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
导读: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一)
我怀着激愤的心情,一口气读完了《中日甲午战争》这本书,令我久久不能平静。

日本对我国壮丽山河,金银珠宝及丰富的物产垂涎已久。

日本明治十四年,日本天皇经过精心谋划,于公元1894年7月15日发动战争。

他们投入了四万五千余人,以及松野、吉野等军舰,从朝鲜发动进攻。

当时昏庸的清政府还摸不着头脑,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保守派还高枕无忧呢。

他们花费大量金银为慈禧太后请六十大寿,修建颐和园。

以光绪帝为代表的抗战派忍无可忍,下令对日宣战。

平壤战役、黄海海战因全部失利而签订了《马关条约》。

宣告了清政府经历十年的洋务运动失败,丁汝昌、邓世昌等爱国将士壮烈牺牲。

在黄海海战中,邓世昌军队的致远号瞄准了敌舰吉野号发出一枚炮弹,许久无动静,原来为修颐和园,军费用完了,而火炮里不是火药是沙子!日本的速射炮一分钟五发,清政府呢五分钟一炮,好不容易发一炮,还是哑的。

有此感慨当时的泱泱大国,军事是多么的落后。

中国最早发明火药,用来放鞭炮,外国人却制成枪炮,用来掠夺财富,令人可悲啊!
可恶的侵略者不择手段,惨无人道的杀害人民。

现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不顾世界的谴责,参拜靖国神社,伤害国际感情。

破坏国际秩序。

不要再掠夺了,帝国主义们。

希望你们遵守国际秩序啊!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二)
“每一次大的海战都将决定着两个国家的命运。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的座右铭,他从始至终将自己的志向定在为祖国的崛起而奋斗。

从1840年,中国步入了近代社会,从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的战败,导致了西方列强的不断侵入。

割地、赔款等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都深深的打击着中国的心脏。

战败后的清政府,开始总结经验,是什么原因使清镇府导致失败。

李鸿章等人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去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器物技术,来挽救清镇府的危机。

1894年9月,在黄海上爆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蒸汽机械大战——中日甲午战争。

就是这场战争,使得多少爱国志士以身殉国。

这一仗打的壮烈,这一仗打出了中国人的威严和不容外人屈辱的气概。

北洋舰队的“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一身正气,与舰同亡。

在“致远舰”中炮倾斜后,弹药用尽。

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撞去,不幸被鱼雷击中沉没,全舰官兵壮烈殉国。

多少次的炮弹轰击,多少次的忍痛坚持却还是失败了。

眼看着那枚炮弹穿击铁甲打在了敌人的“心脏”里,如果那枚炮弹一爆炸是否胜败会再议论一番。

但那颗炮弹却是一颗臭弹,甚至还有些炮弹因做工不细而不能上膛,这些本不应该出现的情况却出现了。

有些人说如果当时清政府出银子买下那艘新式的英国军舰,也许胜败就会另堪别论了。

但事实会如此吗?有些人会拍着胸脯说“会的”。

但那中说
法是不对的,如果那艘军舰被买下来只会拖延失败的时间而已。

因为政府的腐败,你给他在好的军事装备就算这一仗打赢了,那下一仗呢?这一仗打赢就代表着没有人再“欺负”你了吗?
归根结底,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

这样一个落败的腐朽的政府给它在好的军事装备也不会有太好的结局。

就像将要落山的夕阳,那微弱的光芒和那即将散失的血一样红色是无法改变的。

官僚的贪污和皇家的奢侈,眼看着海上的战火炮声在一个接一个的带走热血的战士时,皇宫里正在看大戏,这样的政府怎会胜利。

打不过就不打,躲得过就去躲。

我们在新世纪的曙光下,脚下踩着多少革命志士抛洒过热血的土地。

如果不是他们的牺牲,怎会换来一个崭新的另世界刮目相看的中国。

我很自豪的说:“我是中国人”。

中国发展靠我们,而我们心中的热血奔腾,胸怀大志。

革命的精神传承给了我们,我们必须接手并发扬光大,去完成历史的使命。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不忘国耻。

对,不忘国耻背负着历史的使命。

心中的战火再也难以平息,让我们: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