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语文教学行动研究报告

关于语文教学行动研究报告

行动研究报告教育科学研究院学科教学(思政)学生:范杰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学思维的教学改进行动【摘要】课程改革之初,一些专家过于强调“先破后立”,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些经验和方法被否定。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虽然教师的教学观念已经或正在发生转变,未能为广大教师提供在实践中借鉴或运用的教学方法,使得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较难实现根本性的改变。

本文通过制定和实施合理的教学设计,使教师与学生能够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能够让教师形成科学的生成性教学思维,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从而建立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生成性实践语文教学研究案例分析与讨论进行顶岗支教工作大约已有两个月左右,学校位于大山深处的小山村里,交通闭塞。

所以,在这里工作这段时间最大的感触可以用一个词语表述,那就是落后。

我的教学活动的进行同样产生了各种的困难,经过仔细分析得出结论,环境在制约教育。

旧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导致新课改所倡导的相关教学理念在实施过程中几乎不能完成。

教学活动是一个信息,情感交流,沟通以及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是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面向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进行科学的教学规划。

基于上述理论,我以教学活动中遇到的一个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在教学活动和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怎样才能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怎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观察,我发现在课堂学习中几乎没有学生主动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沉闷,导致教师讲课淡而无味,学生听课无精打采。

通过对多个班级进行听课,我发现这是一种普遍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导致一系列的不良结果,诸如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不愿参与课堂活动,大多情况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等,甚至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抵触心理。

多位老师也为这种情况而苦恼,最后做出这样的总结:农村孩子就是这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闭塞的环境让当地学生对学习有了一定的扭曲心理。

而对于学生的探访得知情况却不是这样的,大多数学生愿意努力听课,但觉得很难融入学习氛围。

至此,通过两者对比以及对相关资料的查阅我判断在这一领域确实存在了教学方法的误区,有必要对该问题展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方法运用的行动研究。

深入分析教师与学生很难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原因以及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教学理念。

案例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学思维的教学改进行动第一轮教学改进行动一.研究背景:鹅屋乡中学初一(75)班共24名学生,使用人教版上册,研究者已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实习工作。

二.问题的界定:根据以上对当前鹅屋乡教育教学现状的分析,在经过细致的查阅资料,研究者界定了本次行动研究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制定和实施合理的教学设计,使教师与学生能够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能够让教师形成科学的生成性教学思维,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从而建立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三.研究对象:教师与初一(75)班学生四.提出假设:1.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在教学活动中很难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活动,在生活与学习中难以协调师生之间关系。

2.学生对语文这一科目缺乏学习兴趣,产生抵触心理3.学生心理方面问题,如缺乏勇气,自信心,难以与人交流4.课堂教学氛围过于严肃,教师教学方式过于死板,导致学生难以融入课堂环境五.初步调查:采取问卷调查方式调查。

1.学生难以融入课堂学习原因2学生消极参与课堂活动原因3学生与教师难以进行心灵沟通的原因六.调查对象:本班学生。

调查问卷1.请问你在平常课堂学习中表现积极吗?2.请问你经常与教师进行关于学习与生活上的交流吗?3.请问你消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原因有哪些?4.请问你经常自主探索关于学习方面的问题吗?5请问你愿意与老师进行心灵沟通吗?调查结果1.75%的同学表示对语文这门学科有强烈的学习兴趣2.在与个别学生交流时,只有3名学生认为自己能比较主动的参与课堂生活,与我所感受一致。

3.认为存在心理方面的原因,诸如缺乏勇气,自信心等因素导致学生在回答方面露怯。

4.剩余学生由于基础知识太差,很难跟上教师讲课节奏5.学生不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表现不积极原因在于“跟风”,在其他同学没有积极举手或表现时,采取沉默。

6.从自我分析中,我认为我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没有着重赞赏学生,没有考虑刀气心里所想,没有有效的沟通七.教学设计的制定1.设计专门的课堂活动,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活动更好的互相了解2.开展小组积分制,通过课堂表现及发言状况来对小组进行激励与促进3.活动中,教师应着重尊重学生,赞扬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与学习兴趣4.采取互帮互助合作解题方式。

通过学生合作学习减少压力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

具体步骤:教师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文章主旨然后检查小组活动情况。

并请一个小组宣读自己所总结的问题答案。

其他小组进行发表不同见解或补充,并进行计分。

八.教学设计实施针对课本其中一篇文章《看云识天气》来展开教学研究。

着重观察学生课堂表现,回答问题成效,小组讨论情况以及学生上课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等方十.观察与反思1.教学活动结束后,研究者进行了细致的材料搜集和整理工作:(1).仔细回忆教学过程,分析教学内容效果,学生学习情绪(2).选取几名学生进行交谈,了解听课情况,着重听取学生对于课堂教学过程的反应及看法。

(3).收集小组组员作业,与组长共同批阅并进行交谈(4).参与听课教师的评课,与相关听课教师就相关教学问题进行交流(5).自我回忆教学过程,回想在每一个生成性教学环节当中自己的课堂表现,生成性效果有没有达到等问题2.通过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思考,与各位听课教师以及学生们所反馈的信息。

研究者发现改进后的新型教学模式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活动参与能力比以前有所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树立起了积极性与自信心,许多学生不在害怕回答问题.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方面,基本上实现了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符合新课改强调平等,双向,理解的人与人的关系,基本上形成了和谐的教学环境,改变了以往旧的教学理念。

虽然整个研究过程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灵气,并通过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但通过分析与反思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整个课堂环境是好的,但研究目标还是没有实现。

新课程强调,教学目标应该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在本轮教学过程中,研究者在知识与技能以及过程与方法方面基本上达到了预期效果,但自我发现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层次没有进行很大的改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般包括对己、对人、对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以及做事应具有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

在新课改中提及的情感是一种广义的情感,它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

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由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承载的启发、渗透和感染的过程。

教师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装在头脑中,有意识地、自觉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其成为教学的灵魂,使学生逐步形成我们所期盼的健康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回想上一轮教学过程,教师只是着重强调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进,只是通过一些方法和途径来促进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信心,大部分学生对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感兴趣才投入到课堂学习当中,而没有从本质上,从价值观念上养成良好的学习情感,没有树立起正确的学习态度与价值观念。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支柱,“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寓情于教,用真诚的情感去打动去激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人生的真,善,美。

最后,如果学生习惯这种教学模式后会不会又回到原来的起点?可能又会产生厌倦的心态,这与我们行动研究的理念是相悖的。

第二轮教学改进行动一.问题的深入界定经过上对第一轮教学改进行动的深刻反思与总结,研究者将行动研究的问题大胆地进行了如下的深入界定:合理制定和实施教学设计,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尤其是教师教学态度,着重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从学生学习情感与态度入手,根本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念从而坚定学习目标。

二.教学设计制定此轮教学改进行动的教学设计做了很大改进,研究者在肯定原有教学方法上进一步调整。

主要通过多媒体等相关教学设施观察与探索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接受能力。

研究者按照教学改进行动研究需要重新调整了相关教学顺序,通小组探讨关于文章作者如何表达对母亲的情感(文章分析讨论)1.作者的生活态度前后有什么改变?2.谁促使作者对生活态度发生巨大转变?3.母亲为什么“挡”在窗前?4.如何理解“她又悄悄地回去了”等相关问题。

主要还是围绕文章中心让学生体会本文所体现的情感,培养其阅读能力,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学生回答问题的时,教师要对相关问题指导并纠正。

小组探讨关于母爱的看法(情感交流)教师通过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进行互相探讨,通过探讨文章主旨回归到各自经历的过程。

教师抛出问题:“现在,让我们来讨论一下如何看待金钱?”学生们讨论热烈,大家各抒己见,有些学生谈到了自己与母亲的一些爱的表现,有些学生谈到了自己与母亲关于亲情的一些感人事迹。

全体学生激情高扬,也有些学生感动的落泪。

教师也讲述了自身与母亲的一些感人情节,学生们渐入佳境达到教学高潮。

最后进行总体陈述:“母爱是伟大的,每个人的妈妈都在默默无私的为我们付出,只为我们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只为了她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好好爱自己的父亲母亲,努力学习报答他们!”学习总结讨论(情感反思,行动计划)本环节主要围绕本篇文章的学习,与学生进行学习总结并交流学习心得,由学生自主进行交流。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关于母爱的名人名言,要学生们继续表达自身想法。

在此,学生们积极交流,纷纷表达对母爱的敬意。

教师做最后总结:“通过学习文章中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以及将“母爱”比作淡雅,高洁,热烈,深沉的菊花,我们学到了母亲那份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

其次,教师提出问题:“那么母爱这么伟大,我们应该怎样报答母亲呢?”对此问题,学生做最后的发言,制定行动计划。

课后作业作文。

写一篇关于母爱的文章。

300字左右即可四.观察与反思1.教学活动后依旧采取上一轮的资料收集,得出以下分析与反思。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研究性,参与性,生活性的特点,使其形成一种实践的,开放的教育活动。

尤其是对于语文这门学科,它本身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因素,既有亲情,友情,爱情,也有爱国,爱乡之情,有坚持真理,鞭挞邪恶的情感,也有珍视生命,热爱自然的情感,所有这一切,构成了这门学科多姿多彩的世界。

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内涵,运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和其中所渗透的人生哲学,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受到熏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