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路方案设计模板

道路方案设计模板

道路工程方案设计说明1、工程概况重庆经开区位于重庆市南岸区茶园组团,地处铜锣山和明月山之间,南与巴南区南泉街道接壤,北与江北区隔江相望,是茶园城市副中心所在地,是重庆主城“东扩”战略决策的重点发展区域。

经开区范围西起通江大道,东至东方造船厂、外环高速、茶园工业区东侧路一线,北至长江岸线,南抵南岸区行政边界,总面积约为59平方公里(实测60.16平方公里)。

范围内包括广阳镇、迎龙镇、峡口镇、长生桥镇等四镇的部分地区,以及东港港区、长江工业园、茶园工业园三个功能区。

本次设计道路位于经开区的南侧,同景国际,为斯为美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经开区迎龙农转非安置房工程周边道路。

本次设计的为迎龙农转非安置房工程周边3条道路,其中1号路道路全长343.388米(实际设计长度为203.108米),2号路道路全长285.325米,3号路道路全长180.406米,设计等级均为城市道路支路,设计车速为20km/h,道路标准路幅分别为:1号路26米、2号路16米3号路16米。

2、设计依据(1)由业主方提供的《工程设计任务委托书》(2)重庆市经开区控制性详细规划(3)业主给我单位提供的1:500地形图(4)《关于经开区路网设计相关标准细则》(重庆市政设计研究院)(5)《市政工程设计方案审查意见函》(重庆市规划局)(6)其他相关资料(7)初步设计批复文件3、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及规范1.《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2012)2.《城市道路路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44-91)3.《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J114-2001)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50-064-2007)5.《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003-86)6.《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G/T B02-01-2008)7.《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G B04-2010)8.《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9.《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10.《公路桥位勘测设计规程》(JTJ062-91)11.《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JTGE41-2005)12.《公路土工实验规程》(JTG E40-2007)13.《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14.《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1版)15.《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16.《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17.《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18.《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19.《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20.《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05MR601)21.《公路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T50283-1999)22.《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50162-92)23.《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06)2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25.《城市道路照明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 CJJ89-200126.《市政工程投资估算编制办法》;27.《市政工程投资估算指标》28.《重庆市建设工程设计概算编制规定》29.《重庆市市政工程概算定额》30.《重庆市安装工程概算定额》3、建设条件3.1气候条件本次设计区域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雨量充沛,湿度大,冬暖春早,夏季酷热,秋多绵雨。

据南岸区气象站资料,多年平均降雨量1099.8mm,年际变化850~1450mm,降雨量主要集中在4~10月,占全年降雨量80%以上,多年日最大平均降雨量126.6mm,最大日降雨量192.9mm。

多年平均气温18.3℃,极端最高气温43℃(1951.8.15),极端最低气温-3.1℃。

3.2材料及运输条件(1)筑路材料1)路基填料本项目路线主要经过农田及部分民房,房屋拆迁后地势较为平坦,地区为丘陵地形,覆盖层厚,路基填料较丰富。

在工程建设期间,路基填料应集中设置取土场和利用路基开挖土石填筑路基。

对取、弃土坑的设置,应本着节约用地,保护周围环境,减少水土流失的原则,选择荒地或结合当地土地开发综合利用。

2)砂石料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周边地区砂石材料储量丰富。

石料主要为砂岩和灰岩,石质坚硬,强度高,抗风化、抗软化能力强,是较好的硬质岩。

砂砾料可以采用长江天然河砂,桥梁等重要工程也可以采用机制混合砂。

路面及构造物等所需片(块)石、碎石在该区附近料场储量丰富,料场分布均匀,开采均有一定的规模,岩石较坚硬,材料质量符合建材标准要求。

料场至工程地点运输便利,运输以汽车为主。

3)钢材、水泥等大宗材料来源及供应本项目所需的沥青、木材、钢材、水泥、原木、锯材等材料主要由市场供应,对于路面用水泥考虑使用散装水泥,由现有道路运达现场。

为保证材料数量和质量,可根据市场情况,选择信誉好的商家和厂家,直接大宗购买,也可采用招标方式购进。

4)水该区项目沿线地表水和地下水均很丰富,且工程区域均有自来水,水质纯净,无污染,对混凝土无腐蚀性,可用作工程及生活用水。

3.3道路交通条件项目所在区域为未建成区,规划区域内已有部分道路建成,部分道路正处于建设过程中,因此运输交通便利。

工程所需的砂、石、土料以及其它建材均可利用现有道路及较短的施工便道运至工地,运输方式以汽车为主。

4、工程地质4.1地形地貌拟建路段区位于重庆市迎龙镇,为风化剥蚀丘陵地貌。

区内地形起伏较大,线路段低洼冲沟地带,起点和终点高,中间低,道路两侧高,中间低,坡度10~30°之间。

路段区地面高程193~261.4m,地面高差68.4m。

4.2地质条件4.2.1地层岩性通过对路段区的地面地质调绘和综合分析已有区域地质成果,路段区多由第四系土层覆盖,基岩零星出露。

路段区覆盖土层有第四系填筑土(Q4me)、残坡积粉质粘土(Q4el+dl),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的沙溪庙组(J2S)的泥岩与砂岩。

地层岩性特征分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Q4)填筑土(Q4me):褐色。

松散~稍密,主要由粉质粘土和砂泥岩碎块石组成。

在路段区分布范围很小,主要是道路起点石碾河两侧。

厚度不均,变化大。

人工堆填形成,堆填年限一般在1年以后,新近堆填。

为普通土,土石等级为Ⅱ级。

粉质粘土(Q4el+dl):黄褐色。

一般呈可塑状,摇震无反应、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切面稍有光泽。

残坡积成因。

厚度一般1~2m,局部达5.70m(ZY19)。

为普通土,土石等级为Ⅱ级。

广泛分布于路段区,为主要覆盖土层。

2)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泥岩:紫红色。

主要矿物成分为粘土矿物。

泥质胶结。

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

中风化岩体裂隙不发育,岩体较完整,岩质软,属软岩。

为软石,土石等级为Ⅳ级。

砂岩:灰白色。

主要矿物成份为石英、长石,次为云母等。

中细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

钙泥质胶结。

中风化岩体裂隙不发育,岩体较完整,岩质较硬,属较硬岩。

为次坚石,土石等级为Ⅴ级。

基岩强风化带一般厚度1.0~2.0m,最大厚度4.5(ZY63)。

基岩强风化带岩体破碎,风化裂隙发育,岩石质软。

4.2.2地质构造及地震拟建路段区地处大盛场向斜的西翼。

岩层呈单斜产出。

岩层倾向95°,倾角8°。

层面为硬性结构面,结合一般。

路段区内无断层,地质构造简单。

经调查,受构造控制,路段区主要发育2组裂隙,代表性的裂隙特征如下: J1:倾向330°,倾角61°,裂隙面平直,闭合,无充填物。

裂隙间距0.5~1m,走向方向延伸5.0~10.0m。

为硬性结构面,结合差。

J2:倾向250°,倾角82°。

裂隙面弯曲,闭合状,无充填物。

裂隙间距1~2m,走向方向延伸1~2m, 为硬性结构面,结合一般。

上述裂隙为区域性构造裂隙,呈共轭“X”状。

为硬性结构面,结合差,发育程度为不发育,延伸短,规律性强。

4.2.3气象勘察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暖春早、夏热秋凉、初夏多雨、夏多伏旱、秋多绵雨、冬多云雾。

湿度大、日照少、霜雪少、风力小。

常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131.6h,最少年为883.6 h。

年日照百分率为25%。

年平均降水量1091.1mm,最多年为1508.0mm,最少年为740.7mm。

分布特点:集中在夏季,春秋接近,冬季最小。

日降水量最大为206.1mm(2007.7.17),1小时最大降水量为77.5mm。

一年最多降水雨次数暴雨(≥50mm)为7次,大暴雨(≥100mm)为2次,特大暴雨(≥200mm)为1次,汛期最多降雨量为1330.7mm,最少为503.2mm。

年最多风向为NNW(西北偏北风),出现频率为13%,次为风向NW(西北风),出现频率为11%。

年平均风速1.4m/s,历年瞬间极大风速33.0m/ s。

C(静风)出现频率22%。

4.2.4水文地质条件拟建路段区现状地形总体较低,地表水及地下水向地势较低的石碾河排泄。

线路区地下水表现为基岩孔隙裂隙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受季节、气候影响大。

由本次勘察可知,拟建物设计标高范围内无地下水,但桩基开挖可能受地水下影响。

本次勘察取水样二组送于重庆川东南地矿检测中心进行了简分析与侵蚀性CO2分析,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附录G及表12.2.1~12.2.4,判定场区环境类型为Ⅲ类,地下水对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为微腐蚀性,根据该地区经验结合附近工程资料,场地土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微腐蚀性,对钢结构、混凝土结构均为微腐蚀性。

5、工程设计5.1主要技术标准根据《重庆市经开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间成果,本项目的主要技术标准如下:1号路技术标准2号路技术标准3号路技术标准5.2平面设计本项目共3条道路,1号路位于片区的东北侧,为城市支路,2号路位于片区北侧、3号路位于片区西侧。

1号路起点接黄明路桩号为K0+000.000,终点接2号路起点桩号为K0+271.022,全长271.022米,全线共设2处平曲线,平曲线均为单圆曲线,道路平曲线半径分别为170米和300米,交点2处未设缓和曲线。

2号路起点接1号路终点桩号为K0+000.000,终点接3号路起点桩号为K0+285.325,全长285.325米,全线未设置平曲线;3号路起点接黄明路,桩号为K0+000.000,终点接2号路终点,桩号为K0+180.406,全长180.406米,全线未设置平曲线。

5.3纵断面设计本次3条道路控制高程以控规高程为基础。

1号路:起点接黄明路,起点设计高程为Hs=260.523米,道路起终点为一个坡,纵坡为1.42%;道路终点与2号路相交,终点设计高程与规划高程一致为Hs=263.410;本条道路无竖曲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