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制史简答题、名词解释

法制史简答题、名词解释

一、春秋得成文法、争论与人物(一)主要成文法:郑国子产铸刑书;郑国邓析作《竹刑》;晋国赵鞅等人铸刑鼎。

(二)争论。

1、争论原因:破坏了原来得礼法等级秩序;民众知道法律后将会根据法律追逐自己得利益从而不利于统治。

2、进步性:公布成文法顺应社会进步得历史潮流,各诸侯国纷纷公布成文法得现实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3、意义: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旧贵族得特权,而且也为法律自身得发展提供了重要得条件。

(2分)(三)争论相关人物:郑国铸刑书于鼎,郑子产与叔向关于公布成文法得争论;(2)晋国赵鞅铸刑鼎,此活动受到孔子批评。

二、简述《法经》各篇篇名及其主要内容(一)法经就是(二)(1)盗法:有关侵犯财产罪及其处罚得规定。

(2)贼法:有关侵犯她人人身及国家政权得犯罪及其处罚得规定。

(3)囚法:有关违反监狱管理以及诉讼程序得犯罪及其处罚得规定。

(4)捕法:有关违法追捕法律得犯罪及其处罚得规定。

(5)杂法:以上各篇没有规定得犯罪及其处罚得规定。

(6)具法:有关刑法适用原则得规定。

(三)意义三、简述汉初刑罚改革(一)起因:汉初约法省刑得需要、缇萦上书。

(二)内容:1、汉文帝时规定,以徒、笞与死刑分别代替黥、劓及斩左右趾:1)凡当完者,完为城旦舂;2)当黥者,髡钳为城旦舂;3)当劓者,笞三百;4)当斩左趾者,笞五百;5)当斩右趾者,弃市。

2、汉景帝时两次减少笞数,并专门规定了刑具得规格,笞刑部位等。

(三)影响:1、它为刑罚由旧五刑向隋唐新五刑得过渡奠定了基础2、推动了法律得儒家化3、就是中国古代刑制由野蛮阶段进入较为文明阶段得转折点。

四、法家“法治”理论得基本内容有哪些?(1)君本位得极端君主主义。

(2)法、术、势三者结合。

(3)重刑主义。

(4)重农抑商五、儒家得德治思想得主要内容就是什么?(1)儒家主张以礼义道德教化人民,使人民道德升华,反对以暴力威胁为基础得政治。

(2)要求为政者要以自己得高尚品德感化人民(3)法令刑罚只就是德礼教化得辅助手段六、论汉朝刑法得儒家化1、刑法儒家化即刑法中体现儒家思想;2、主要体现:孝思想,以家庭观念为核心;3、表现:1)春秋决狱2)亲亲相隐3)矜恤老幼妇孺4)重惩不孝犯罪5)官僚贵族有罪先请4、意义:在于促进了法明文明进步七、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儒家化得表现1、曹魏“八议”入律2、晋律实行“准五服以制罪”3、北魏孝文帝创制“存留养亲”制度4、北齐总结“重罪十条”(“十恶”前身)5、南北朝实行“官当”。

八、综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新创立得对中国法制史具有重要影响得刑法制度。

(1)结构形式上:创立了《名例律》、法典分为十二篇以及律注合篇得传统。

(2)内容上:创立了八议;准五服以制罪;重罪十条;规范得流刑,等等九、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哪些主要法典?这些法典分别创设了哪些重要得刑法制度?(至少举出五项)(1)魏《新律》,八议入律,缩小族诛连坐;(2)《北魏律》存留养亲;(3)晋《泰始律》,确立“准五服以制罪”;(4)北齐《北齐律》,重罪十条;(5)北齐《北齐律》,新五刑体例十、简述唐朝法律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一)法律形式:1)律:刑法典2)令:有关国家各项基本制度得法规3)格:经过整理后得皇帝敕令4)式:国家机关经常适用得办事细则与公文程式。

(二)相互关系:1)律就是普通法,其余形式为特别法,就是律得补充2)凡违反令、格、式并达到一定严重程度者,由律处罚十一、为什么说唐律“一准乎礼”?1、唐律就是礼法结合得典范,就是儒家化法律得代表。

2、立法原则体现,《唐律疏议》序文中声明“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就是立法基本原则,此原则要求根据礼得精神与要求来制定、解释法律;3、首列“十恶”总列严重违反纲常名教得罪行,表明法律要维护礼教秩序;4、法律历史渊源:不少法律规定源于礼文,例如“八议”、老幼废疾减刑、同居相为隐、准五服以制罪等;5、引用儒家经典解释法律条文。

十二、简述“准五服以制罪”原则得大致内容、刑法原则与立法用意。

(一)内容:1、含义:晋律中首创得亲属之间相犯依五服等级为标准处刑得制度。

2、五服包括: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3、刑法原则:以卑犯尊,亲属关系越近,处罚越重,反之越轻;以尊犯卑,亲属关系越近,处罚越轻,反之越重。

(二)用意:把儒家“亲亲尊尊”、“爱有差等”得礼制原则引入到刑事法律之中,以法律得方式维护了“三纲五常”。

十三.简述唐律中“八议”制度得主要内容。

1、性质:《魏律》首创得一种贵族官僚在刑法适用上享有得特权制度;源自汉代得礼法结合;出现于《唐律疏议·名例》。

2、含义:刑法中法定八种人犯死罪时,司法机关不得直接审理,必须申报皇帝,请皇帝交付大臣集议。

3、范围:亲故贤能功贵勤宾。

亲”指皇室一定范围得亲属;“故”指皇帝得某些故旧;“贤”指朝廷认为“有大德行”得贤人君子;“能”指“有大才业”,能整军旅、莅政事,为帝王之辅佐、人伦之师范者;“功”指“有大功勋”者;“贵”指职事官三品以上、散官二品以上及爵一品者;“勤”指“有大勤劳”者;“宾”指“承先代之后为国宾者”4、特权:犯死罪减为流罪,犯流罪以下减等。

5、例外:如果犯“十恶”等罪,不适用该项制度。

十四、《唐律疏议》中对官僚贵族在刑法适用上规定了哪些特权?(一)唐代统治者通过“议"、“请”、“减"、“赎’’、“官当"、“免官"等方式,将贵族官僚得特权法律化,形成了一整套完整得特权保障体系,以此巩固专制统治得基础。

(二)不过应当指出,在君主专制政治中,任何官僚贵族得特权都只具有相对得意义,并以不触犯君主专制统治得根本利益为限,如若犯有“十恶’’之罪得,不得享有上述特权。

(三)体现:(1)八议。

即“八议”之人犯死罪,报皇帝交朝庭公议。

一般死罪可以降为流罪,流罪以下自然减刑一等。

(2)上请;对比“八议之人”低一等级得贵族官僚犯罪,死罪上请皇帝裁决;流罪以下减等。

对象有三种:一就是皇太子妃大功以上亲,二就是应议者期以上亲及孙,三就是有五品以上官爵者。

这三种人犯死罪,应上请皇帝裁夺,犯流罪以下减一等处理。

(3)减刑;适用“减"得对象有二种:一就是六品、七品官员,二就是应请者得祖父母、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孙。

该类人流刑以下得罪可享受减罪一等得优遇。

(4)赎;凡属应议、请、减范围得人,八品、九品官员及官员得减者得祖父母、父母、妻、子、孙,犯流罪以下听赎。

(5)官当。

以官品或爵位折抵徒刑。

(6)免官。

免官,指通过免除官职来折抵徒刑。

十五、材料分析题(共1题,10分):汉宣帝地节四年颁诏:“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

”请分析上述材料中涉及得法律问题。

主要有两方面得法律问题:1、确立“亲亲得相首匿”即近亲属之间包庇对方犯罪免予追究刑事责任得原则,这一原则规定卑幼包庇尊长一律无罪,尊长包庇卑幼除死罪需“上请”外,其余均无罪;2,“上请”制度。

十六、请说明唐律“十恶”规定得主要内容及立法用意。

(一)内容就是:一为谋反;二为谋大逆,即阴谋破坏皇家建筑设施。

三为谋叛,四为恶逆,即最严重就是忤逆杀伤尊亲属。

五为不道即用最残忍得手段害人。

六为大不敬,即皇帝得不敬。

七为不孝,八为不睦,即对同族尊长有伤害或告发行为。

九为不义,即在下位得人严重违反尊卑之义。

十为内乱即亲属内乱伦行为。

(二)立法用意:《唐律》继承隋《开皇律》,首要“十恶”之罪,死于律首,加重打击,就是为了1、强调打击危害君权与国家得行为,2、强调打击危害父权及家庭伦常秩序得行为以及3、来重违反传统道义得行为。

十七、封建时代关于婚姻得“七去三不去”规定,内容就是什么?(一)“七出”指七条法定休妻理由:一无子,二淫逸,三不事舅姑,四口舌,五盗窃,六妒忌,七恶疾;(二)“三不去”就是三条例外情形:一经舅姑之丧,二娶时贱后贵,三有所受无所归。

十八、论唐律得历史地位。

(一)唐律就是中国封建法典得代表作,就是自先秦至隋唐数千年中国法制文明得集大成之作。

(二)标志着中华法系正式形成与成就。

(三)唐律就是“礼法合一”得典范:出礼出刑、程序合礼与儒生注礼。

(四)唐律对后世封建法典得影响,唐以后各朝刑法典继承唐律体例、内容:《宋刑统》几乎就是唐律得翻版;元朝在司法实践中,也“每引(唐律)为据”;明初制定《大明律》,篇目一准于唐;清律在内容及原则上也基本上因袭唐律。

(五)唐律对东亚及东南亚国家得封建法有重大影响。

日本得《大宝律令》,一如唐律;朝鲜刑法,亦采唐律;越南、琉球、西域得古代法典也与唐律存在着渊源关系。

十九、说明唐宋时代三法司与明清时代三法司得职责分工变化。

(一)唐宋时代,大理寺主管审判;刑部主管复核与司法行政;唐代御史台或宋代审刑院负责监察大理寺、刑部得审判及复核活动。

(二)明清时代,刑部得司法职能加强,取代大理寺成为最高审判机关;大理寺转而为国家慎刑机关;都察院为中央监察机关(4分)。

二十、说明中国古代讼师与今日律师得最大不同点。

(一)讼师就是宋代出现得,主要为民众提供代写诉状、教人打官司得职业。

官府发给“印字”(专门用于开印诉状得纸张),一定程度对其活动予以认可。

(二)最大不同点有:(1)社会职能,当今主要就是代理诉状(2)涉及案件范围,律师比讼师广泛;(3)行为规范,当今律师有专门得法律做行为规范,违反则要承担法律责任;(4)组织形式,当今律师有律师事务所、律师协会等组织形式。

二十一、解释明律“轻其轻罪、重其重罪”得刑法原则。

(一)含义:明朝基于“治乱世用重典"得思想,对于直接危及君主专制国家政权与统治秩序得行为,处刑较前代为重,而对于违犯礼教得行为,处刑相对放宽。

(二)体现:1、在《大明律》中,“谋反"、“谋大逆"被明律称为“罪大恶极”得行为,与唐律相比惩罚要重得多。

2、对违犯礼教得行为得处罚较唐律要轻。

(三)目得:1、这就是为了集中刑法得打击目标,以更好得发挥;2、达到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秩序得作用。

二十二、明清朝会审制度有:(1)秋审。

就是清朝时于每年秋天由中央各主要机关得官员对地方判决得死刑案件得进行复审得制度。

审理结果通常有:情实、缓决、可矜与留养承祀。

(2)朝审。

除审理案件对象为京师地区监候案件外,其她内容与秋审同。

(3)三司会审。

对重大或疑难案件由刑部、大理寺与都察院共同审理。

(4)九卿会审。

遇有特别重大或疑难案件由六部尚书、大理寺卿、都察院左都御史会同通政使共同审理。

二十三、简述《大清新刑律》相对于《大清律例》在内容上得主要变化。

(1)结构体例上变化。

就是中国近代法制史上得第一部纯粹得刑法典;(1分)分总则与分则(2)罪名变化:取消了一些旧罪名;增加了一些新罪名。

(3)刑罚变化:废除了酷刑;实行主刑、从刑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