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项目地理位置图2 概述2.1 设计依据10、国家有关政策、交通部及建设部有关公路与城市道路建设的现行标准、规范和规程。
2.2 工程内容简介2.2.1 工程位置、范围、规模1、工程位置Xxx路位于综合产业区西南部,工程起点与xxx相交,终点与xxxx相交,沿线分别与3#路、4#路相交。
2、工程建设范围根据设计委托书,本工程建设范围包括:(1)道路工程;(2)管网工程;(3)照明工程;3、工程规模道路全长5000米,设计速度:40km/h,红线宽度30米。
新建机动车道面积xxxx平方米。
2.2.2 对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意见的执行情况根据本项目可研报告的批复意见,我院在初步设计过程中认真执行相关批复意见,积极与建设单位配合并沟通,优化设计方案,组织有关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踏勘并开始外业测量工作,落实了可研报告的批复意见。
2.2.3 测设经过及设计过程简述根据规划要求,多次进行汇报。
并对道路横断面形式、道路结构等进行多方案比较,并进行了方案论证,确定了最终设计方案。
此基础上形成了结论性意见。
2.2.4 工程分期建设的计划安排2010年1月~2010年4月,完成勘察、设计工作;2010年5月底前,完成征地、拆迁等前期准备工作;2010年5月开工建设;2010年5月~2010年8月,完成道路、管网工程的主体施工;2010年8月~2010年10月,完成道路面层施工;完成交通工程施工。
2010年10月建成通车,施工总工期6个月。
具体实施计划,以上级主管部门最后审批意见为准。
2.3 工程场地自然条件2.3.1 道路现状拟建地区内,现有骨架路网。
2.3.2 现状交通量及技术标准根据目前的建设状况,大部分地块尚处在规划阶段,区域内路网还没有形成,现阶段交通主要为xx路沿线与xx沿线产生的交通,随着综合产业区一批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区内交通量将呈几何性增长。
2.3.3 自然条件1、气候特征xxx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海岸,地处北半球的中纬度。
xxx三面环海,一面连接陆地,形成依山傍水的自然地理环境。
本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并具有海洋影响的特点。
其主要特征是冬夏风向明显交替,影响整个气候的变化。
冬季主要受蒙古及西伯利亚冷高压的控制,多为偏北季风,气温较低,降水少。
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控制,盛行东南季风,气温较高,降雨多。
春、秋两季则为过渡性变化气候。
在季风气候的基础上并受海洋影响的情况下,本区气候总的特点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空气湿润,降水集中,风力较大。
2、气温、降水、风向历年年平均温度10.08ºС,极端最高温度36.7ºС,极端最低温度-25.1ºС。
历年年平均总降水量470.9mm;年平均蒸发量1866.5mm。
历年年平均风速4.4-5.4m/s;历年最大风速25m/s;全年最多风向SE、N;最大积雪厚度18cm;土壤标准冻结深度0.7米,最大冻结深度1.01米。
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本市基本风压0.50kN/m2,基本雪压0.30kN/m2。
2.3.4 工程地质资料1、地形、地貌千山余脉沿境内由东北向西南延伸渐缓,地势东北高、西南低。
东北部低山重叠,山峰连绵,河流湍急,谷地狭窄;西北部及西南部丘陵低缓,溪流短小,谷地开阔;沿海岛屿坨礁密布,亦有开阔的海积平原;中部复州河、岚崮河中下游流域,有小范围的平原分布。
在第四纪以后,由于新构造运动和各种外力作用,形成多种多样的地貌形态,属于低山丘陵平原岛屿区。
所处陆地属于辽东半岛千山余脉低山丘陵向渤海延伸的一部分,地势南部高,向北部延伸的残丘山脊逐渐降低,向四周沿海倾斜,全岛低山很少,多为丘陵,沿海有狭窄的平原分布。
岛的北部、南部、东部滨海为低地滩涂。
沿海所经地貌按成因可分为:低山丘陵,山前坡地及滨海漫滩等地貌单元。
缓丘脊面宽阔平缓,波状起伏,多为林地、果园。
山前缓坡地带地势波状起伏,多辟为耕地。
滨海低洼地带地势低平,大部分为荒滩和沟渠。
3、地层与岩性根据本次勘察资料,本次勘察深度范围内的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4ml)、第四系全新统人工种植层(Q4pd)、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3al+pl)、第四系上更新统坡洪积层(Q3dl+pl)。
各地层分述如下:4、地质构造xxx位于辽东半岛西南部,属纬向构造的阴山构造带与新华夏系第二个巨型隆起带的复合部位。
构造极为复杂。
影响较大的主要地质构造为中燕山运动第二世代北东向褶皱-逆冲断裂系,xxx-西三台子-赵家屯构造带。
此带长达80余km,宽自10-25km,发育有11条褶皱与6条逆断层和逆冲断层。
该构造的逆冲推覆构造体系见于xxx,在组合型式上属于对冲型。
自西向东依次为上龙口逆冲断裂、亮子北山逆冲断裂、宫家咀子逆冲断裂。
它们倾向南东,倾角100-400不等,自前缘至后缘,分别为寒武系中、下统逆冲于寒武-奥陶系之上、震旦系逆冲于寒武系上、青白口系逆冲于震旦系于寒武系上。
西北侧的八岔沟逆冲断层呈北50°东走向,破碎带达数10米。
本项目区域内未发现明显的断裂构造,局部受区域构造影响,岩石节理裂隙较发育。
场地构造稳定性总体较好。
5、地震根据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及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确定沿线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地震基本烈度Ⅶ度),需设防。
6、水文地质特征1)地表水线路附近无地表河流。
2)地下水(1)地下水的赋存、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细砂层中,属潜水。
地下水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沿山谷冲沟以及砂层、碎石层,通过短暂的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最终排泄到渤海。
(2)地下水的腐蚀性地下水化学类型分别为HCO3-—Na+,Ca++、HCO3-—Ca++,Mg++型水。
根据环境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腐蚀性判别标准(按最不利考虑):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按长期浸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按干湿交替,该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
7、工程地质评价经野外调查和勘察,该段主要地层为杂填土、耕土、细砂层。
因耕土层含较多腐殖质,同时杂填土层均匀性、密实度较差,建议作换填处理;细砂层可直接作为天然地基使用。
3 工程设计标准3.1 道路设计标准道路设计的主要技术指标如下表所示。
3.23.2.1雨水设计标准雨水量计算公式采用:Q=q×F ×ψ 式中:Q ——雨水流量(m 3/秒) q ——暴雨强度(升/秒.公顷) F ——收水面积(公顷) ψ——径流系数其中暴雨强度q 采用xxx 市暴雨强度公式:q=8.0)8()66.01(1900++t LgP式中:P-设计重现期根据地区性质,道路沿线主要有工业区及民用区,地势平坦, 选用P=1年,立交桥、地道选用P=2年。
t-地面集水时间:设计采用集水时间为10分钟。
管道延缓系数:按照规范选用m=2。
地面径流系数:本次设计中地面径流系数采用ψ=0.5。
3.3照明设计标准主线道路照度最低标准为:路面平均照度: Ea=20Lx 路面照度均匀度: Emin/Ea=0.44 总体设计 4.1 规划简况根据xxx 临港工业区综合产业区路网规划,1#路为综合产业区次干路,属于综合产业区区域性干路,承担集散交通的作用。
4.2 交通量预测一,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预测情况,预测出未来年的交通量,预测的交通量结果见表。
4.3 工程建设的意义1、是完善东北亚航运中心,促进xxx 港区开发建设的需要2、是工业园区发展的需要3、推动xx 产业转移,带动xx 经济发展,促进xx 经济增长的需要 5 工程设计5.1 道路工程设计 5.1.1设计原则1、以《xxx 市政配套工程规划设计图》为依据,充分考虑现状道路交通功能对本工程进行平面和纵断设计,道路红线宽按规划实现。
2、本次设计本着尽量少拆迁、少占地的原则,以节约工程投资,实现快速交通为目标。
3、工程范围内与规划道路交叉处,均采用平面交叉。
4、设计中预留远期各种城市管网和过道桥涵的位置,与综合产业区及产业区竖向规划协调,满足最小排水坡度的要求。
5、按照xx 工业区总体规划的要求及现状的地形、地物条件进行设计,线形标准流畅,交通功能齐全。
6、在满足设计规范的前提下,结构设计中就地取材,力求经济合理。
5.1.2 采用的规范1、《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2、《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4、《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5、《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6、《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 034-2000)7、《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8、《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2008)9、《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GB/T 50283-199910、《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 11、其它现行的施工技术规范、技术规程及验收标准 5.1.3 平面设计xx 路道路线位在规划中已基本确定,工程起点与xx 线相交,终点与xxx 路相交,全长2235.491米,全线共3个交点, JD1平曲线半径为175米,并进行超高加宽设计,JD2平曲线半径1000,JD3平曲线半径1500米。
5.1.4 纵断面设计道路纵断面设计依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和《xxx 临港工业区综合产业区市政配套工程规划设计图》及相交道路的控制标高,综合考虑区域地形地势及道路排水等因素综合确定。
设计道路的最大纵坡为4.684%,最小纵坡0.388%,最小凹形竖曲线半径800米,最小凸形竖曲线半径3800米。
5.1.5 横断面设计道路红线宽30m,一块板形式。
1号路道路横断面布置具体如下:3.5米(绿化带)+4米(人行道)+15米(机动车道)+4米(人行道)+ 3.5米(绿化带)横断面设计中机动车道横断面采用双向坡度,横坡为2%,道路路拱采用圆曲线接直线型路拱,人行道横坡为1.5%,坡向机动车道一侧。
5.1.6 路基设计1)工程地质条件⑴、场地位置、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条件本勘察场地地形变化较大,勘探点地面高程33.12~64.08m,地貌单元为剥蚀低丘陵。
⑵、场地地层结构钻探揭露深度范围内,地层自上而下为:①1杂填土、①2耕土、③5粉质粘土、⑤2强风化页岩、⑤3中风化页岩,除①1杂填土、①2耕土外均可作为路基。
⑶、地下水情况勘察期间,勘探深度范围内未见地下水。
2)填料及压实度标准路基压实度填料强度、最大粒径等应符合下表要求:路基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度。
3)土基回弹模量:路槽底土基回弹模量机动车道≥30M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