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刘半农赏析

刘半农赏析



1918年1月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应用文之教授》一文时,正式署名 “半农”,从此“半农”成了他正式的名字。 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也是新文化思想的中心,进入北大后,刘半农 变成了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仅在《新青年》杂志上写写文章。他觉得 还不过瘾,他希望与复古派守旧派来一次彻底的对庸人自忧决;给他们迎 头痛击。迎头痛击。在上海时他曾进过剧团做过编剧,所以他首先想到了 双簧戏。觉得这是—个十分理想的形式。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好友钱 玄同。钱玄同和他—样,也是个大炮筒子性格;曾经骂“桐缄巨子”和 “选学名家”为“桐城谬种”“选学妖孽”。由于两人性情相近,在教授 圈子里—向过从甚密,无话不谈。刘半农提议两人合演一曲双簧戏,—个 扮演顽固的复古分子,封建文化的守旧者,一个粉演新文化的革命者。以 记者身份对他进行逐—驳斥。用这种双簧戏的形式马正反两个阵营的观 点都亮出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一开始,钱玄同觉得主意虽不错,但手法 有些不入流,不愿参加。但刘半农坚持说,非常时期只有采取非常手段,才 能达到目的。经他反复动员,最后钱玄同才同意与他—起演一出双簧戏。
刘半农少年读书私塾

1918年3月15日,《新青年》杂志第四卷三号上,忽然发表了一篇写给 《新青年》杂志编辑部的公开信《给编者的一封信》。署名“王敬轩”。 信是文言的,全信4000多字,不用新式标点,以一个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卫 道者的形象,列数《新青年》和新运动的所有罪状,极尽谩骂之能事事。 而就在同—期上,发表了另一篇以本社记者半农之名写的观点与之针锋相 对的文章《复王敬轩书》,全信洋洋万余言,对王敬轩的观点逐一批驳。 这一双簧戏旗帜鲜明,在文坛引起强烈反响,不仅真的引来了“王敬轩” 那样的卫道士,如林琴南等人的发难,更多的却引起了青年学子和进步人 士的喝彩。鲁迅对此也持肯定的态度。这一正一反两篇文章同时出现,结 果“旧式文人的丑算是出尽,新派则获得压倒性的辉煌胜利。”一些原来 还在犹豫的人都开始倾向新文化了,连朱湘和苏雪林都说他们是看了这双 簧戏才变成新派的,可见双簧戏影响之大。 刘半农导演的这出双簧戏已经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富有戏剧性的插曲。 关于刘半农对新文化的贡献,苏雪林认为:“虽不足与陈、胡方驾,却可与 二周并驱。事实上,他对新文学所尽的气力,比之鲁迅兄弟只有多,不会 少。”作为新青年的健将刘半农对新文学的贡献是很大的。但这样的评 价,就未免过誉了。



《扬鞭集》(上中卷,诗集)1926,北新 《瓦釜集》(诗集)1926.北新 《半农谈影》(摄影漫谈)1927,北京真光摄影社 《半农杂文》(第l册) 良友 《刘半农诗选》 1958,人文 《中国文法通论》 《四声实验录》
51年中华书局版-刘半农《四声实验录》

1910年6月,中学还没有毕业,刘半农就与未婚妻朱惠结婚了。刘半农与朱 惠的结合,很有些传奇色彩。 刘半农的母亲是—个虔诚的佛教徒,逢年过节经常到离家不远的一处小庵 堂里烧香拜佛,时间一久,就与令阱株拜佛的朱家女人成了无话不谈的好 朋友。刘半农11岁那年,母亲带他到庵堂里烧香,碰巧朱家女人也带着自 己的两个女儿来庵里玩。这次见面让双方有了意外的惊喜。11岁的刘半 农相貌端正,聪明灵活,朱家女人看了满心欢喜,便萌生了将长女许配给他 为妻的念头。巧的是刘半农的母亲也相中了朱家的长女朱惠。朱惠比刘 半农大3岁,14岁的朱惠已经出落成—个亭亭玉立的美丽少女。刘半农的 母亲对朱家长女十分喜欢,回家就把朱家意思与丈夫说了,丈夫极力反对, 认为朱家与刘家门不当户不对,便以女方年长儿子3岁为由拒绝了。朱家 却认准了这门亲事,诚恳地说,如果嫌老大大了,就把老二许配刘家。话说 到这个地步,刘家便答应了这门亲事。然而好景不长,不久,朱家二女儿竟 患病去世了,刘家很叹息了一阵子。本来这门亲事算黄了,但朱家又提出 把老大许配给刘家,刘半农的父亲被对方的诚意感动了,最终同意了这门 亲事。
赏析
刘半农
名复,字半农,江苏江阴人
刘半农 (1891年5月29日-1934年7月14日),是近现代史上中国的著名文学家、 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名复,字半农,江苏江阴人。早年参加《新青年》 编辑工作。后旅欧留学,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1925年回国,任北 京大学教授。所作新诗多描写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疾苦,语言通俗。他一 生著作甚丰,创作了《扬鞭集》、《瓦釜集》、《半农杂文》,编有 《初期白话诗稿》,学术著作有《中国文法通论》、《四声实验录》等, 另有译著《法国短篇小说集》、《茶花女》等。其中《汉语字声实验录》 荣获“康士坦丁语言学专奖”。(1891.5.27~1934.7.14) 原名刘寿彭, 后改名刘复;初字伴侬、时用瓣秾、后改字半农,号曲庵。江苏南沙人, 汉族,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 家、教育家。同时,他又是我国语言及摄影理论奠基人。他的《汉语字 声实验录》荣获“康士坦丁语言学专奖”,是我国第一个获此国际大奖 的语言学家。

1917年夏,刘半农从上海返回江阴,一方面在家中赋闲,一方面思考着自己未来的 人生道路。由于没有固定收入;只好靠变卖家中物品度日,经常穷得揭不开锅,最 困难的时候连猫食都无钱购买,妻子不得不经常到娘家去借贷。就在一家人贫困 潦倒的时候,忽然接到了一封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寄来的聘书,正式聘请他担任北 京大学预科国文教授。—个连中学都没有毕业的人突然接到全国最高学府的聘 书,不仅妻子难以相信,他自己也不敢相信。只有弟弟刘天华相信,他一向佩服哥 哥的才华,相信以哥哥的天资早晚会出人头地,做出一番大事,现在机会终于来了。 开始刘半农还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怎么也不相信这样一步登天的好事会落 到他的头上;想了半天才想到不久前在上海与《新青年》主编陈独秀的一次难忘 的会面,现在看来一切都是那次会面时的结果。事实正是如此,那次会面,陈独秀 慧眼识珠,不仅看出刘半农。身上的锐气,更看出他是—个可造之才,北大正需要 这样的人,于是向不拘一格选人才的蔡元培先生作了大力推荐。就这样,—个藉藉 无名的连中学都未毕业的乡村年—个鲤鱼跃龙门,跨入了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 随着一纸聘书,刘半农这个连中学都没有毕业的人,一步跨入了北大这个全国最为 显赫的高等学府。同时执教的还有钱玄同、周作人、胡适等人。最初他教授诗 歌、小说、文法概论和文典编纂法等。虽然连中学都没有毕业,好在他国学功底 并不逊于他人,而且又长于写作,阅读广泛,上课又认真准备,不久就站稳了脚跟,得 到了学生的认可。很快人人都知道北大来了一个中学肄业的国文教授刘半 农。 《新青年》杂志演“双簧” 一个偶然的机会,醉心于通俗小说创作的刘半 农在《新青年》杂志上看到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大受震动,决定与旧文学决 裂;投向新文学。

17年到北京大学任法科预科教授,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19,积极 役身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1920年到英国伦敦大学的大学院学习实验语音学,1921年夏转入法国巴黎大学 学习。 1925年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所著《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法国康士 坦丁· 伏尔内语言学专奖。 1925年秋回国,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讲授语音学。 1926年出版了诗集《扬鞭集》和《瓦釜集》。 1934年在北京病逝。病逝后,鲁迅曾在《青年界》上发表《忆刘半农君》一文 表示悼念。

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1911年曾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后在上海以向鸳鸯蝴蝶派报刊投稿 为生。1917年到北京大学任法科预科教授,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积极投身 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1920年到英国伦敦大学的大学院学习实验语音学, 1921年夏转入法国巴黎大学学习。1925年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所著《汉语字声实 验录》,荣获法国康士坦丁· 伏尔内语言学专奖。1925年秋回国,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 讲授语音学。 1926年出版了诗集《扬鞭集》和《瓦釜集》。1934年在北京病逝。病逝后,鲁迅曾在《青 年界》上发表《忆刘半农君》一文表示悼念。 1891年5月27日,他出生于江苏江阴西横街。父亲刘宝珊,曾中过秀才,后与人创办江阴最早的 小学翰墨林小学。1905年,17岁的刘半农从翰墨林小学毕业,以江阴考生第—名的成绩考取 由八县联办的常州府中学堂。同期录取的还有后来蜚声海内外的国学大师钱穆。刘半农天 资聪颖,每次考试各科成绩平均都在90分以上,深受学监(校长)屠元博的喜爱。—次,刘半农到 屠家拜访,偶然结识了屠父屠敬山。屠敬山是远近闻名的史学家,交谈中,屠敬山发现这个少 年学子才识双全,可堪造就,于是破例将他收为弟子,此事在当地—时传为佳话。枪打出头鸟, 出于嫉妒,有人说他好钻营取巧,这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没有理睬别人的造谣,决心用实 力证明自己。不久机会就来了。—次,知府到学堂视察,临时出了一道命题作文,想考察—下 学生的成绩。结果刘半农又以第一名的成绩再夺花魁,并得到知府亲自嘉奖。这样一来,连原 先嫉妒他的人也心服口服。刚入常州府中学堂第一年,刘半农每次考试几乎都名列第一,被学 校“列入最优等”。一时声名大噪。钱穆晚年回忆说:“不三月,寿彭连中三元,同学争以一识 刘寿彭为荣。他没有理睬别人的造谣,决心用实力证明自己。不久机会就来了。 —次,知府到 学堂视察,临时出了一道命题作文,想考察—下学生的成绩。结果刘半农又以第一名的成绩再 夺花魁,并得到知府亲自嘉奖。这样一来,连原先嫉妒他的人也心服口服。刚入常州府中学堂 第一年,刘半农每次考试几乎都名列第一,被学校“列入最优等”。一时声名大噪。钱穆晚年 回忆说:“不三月,寿彭连中三元,同学争以一识刘寿彭为荣。” 就这样,刘半农才子的名声一下子传开了

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1911年曾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后在上海以向鸳鸯蝴蝶派报刊投 稿为生。1917年到北京大学任法科预科教授,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积极 投身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1920年到英国伦敦大学的大学院学习实验语 音学,1921年夏转入法国巴黎大学学习。1925年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所著《汉 语字声实验录》,荣获法国康士坦丁· 伏尔内语言学专奖。1925年秋回国,任北京大学国 文系教授,讲授语音学。 1926年出版了诗集《扬鞭集》和《瓦釜集》。1934年在北京病逝。病逝后,鲁迅曾在 《青年界》上发表《忆刘半农君》一文表示悼念。 1891年5月27日,他出生于江苏江阴西横街。父亲刘宝珊,曾中过秀才,后与人创办江阴最早 的小学翰墨林小学。1905年,17岁的刘半农从翰墨林小学毕业,以江阴考生第—名的成绩考 取由八县联办的常州府中学堂。同期录取的还有后来蜚声海内外的国学大师钱穆。刘半农 天资聪颖,每次考试各科成绩平均都在90分以上,深受学监(校长)屠元博的喜爱。—次,刘半 农到屠家拜访,偶然结识了屠父屠敬山。屠敬山是远近闻名的史学家 ,交谈中,屠敬山发现这 个少年学子才识双全,可堪造就,于是破例将他收为弟子,此事在当地—时传为佳话。枪打出 头鸟,出于嫉妒,有人说他好钻营取巧,这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没有理睬别人的造谣 ,决心 用实力证明自己。不久机会就来了。—次,知府到学堂视察,临时出刘半农(1891年5月29 日-1934年7月14日),是近现代史上中国的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名复,字 半农,江苏江阴人。早年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后旅欧留学,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 位。1925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所作新诗多描写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疾苦,语言通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