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九年级语文:《智取生辰纲》课堂教学实录

初中九年级语文:《智取生辰纲》课堂教学实录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智取生辰纲》课堂教学实录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The Record of Classroom Teaching of "Outsmarting the Birth"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中学编订:FoonShion教育《智取生辰纲》课堂教学实录教学依据本文的教学依据是文本依据、课标依据和学生依据。

文本依据即课文所包含的丰富内涵。

课堂教学既然有本,就要依本,就要识本,让文本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作用。

文本的丰富内涵表现在哪里呢?首先文章刻画了杨志这一生动的艺术形象,并且紧扣杨志的身份经历,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他复杂的个性。

要引导学生分析杨志的性格特征并体会塑造这一典型形象的意义。

其次刻画了以晁、吴为首的英雄群象。

文章生动地表现了他们的智谋:(1)智用天时;(2)智用地利;(3)屡设迷魂阵,智投蒙han药。

通过这些描写有力地表现了晁、吴诸雄的过人胆识和超群智慧,赞美了农民起义英雄。

第三,要理解侧面衬托艺术,即用正面描写的杨志来衬托梁山八雄的胆略才智,并由此体会文章明暗互映的叙事线索。

第四,了解文章景物描写的特色。

文章用不少笔墨描写了“赤日炎炎似火烧”的酷热天气,有的是直接描写,有的通过人物语言动作间接表现。

赤日酷暑的描写为情节发展作了必要铺垫,为表现人物作了有力烘托。

第五,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该文语言既有古汉语的典雅,又有方言的亲切,书面语和口语有机结合,符合人物身份,表现了人物性格,颇值玩味。

课标依据即以新课标思想为指导,努力在教学中体现新的教学理念。

在理解上述内容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本篇教学将主要采用“主问题讨论式”。

所谓主问题讨论式,即在阅读教学中设计一个包容丰富,能牵动对全篇理解、具有提纲挈领性质的问题,让学生在主问题引领下主动走进文本,讨论探究。

这种主问题具有可分解性,它从整体而不是从局部进行构思,是符合新课标倡导的整体阅读教学思想的。

它克服了阅读教学中远离整体、零打碎敲、一讲到底的弊端,有效地实践了“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的要求。

学生依据即课堂所呈现的学习内容,其难易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作为初三学生,阅读了一定数量的小说,学习了小说的基本理论知识,且在教师的引导下欣赏过作品,既有感性知识,又有理性认识,且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有独立求知的愿望。

此时给他们一个概括性强难易适中的主问题,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应该是可行的。

教学中提出的主问题,就是据学生的知识积淀和认知前提而设计的。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本文主要定位在赏析,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为此预设以下目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中较为生僻的古典词汇,能根据语境推断方言语汇的意义;能正确地理解文意,完整地复述课文。

在主问题导引下,学生能紧扣人物的语言行动,并联系《水浒》中有关杨志的其他章节揣摹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意义。

理解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品味生动传神的语言,体会叙述故事置明暗两线的妙处。

o引导学生走进古典文学天地,主动阅读古代优秀作品,在历史文化土壤中吸取营养,提高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方式小说教学,切不可陷入讲授泥潭。

要努力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探究自主学习的精神。

将过去由教师完成的工作,如对《水浒》基本知识的了解,与该文相关情节的了解,理解语汇意义等工作,转交并鼓励学生自主完成。

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学习中,设计以”主问题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开展独立性的探究活动。

在品析作品的艺术美时,进行合作性的微型话题赏析活动。

i 进行一次课后小型的综合实践活动,i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

我们试图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希望他们能在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获得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构思第一课时概说《水浒》可课前布置预习,要求学生广泛搜集该书的有关知识,以便课初交流。

教师亦应有充分准备,可将《水浒》的有关知识制成卡片,幻灯展示,由此导人新课。

介绍与本文相关的情节背景该步骤可由学生自主完成。

教师应在课前布置读书,指导学生阅读《水浒》十二、十三、十七诸章节。

展示多媒体课件(反映杨志主要经历的有关图片)。

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生僻语汇,据语境推断方言词句意义,通读全文,理解文意。

提炼故事梗概,锻炼学生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

◇完整地复述故事。

第二课时本节课用主问题讨论式进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杨志及晁、吴诸雄的性格,理解作品意义。

主问题:一个武艺高强精明练达的提辖在押送中为何会仰天长叹“苦也!”?晁盖吴用诸雄的“智”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三课时。

进行合作性的微型话题探讨活动。

据课文特点,预设下列研讨话题:a.品一品刻画八雄的艺术手法。

b.说一说文章的叙事特色。

c.假若从晁吴角度叙述故事…… d.我看文章的环境描写。

先分组讨论,每组重点完成一个内容;再由小组代表发言,向全班报告讨论成果。

进行一次小型综合性研究活动,对文章的语言特色作一番自主探索。

.此内容作为课外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查阅书刊,查阅网络资料,并在研究文章中注明资料出处,且不少于两种。

目的不在做出怎样的科学认识,而在让学生感受研究性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课堂实录第一课时师: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有一颗璀璨明珠,它以我国历史上一次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为主要内容,描述了曲折的故事,刻画了生动的形象,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英雄传奇,成为文学艺苑中的一朵奇葩,它就是我们今天将接触的四大名著之一《水浒》。

同学们:你对这本优秀的作品有哪些了解?请把你课前搜集的资料向大家展示出来。

要求不说重复内容。

生l:《水浒》又叫《水浒传》《忠义水浒传》。

生2:《水浒》是明代长篇章回小说。

生3: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

生4:它的主要思想倾向是官逼民反,有进步意义。

生: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而成。

师:不错,同学们简介了《水浒》多方面的知识。

看来大家课外查阅了资料,作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节选自《水浒》(七十一回本)第十六回,原题为《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师:课前要求大家浏览《水浒》中有关杨志的章节,不知同学们阅读后对杨志的身世经历有哪些了解。

你能给大家说说杨志押送生辰纲之前的大致情节吗?(学生纷纷发言,教师不时点拨,气氛颇为热烈) ’师:大家简要勾勒了杨志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很不’错。

老师将同学们说的按时间顺序归纳了一下,并将主要情节制成了图片。

(出示课件一:杨志是五侯杨令公之孙,武举出身,官至殿司制使。

因失陷花石纲丢官;遇赦求官遭高俅所阻;盘缠使尽卖祖传宝刀;无奈杀泼皮牛二,流配北京大名府充军;留守梁世杰因杨志武艺高强,提拔他为管军提辖使;受梁中书重托,杨志押送生辰纲。

)(出示图片:a.杨志失陷花石纲b.汴京城杨志卖刀c.杨志杀牛二被充军d.杨志北京斗武e.杨志押送金银担)师:这里强调一句:杨志的人生理想,用书中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指望把一身本事,博个封妻荫子,也为祖宗争口气。

”生:老师,“封妻荫子”是什么意思?师:就是功臣的妻子得到封号,子孙世袭官职。

通俗地说就是渴望建功立业,以名垂青史,为家人造福。

现在我们来读课文,看看杨志是怎样押送金银担的,他在实现理想的途中又遭遇了怎样的变故?《水浒》的基础方言是元代的江淮话,又是古代文人所著,其中有不少语义与现代普通话不尽相同,大家阅读时将不懂的圈出来,结合注释理解,再不懂的提出来共同讨论。

(出示课件三——注意下列语词读音及在语境中的意义:纲权且趱行端的须怨怅虞侯怄气恁地罗唣省得逞辩气喘聒噪还言语吹嘘干系不争舒头探脑尴尬去处兀自口浅却才计较)(学生读课文,查阅字典,相互讨论;教师巡视)师:请就文中疑难词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l:“杨志提了朴刀……自去赶那担子”中的“担子”是什么意思?生2:就是挑担子的人,这里是借代的手法。

生3:“杨志拿了藤条打将来”中“打将”是什么意思?师:想想,学过的。

生:与“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一样,“将”只是个动作助词。

生:文中有这么一句:“这干系须是俺的!”句中的“须”,我认为不是“应该”的意思,而相当于“难道只是”,这样才说得通。

师:为什么?生:这是杨志反问责怪虞候的,意思是“你们不替我打这夫子,却在背后慢慢挨,这责任难道只是我的?”这样更合理。

师:好。

确实,据以前学过的知识、据上下文可以推断文中比较生僻的词义;甚至可以纠正注释中不甚妥当的地方。

理解词句,同学们可以课后继续查阅工具书,结合我们刚才的方法,在课后自主完成。

下面我们做另一项工作。

读过全文,你能用比较精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吗?请大家先自由讨论。

(学生先前后桌讨论,然后在班级发言,共同梳理主要情节。

在讨论基础上教师出示课件:杨志慎押金银担——--七雄贩枣蒙杨志——白胜卖酒诱官军——吴用巧下蒙han药——官军上当饮药酒——英雄智取生辰纲)师:请大家据这主要情节复述故事。

(学生复述,师生共同点评)第二课时师:大家读了这篇文章,一定对杨志这个人物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一直在想:杨志曾经杀牛二、战林冲、败周谨、斗索超,是个武艺超群的壮士;作为押解官,他肩负重要使命,握有重权,应该说是一个骁勇善战、统率生辰纲的首领。

但在押送途中面对十来个挑担的兵士,他却仰天长叹“苦也”,这到底反映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我们结合课文来讨论这个问题好不好?生1:我认为,是因为天气太热了,他对天气非常担忧。

生2:军健们太累,要停下休息,他鞭打已不起作用了。

生3:这个地方周围无人烟,很荒僻,太危险了。

生4:经常有强人出没,抢夺过路人财物。

师:说得好,这“苦也”看来是杨志身陷矛盾重围,内心焦灼的反映。

生:我以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与老都管之间的矛盾。

师:请具体说说。

生:十一个军健,这个赶起来那个又躺下,他并非真的没有办法了,他之所以不敢再往死里打,是因为他知道老都管会给他们撑腰。

师:从哪里看得出?生:在这之前他们曾向老都管诉苦,老都管已经表现出对杨志的不满,对他们的同情。

这时天这么热,人这样累,连空手的老都管都要停下来休息,杨志这时如果又来打他们挑担子的,老都管会干涉的。

师:你的意思是杨志怕老都管?这些兵士才有恃无恐?生:是的。

师:杨志是押送的首领呀?他怎么怕老都管?生:表面是,实际上老都管才是真正的主人。

师:请举例。

生1:课文第2段写军健向老都管诉苦,老都管听了后说:“你们不要怨怅,巴到东京时,我自赏你。

”这表面是帮杨志做思想工作,其实在表明他才是生辰纲的主人。

生2:老都管开始还对杨志有所忍耐,但后来就忍不住了。

来到黄泥冈前,杨志对着军健“拿起藤条,劈脸又打去”时,“老都管喝道:杨提辖……”这段话就能看出他在仗势欺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