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因材施教的例子

教师因材施教的例子

教师因材施教的例子【篇一:教师因材施教的例子】因材施教的分散材料和观点加以分析整理,形成系统的的结论,以利于在民族中小学教学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参照应用。

[关键词]:因材施教、教育教学、素质教育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促使学生主动地发展等全新的教育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并体现在我们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中。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为了更有效地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从中外教育史的记载中,探索因材施教在民族地区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具体作用,并在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自觉地、有效地、创造性地运用好因材施教原则。

一、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因材施教,指的是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之下,针对教育对象的性格、志趣、能力、原有基础等具体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材,指的是受教育者的个性特长、知识能力等。

这里不仅包含“天生我材”的成分,也包含“孟母三迁”前后不同环境造成的人的不同的品性。

尤其在智力才能方面更有他们各自的爱好和擅长。

因材,不仅表现出对“材”的客观差异性的了解和承认,而且充分体现了对“材”的尊重和以“材”为施教依据的正确态度。

就是扬长避短,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上各种有有用的和杰出的人才。

施教,不是“施知”,因为它指的不是单纯的对受教育者交付或给予知识,而主要指的是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进行启发和诱导,使受教育者领悟,指导受教育者习得,而不是为受教育者包办完成学习,即孟子所说的:“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因材施教,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而不是一般的可供随意选择运用的教育技巧或方法。

它对教育行为的影响和作用,是带有根本性的、普遍性的。

正如柳斌同志在《三谈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中所说:“转变教育思想应着重提出两方面:以德育人是大根本:因材施教乃总法则。

”二、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倡导者,是我国春秋时代伟大的教育家孔丘(前551~前479)。

根据《论语》记载,孔子对不同的学生提出的同一个问题,总是针对学生材质禀赋的差异,或者根据自己对学生发展的预测和期望,给予不同的解答。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言刃。

”三、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因材施教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1868~1940),曾经担任过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总长,后来又长期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对于美育的提倡和实践,都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不仅致力研究西方美学和教育,而且对中国传统的教育遗产,也进行了认真的批判继承。

他同样重视因材施教,曾经明确指出:“总须活用为妙。

就是遇有特别的天才的,总宜施以特别的教练。

在学生方面,也要自省,我于那几科觉得很困难的,须格外用功些,那几科觉得特别喜欢的,也不妨多学些。

总之,教授求学,两不可呆板便了。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蔡元培先生主张对“特别的”和“天才的”学生,都分别“施以特别的教练”,这就是因材施教原则的具体体现。

现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1891~1946),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方面,都做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贡献。

他主张教师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能力,“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反对不问实际的“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陋习。

如培养儿童创造力问题,他以形象的比喻,阐明了因材施教的原则:“需要因材施教。

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

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

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

”四、世界教育史上的因材施教如果把视野扩展到国门之外,我们还可以发现:世界著名教育经典,同样不乏因材施教的记录。

例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他在主张“一切青年男女都应该进学校”的同时,也承认青少年学生存在着“性格的区别” ,“有些人是伶俐的,有些人是迟钝的,有些人是温柔和顺从的,有些人是强硬不屈的,有些人渴于求取知识,有些人较爱获得机械技巧。

”他的《大教学论》第12章从第18节到第31节,对这些不同性格的人如何实施不同的教育,作了生动而又具体的论述,体现了他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艺术。

他确信几乎没有教不好的儿童,因为“我们差不多找不出一块模糊的镜子模糊到了完全反映不出任何形象的地步,我们也差不多找不出一块粗糙的板子粗糙到了完全不能刻上什么东西的地步”。

他举例说,“我们有一些伶俐而且渴于求知,但同时又很倔强不易驾驭的人。

这种人常常是使学校受到困难的大根源,他们大部分被绝望地放弃了。

但是,如果正确地对待他们,他们常常可以成为最伟大的人。

”他举出具有说服力的例子:如希腊雅典的大将塞密斯托克利斯,年轻的时候野性难驯,得到正确的教育,终于成为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

苏联立国70多年里,产生了不少著名的教育家。

著名教育家凯洛夫(1893~1978)提出的一系列教学原则之中,就有一条“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的原则”,强调必须根据学生个体的特殊情况,给以具体的指导和有针对性的教育。

这实际上就是“因材施教”的同义语。

在教育经典之外,许多杰出的科学家,都对因材施教原则给予过充分的肯定。

翻开中国科学院院士们的自述,就可以看到,院士们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时,往往提到恩师对自己的启迪和教育,尤其是深入细致的个别教育。

例如著名的力学家、数学家钱伟长,在《恩师助我择专业》这篇自述中谈到吴有训教授对自己的教育时,不仅提到他讲课的精彩深刻,“听这样的课,真是最高的科学享受”;而且更以浓重的笔墨,详细地记叙了吴先生怎样“不断地给我指导”,告诉“我”学物理和学中文的区别,在课堂上应该怎样记笔记,课后怎样看有关的参考书,甚至“为减轻我读英文的困难,吴老师给我一本某校的中译本讲义,便于查阅。

”吴有训教授“以后还经常给我具体指导,使我从死记硬背改进到掌握学习的科学方法,培养了有效的自学能力,逐步提高了学习成绩。

”这样一些具体有效的个别教育,终于帮助入学成绩比别人少了100多分、开学后一连七个星期课堂测验不及格的钱伟长,顺利地完成第一学期的学习,四年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这样一些个别教育、因材施教的成功事例,应当载入教育史册,启示后人。

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重新认识因材施教原则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充分发挥这一教学原则的积极作用。

特别是我们民族地区,长期的落后经济束缚了文化科学的发展。

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因材施教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民族教育的发展和民族经济的腾飞做出我们的贡献。

【篇二:教师因材施教的例子】感想一:课堂组织和教学计划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必要条件从表格1的对比可知,笔者没有想到课堂组织与教学计划对因材施教的重要性,而作者专门写了一章《因材施教之管理篇——从课堂组织到教学计划》,把它放在因材施教12个策略之上,并表明重要性和必要性。

的确,本书列举的所有课堂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几乎处处可见,假如没有良好的课堂环境,很难想象那样的小组合作会乱成几锅粥,因材施教就更谈不上了。

细心的读者会在55页《如何练习活动规则》发现这么一句话:“要允许学生犯规,甚至可以鼓励他们‘犯规’,学生通过‘犯规’了解到哪些行为是不允许的。

表扬做得对的同学,感谢那些犯规同学的参与并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

”课堂是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这句话最近逐渐被我们接受,可是布鲁瑞克斯竟要鼓励学生“犯规”,还要对其表示感谢,在我们看来这是何等荒唐?细想,这样的理念是先进的,后者正是对前者的最佳阐释:“鼓励”是最大程度的“允许”,感谢犯错误的学生是教师的宽容,是富有艺术的教育。

因材施教正需要教师有先进的理念,它是科学而又艺术的教育。

感想二:科学、合理、人文的实施策略笔者自诩研究型教师,然而在布鲁瑞克斯老师这类真正的研究者面前,显然太抬举自己了。

笔者阅读前梳理的因材施教策略,几乎谁都能说得出几个,这表明自己至多算个经验型教师。

再进一步仔细对比,笔者发现自己所理解的分层作业、小组合作、以优辅差、个别辅导与布鲁瑞克斯存在很大差别。

试举以下几个例子说明。

一是分层作业。

通常我们理解的分层作业是以学习能力对学生作分类,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或不同的作业量),让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完成简易作业,学习能力强者完成高难度作业。

而布鲁瑞克斯更进一步地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智能、学习风格和学习起点(书中称“准备水平”),设计适合他们的作业,让喜欢画画的学生运用图画理解知识,让动觉型学生尝试运用动觉掌握单词,让经常翻阅人体书籍的学生用诗歌描写人体器官。

一切的作业设计,意在让学生运用(或选择)合适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的。

(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也是充分考虑这类学生特点的)。

二是小组合作。

书中62页写道:“最完美的差异教学策略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优缺点、学习风格确定学生在小组中的角色。

在策划小组活动时,老师可以给每个小组成员指定角色,也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

小组中的角色可以有:1.领导者2.绘画师3.研究员4.演示者5.记录员”“团队协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记录员不能抢在研究前面作总结;没有完整的文章,绘画师也不能做插图……”回想小组合作在我国的“命运”,从新课改初被热烈追捧,到后来被打入“冷宫”,许多人认定是“小组合作”本身不行,而不反思是否我们用得不对。

布鲁瑞克斯此书讲述的12个策略,大多是以小组合作形式实践因材施教,她对小组合作的运用十分科学合理,还富有人文关怀。

说科学合理,体现在小组的角色分配符合学生特点,小组的分工与合作相辅相成(有合理规则指导,避免各自为政乱哄哄一团),说富有人文关怀,是因为她在分组时“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稚嫩的心灵。

”她以红黄绿等颜色的纸片帮助学生分小组,实则每种颜色可能代表学习风格、多元智能或者是学习能力的差异,但学生毫无察觉(不会产生被划为三六九等的感觉),并能投入学习任务中去,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成。

尽管中美各方面差异不小,但我们仍可以借鉴布鲁瑞克斯的这一套经验,重新思考和定位小组合作、因材施教,探索出一套适合我们的策略来。

感想三:游戏化、生活化的因材施教“游戏化教学”(即玩中学),“生活化教学”并非新的理念,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常常是为了游戏而游戏一番,为了生活化而生活化一番,显得粗糙、零散,看起来这类活动更像一堂课的“补丁”,而布鲁瑞克斯能把它们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且做得更加细致、完整、有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