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 陶瓷烧成课件
(2).龙窑——一般都是依山坡而建,坡的大 小缓急直接影响烧成时间和产量。
一般窑头坡度大,易上火,窑尾坡度小,易 存火,低的一端为火膛,高的一端有排烟 口。
龙窑的只要特点是升温快、降温也快,维持 火焰和还原时间长。使用的材料为松柴。
在我国南方比较多见。(如浙江龙泉、福建 德化、在景德镇的湖田也多出发现了龙 窑。)
一次烧成和二次烧成
一次烧成:是指经过成型、干燥或施釉后的 生坯,在烧成窑内一次烧成陶瓷产品的工艺 路线。 二次烧成:是指经过成型干燥的生坯,先在 素烧窑内进行第一次烧成(素烧)后的产品, 经拣选,施釉等工序后,再进行第二次烧成 (釉烧)的工艺路线。
设置烧制曲线
釉下烧成曲线
釉上烧成曲线
(三)升温曲线
使之变成“形如覆瓮”的蛋型, 所以也叫瓮形 窑或蛋形窑,景德镇人把这各独具地方特色, 独具技术优势的属于平焰式的窑叫镇窑。
电窑认识
以此款八边形顶 开盖窑炉为例。
此款窑为顶开 盖,小且轻便。 0.07立方、6kw、 220v、接线为4m ㎡以上的全铜 线。
窑炉结构
采用五层不同结构层完美结合。 最里层为高温砖,然后以高保温耐火棉保
150~500℃:坯体可快速升温,比较安全,失去结合 水,碳酸盐、黑云母的分解,气体很容易溢出。
500~700℃:较松散,石英在573℃有突变,膨胀系数 较大。
700~900℃:可快速加热坯体,比较安全,碳化物燃 烧成气体,并排出,坯体气孔增多,可不限制加热速 度,因为坯体很薄,可渗透性强。
• 900~1100℃:在烧成收缩很严重之前要减小制品间 的温差,在900度是升温较慢,盐酸盐分解许多气泡 在釉面玻化之前必须排出,快速升温会导致石膏混入 坯体或已干燥的可溶性盐类集中到一起,坯体炸裂。
地面铺上小石头块,上面放上陶坯,
干枝柴草围住周围顶部,外面涂抹较稠的黄土泥,上 留通风小孔,地面点火。
地面上挖一浅坑,上面放上陶坯后,
干枝柴草围住周围顶部,外面涂抹较稠的黄土泥,上 留通风小孔,地面点火。
2、距今6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时 期,从无窑到有窑的烧制使彩陶有了明显的 飞跃。出现最早的是从西安半坡遗址中发现 “横穴式窑”和“竖穴式窑”。
(一)盐烧
在烧制过程中窑内温度接近1200 ℃左右时,从 窑的留口处往窑内投入食盐或盐的混合物,称为
盐烧。
盐烧多用于氧化焰的烧制,与其它釉子的材料 有所不同,其主要成分是食盐和锌盐,最好是粗 盐,一般采用湿食盐。烧前的坯体不上釉,可用 其它低温素烧的坯体,也可在食盐中加入硼砂, 进行施釉。
(二)熏烧
升温曲线表示了窑内温度与烧制时间的关系。 曲线越陡表示升温越快,越缓则表示升温越慢, 达到水平则表示恒温。
图
四. 瓷器的烧成方法
瓷器的烧成主要经历四个阶段:
烧制阶段 初期 低温 中温 高温
窑内情况 脱水、蒸发 分解、排除、氧化 熔融、还原
烧结
1. 蒸发期
从开始点火到600℃为蒸发期。 这个时期主要是排除坯体的附着水,
可让作品、棚
板、立柱碰到。
同样作品之间不
可碰触,也不可
与立柱、电炉
丝、测温锥和高
温棉碰到。
注意事项
新电窑使用前要试烧一次,新电窑第一次烧 制时放几件作品,按照正常的烧制要求,让 程序运行一次,看程序是否正常,了解窑的 实际温差和烧制效果。
新窑第一次启用时,侧面面板会有水滴或较 大的蒸汽排除,以及可能会有刺鼻的味道都 属正常现象。
1300~700 ℃是急冷却阶段,这时制品处 于熔融具有塑性阶段,所以这一阶段急冷制 品不会开裂,但要均匀冷却。
700~400 ℃是缓冷阶段。 400~80 ℃可快冷。 冷却的快慢还要看坯体的厚薄程度。
烧成原理
20~150℃:非化学结构水排出,失重小于2%,窑内 必须要通风,坯体发生的主要反应及操作重点,应缓 慢升温。
窑炉在不使用时,应将窑门盖上。 窑炉最好放在一个单独的空间。
第二节 陶瓷烧成
烧成过程是将坯体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热 处理,使之发生质变成为陶瓷产品的过程。
陶瓷烧成的概念
按一定热工制度加热陶瓷坯体,使坯体在 高温的特定条件下发生物理化学反应,最 终成为体积固定并具有特定性能的陶瓷制 品,这一陶瓷生产过程(工序)称为烧 成。生产陶瓷制品的主要工序之一。
电炉丝
不同型号的窑炉电 炉丝大小可能会有 所不同。
炉丝越密,受热越 均匀。
含钼炉丝,持久高 温,经久耐用。
折板
窑炉面板上的折 板,起到烧制过程 中隔热的作用。为 防止烧制过程中会 有水分蒸发而导致 生锈,内部涂有防 锈漆。
此款窑炉在烧制时 外表温度约在 50~60℃。不会烫
烧制时的窑门控制
烧制时,300℃左右之前,窑顶通风口与侧 面的通风口应为打开状态,窑门留条缝 隙,让坯体里的水分蒸发出去。待300℃左 右之后,再将所有通风口和窑门关紧。
熏烧是一种低温的烧制方法,基本上不用火焰, 保持烟熏状态。
有两种基本的熏烧方法,一种是用砖头和石块堆 叠搭窑,窑不宜太大,窑底放上锯末等燃烧物, 把坯体放在上面,然后往上撒锯末,一层锯末一 层坯体,层层放好直至覆盖满,点燃开始烟熏。
直至燃烧物熏烧完毕,完成、打磨。
(三)乐烧
把上过釉的作品在窑中烧至900 ℃后,放在一个 铺有燃烧物的铁桶中埋入,在冷却过程中色彩还 原所产生的现象成为乐烧。
在商周时期:北方出现类似馒头的圆窑。
战国时期:馒头窑和龙窑,温度1300 ℃左 右
复习
秦汉时期: 出现马蹄窑 元代: 出现了葫芦窑 明代初期: 出现阶级窑,温度可达1300℃
以上。 明末: 景德镇发明了烧制温度达1300℃以
上的景德镇窑
1、在很久以前,原始的烧陶方法不是用窑 的。当时在地面上挖一浅坑或在地面上铺上 小石头块,上面放陶坯后,用干枝柴草围住 周围,外面涂抹较稠的黄土泥,上留通风小 口,地面点火烧制,温度只能达到800℃。
谢谢
5. 秦汉时期的火膛和容积在不断增大,这时期出
现了马蹄窑。(马蹄窑最早出现在西周晚期,那
时还是属于北方的馒头窑)
江西-景德镇-马蹄窑
马蹄窑:
马蹄窑(与葫芦窑)是景德镇湖田窑系遗址 的两种特殊的瓷窑,在明代生产芒口瓷。其形 状方中带圆,下部大,上部小,很象马蹄下部 的蹄甲。
马蹄窑建造简单,投资少,窑炉较小,利于 产品更新换代,有灵活求变,适应市场的优点。
人们常称陶瓷艺术为火的艺术,即便创造出再 好的陶瓷坯胎,如果控制不好烧成这一道重要工 序,就达不到满意的效果而成为废品,造成浪费。 所以说烧制是陶瓷工艺上的一个最重要的技术和 环节。
烧成的方法是由坯胎和创作意图来决定的。
按烧成次数可分一次、二次和多次烧成;按氧 化还原环境可为氧化焰烧成和还原焰烧成及中性 焰烧成。
温,加以不锈钢隔离,再巧妙设置空气隔 热层隔热,外面板为冷轧型空气对流板, 低蓄热、高保温、安全。
砖层
(一)、砖层——采 用高铝刚玉莫来石 砖,多孔结构,温度 可达到1400℃。 砖层的选择很重要, 如果砖层裂了,此窑 也就报废了。
保温棉
(二)、采用耐高温 纤维棉,易入毛孔。 烧制一段时间后,可 能会出现板结。
4、到了战国时期出现了馒 头窑和龙窑。
(1).馒头窑——指窑内的 空间和外形很像馒头,这种 窑在我国北方比较多。(如 河北的磁州窑、定窑,河南 的钧窑等)
馒头窑窑内容积有大有小, 窑后有一烟囱,窑前没门, 下面有通风坑道,可存灰。
馒头窑靠夹墙竖烟道的抽力 来控制窑内气氛的,烧制温 度可到达1300℃。
3. 还原期
1000~1300 ℃,包括强还原、弱还原期, 是高温保火期。
主要目的是使三价铁变成二价铁,使瓷器变 得更白,使釉子完全熔化,坯体完全瓷化。
1200~1270 ℃应采取中性火焰,目的使二 价铁不再还原成三价铁,
1270~1300 ℃为高保温期,目的使窑内上、 中、下温度均匀一致。
4. 冷却期
依附山的坡度,由下往上, 建造一个个倒焰式窑,连接 成一体,形成梯状。
也称登窑,阶梯窑。
8. 明末景德镇创造发明了烧制温度达1300℃以
上的景德镇窑
亦称“蛋形窑”。可能是参考龙窑和馒头窑,
又根据烧松柴的特点发展起来的。窑身如半个瓮 俯覆,又似半个蛋形覆置,也象一个前高后低的 隧道。
镇窑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在葫芦窑基础上演化 而成的。其物点是把葫芦窑两室之间的折腰取消,
窑炉及陶瓷烧成
窑炉发展概况
中国陶瓷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窑炉的发展 也是伴随着整个陶瓷史的演变过程而逐渐 走向成熟的。
窑炉作为陶瓷烧制的重要设备,最初的型 体是什么样的呢?
第一节
窑炉的起源于发展
一. 窑炉发展概况
无窑烧制:垒坯露天烧,温度800℃左右
仰韶文化时期: “竖穴式窑”或“横穴式 窑”,温度900 ℃左右
6. 到了元代,出现了葫芦窑
葫芦形窑炉是在龙窑的基础上发展、改进而来的, 在景德镇元代民窑中大量使用,在御窑(官窑)遗址 中也曾被发现过。
清《南窑笔记》载:葫芦形窑“窑如卧地葫芦”。 窑因其形状而得名。
7. 到了明代初期,出现了德化的阶级窑
阶级窑实际上是从龙窑发 展来的,不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是靠着的斜 坡筑成了阶级式。
烧制完成降温时,让其自然降温到300℃左 右,再打开通风口,窑门可以开拳头宽, 待温度慢慢降下,窑门便可全开。
窑顶通风口 侧 面 通 风 口
装窑
1.根据作品的高度在棚板 上摆放立柱(码脚),在 放作品之前,应在棚板上 均匀的撒上一层氧化铝 粉,可用锯齿刮动均匀, 铺上一层即可。防止作品 流釉或忘记擦底而粘板。 若是施了很厚的且流动性 很强的釉,需要在作品底 下垫上氧化铝饼。
• 1100℃:上釉产品釉面玻化,釉面玻化温度必须控制 在1090~1130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