。
政治上 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 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 经济上 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 创办实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 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出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 “黄金时期”。 思想上 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 思想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社会生活上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 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
19世 纪末 20世 纪初
①政治上,民族危机加深,推动了民主 由瓜分中国狂潮到实行 革命运动的高涨。②经济上,严重摧残 “以华治华”;由以商 了中国的民族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瓦 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 解。③思想上,维新思想和民主共和思 出为主;除英、法、美、 想对封建思想形成了巨大冲击,新文化 俄外,德、日等多国加 运动更是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入;侵略势力逐步占据 ④外交上,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清政府 清王朝的政治统治中心 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