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四课《氓》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四课《氓》学案

《诗经·氓》教案学习目标:1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课文2反复诵读,体会感情3、品味语言,赏析形象导语:在古代诗歌中也有很多“薄命红颜”和“痴心女子”,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中国诗歌《氓》中的“痴心女子”。

让我们带着爱心去关注她。

一、读诗(检查预习)(一)读通要求:(1)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语句。

(《氓》是典型的四言诗,二二节拍)。

(2)读完后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集体正音。

(二)读懂读懂词句含义,理解文章大意。

1、用幻灯片出示全文,标出重点字词和重要句子。

2、把第一段讲给同学们听(“痴心女子”的心声是用四言古诗诉说出来的,我们能不能用我们现在的语言替她诉说?)氓啊,我们初次相识时,你是那么憨厚,你抱着布匹到我这儿来换丝,其实你不是来换我的丝呀,你是向我来求婚的,我看你那么憨厚,就爱上了你。

你走的时候,我送你一程又一程,送过淇水后,一直送到你顿丘,我们是那样恋恋不舍。

路上你和我商定婚期,这对我来说太突然了,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我们实在是没有好的媒人,可是你听到这儿就生气了,我心里是多么盼望和你在一起,我说你不要生气了,我们的婚期就定在秋天吧!或者第三段:桑树的叶子在夏天里是那样的茂盛,就像我们女人的容貌和爱情,可是呀,斑鸠鸟啊,不要吃太多的桑葚!可是呀,女人呀,不要和男人沉湎于爱情,男人沉湎于爱情,是可以解脱的,而女人沉湎于爱情,是无法解脱的。

或者最好一段:本想和你白头到老,可是你这种行为真让我心生怨恨。

淇水再宽也是又岸的,湿地再大也是有边的,可是我痛苦却没有尽头。

想起我们少年时候,在一起玩耍,那是多么的快快乐乐,说说笑笑是那样亲切。

你的誓言是那么诚恳,我是万万想不到你会变心的。

唉,现在你既然变了心,我又能怎样呢?算了,我不想这些事了。

(或者,唉,现在你既然变了心,我就不想这些了。

)(三)读深以关键句子为例,指导学生读出情感。

1、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1)学生分组诵读。

(2)诵读指导:此句写的是女子的恋爱时期,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所以前句要读的慢重低,后句要读的轻快高,读出女子对爱情的痴情和陶醉。

(3)指名读,然后学生集体诵读。

2、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1)学生诵读。

(2)诵读指导:这段文字写的是女子回忆婚后生活,贫苦而艰辛,沉痛而压抑。

朗读六个“矣”字时,由低到高,达到高潮后,又转而为低,起伏曲折,情感复杂。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女子开始倾诉,一吐苦水,生活艰辛劳累,起调“矣”字宜重而缓。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岁月的碾盘碾过了一遍又一遍,而女子的生活却丝毫无改变,怨情顿生,“矣”字语气加重,语调升高。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女子付出无数却无回报,没有过错反遭遗弃,内心由怨生恨,“矣”字语气更重,语调更高。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爱情已逝去,亲情也难寻,女子的情感由恨转而为悲。

感情抒发达到高潮,朗读时“矣”字高重到了极点,可谓悲声。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当女子静下心来,反思这段无望的婚姻时,感慨万千,陷入沉思,情绪也由激动转为平静,“矣”字语气趋为平缓、低沉。

(3)学生依据诵读指导再次诵读。

六个“矣”字如同六声叹息,每个“矣”字都含有伤心、哀怨。

你读的真好!仿佛带我们走进了那位女子的内心世界。

二、赏诗(一)学生自读课文,找出女主人公称呼氓的词语,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并明确写作手法,然后完成下表。

教师点拨明确第一章里,先是称“氓”,不知哪儿来的一个野小子,说明女子对他毫无认识。

接着称“子”,“子”是对男子的尊称,这时,女子已经把男子当作朋友了看待而尊重他了。

第二章就称“尔”了,这是两人感情很好以后的亲昵的称呼,此时双方处于恋爱阶段,感情是热烈的。

第三、四章称之为“士”,视其为一般的路人,婚姻发生变故,感情上已经淡漠了,处于冷却状态。

第五、六章连“士”也不称呼了,心里积攒的怨气使她连提也不想再提这个人了,在怨恨、沉痛中保持一份清醒、刚烈和坚强,婚姻走到了尽头,感情至此冰冻。

问题预设(二):你认为女主人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引入名家评价:(1)钱钟书言:“盖以私许始,以被弃终。

初不自重,卒被人轻,旁观其事,诚足齿冷。

”(2)朱熹曾就此诗的内容说过这样一句话:“此淫妇为人所弃,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

”(3)当代著名学者鲍鹏山说:在《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我以为便是那位卫国女子。

明确:1、她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

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联系文学名著:《巴黎圣母院》爱斯梅拉达(国王近卫队队长弗比斯);《欧也妮·葛朗台》欧也妮(堂弟查理)。

2、作为恋人的她:浪漫,多情、温柔作为妻子的她:贤慧、勤劳、善良成为弃妇的她:自尊、自爱、自强(或:刚烈、清醒)。

(三)张爱玲说,爱情有时就像五彩缤纷的气球,却经不起一根刺的考验。

女主人公的爱情为什么成为不堪一刺的“气球”?讨论,各种角度的解读:1.男主人公道德低下。

由“将子无怒”见其喜怒无常,由“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见其道德之低下,反复无常。

2.女子年长色衰而遭人遗弃。

从“桑之未落”到“桑之落矣”是时间无情流逝的自然印记,却也正是一个青春女子走向衰老的隐喻。

3.古代社会女子的经济、社会地位卑微。

关于爱情的沉沦,“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正反映了女子的卑微与无奈;而“兄弟不知,咥其笑矣”让我们看到那个为了爱情而直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的女子在饱受夫权的蹂躏之后,也许因为她对爱情的主动、大胆还受到了族权或家族的压力。

(四)“淇水”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有何用意,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一意象。

(诗中有一条河,这条河有时泛起涟漪,波光潋滟;有时波涛汹涌,有时怒涛冲决堤岸,为何要写这条河,你怎么理解的?)方法:以小组单位讨论完成,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

投影: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卫国的淇水,是青年男女游乐的地方。

悠悠的淇水水波,秀丽的两岸风景,伴随着这些青年度过无忧无虑的青少年时代。

1、小组展示讨论成果。

2、教师点评并明确。

在这首诗中,淇水见证了女主人公的爱情的来和去,第一次“送子涉淇”时,淇水默默地流淌,是他们幸福生活的开始;第二次是女主人公被弃回家时“淇水汤汤”,写出了归途中弃妇内心的无限悲愤;第三次“淇则有岸”表明女主人公决绝的态度。

一条“淇水”,在诗中不停地出现,一则说明淇水给她的印象太深,承载着她许多的欢乐和悲伤的记忆,“淇水”就是女主人公那段以欢乐始而悲伤终的生活见证。

二则我们也可以料想,从今往后,她生活在淇水边上,想要忘记与“氓”的种种,怕是永不能够了。

三则可以认为是女主人公完成了一次心灵的穿越,成功的渡过“淇水”,开始新的生活和人生。

3、老师的学习感受:初读《氓》,我不禁为其不平身世叫屈。

因为“爱”,她“乘彼垝垣,以望复关”;因为爱,她“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换来的却是“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于是,我想起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诗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纳兰长于情、深于情,他的词给人很深的人生感悟。

再读《氓》,我欣赏女主人公的敢爱敢恨,认为她是一位烈女子。

她对爱情和婚姻乃至命运的自主,在那个时代,是十分不易的,否则也不会被“礼制至上”的朱熹称之为“淫妇”了。

于是,我想起了卓文君,当听闻相如有二心之后,便吟诵了一曲《白头吟》“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敢爱敢恨,敢作敢为,面对感情的是非时,绝不含糊,绝不忍气吞声,她们的勇气和果敢一样令人欣赏。

在大量的闺怨诗中,像这样一位敢于大胆主导人生舞台的女子,又有多少呢?三、写诗学了这首婚变的诗,同学们对感情,尤其是爱情或多或少有了一定的认识,作为高中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仍然有一部分同学沉溺于懵懂的情感之中,请同学们仿照本诗或以现代诗歌的形式给他们写一首劝诫诗。

幻灯片展示:假如在不经意间,你走进了情感的旋涡,突然而无措,让你放弃了对未来的思索。

孩子,我想对你说:对自己一定要有正确的把握。

前面的路还很宽、很长,不能因此而成为难以前行的陀螺。

既然明白青色的爱没有结果,为何还要纠结不清?既然懂得时光一去不返,为何还要把岁月蹉跎?就当它是一个随风飘逝的经历吧!——《网络文章》四、作业设计请同学们就这首诗写一篇赏析文章,选准角度,评说具体,可长可短,但应是自己所得。

角度提示:1、比兴手法。

2、我看“淇水”。

3、我眼中的“氓”4、从《氓》看当时的社会生活画卷。

板书设计《诗经·氓》意象情节情感手法~~~淇水~~~恋爱~~~热烈~~~赋~~~~~~淇水~~~婚变~~~冷却~~比兴赋~~~~~淇水~~~决绝~~~冷冻~~赋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