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件先是用自己写的一首诗导入,用倒叙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再播放录音,熟悉内容,初步感知文章,理解大体意思,在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现课文内容,尤其是深情朗读和课本剧的形式。
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理解分析诗的内容及作用。
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拓展深化,注重学生自己的理解体验,再结合社会现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美好的心灵。
最后由老师自己写的一首诗结束,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情感。
《卖炭翁》面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过一定的古诗文,有一定的文言基础。
《卖炭翁》这首诗通俗易懂,学生理解内容的难度不大。
学习这首诗,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关心人民疾苦,抨击黑暗政治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自由表达自己的体验。
《卖炭翁》这节课效果良好,基本符合预期。
在课堂上,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很高,且很有成效。
不管是深情朗读,还是课文改编,甚至是当堂的课本剧表演,学生都很投入。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也有理有据。
最后环节的畅所欲言,既有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有能联系所学,联系实际,颇有深度。
这节课,学生既理解了内容,又把握了情感,还培养了美好的品质,受益良多。
《卖炭翁》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的第二首。
《卖炭翁》讲述了一位以卖炭为生的老人,辛辛苦苦烧的炭被宫使掠
夺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统治阶级的讽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卖炭翁》中对卖炭老人外貌、心理的刻画,都非常精彩,应当引导学生细细品味。
这是一首叙事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
作者仅用二十句一百三十五字,便完整地记述了一位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未成、被宫使掠夺的全部经过,层次清楚,脉络分明。
《卖炭翁》
1.诗中的“驱将”的意思是。
2.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满面尘灰烟火色”体现卖炭翁劳作的辛苦。
B.“心忧炭贱愿天寒”突显卖炭翁内心的忧伤。
C.诗歌揭露了宫使们巧取豪夺百姓物品的行径。
D.诗歌表达了对受“宫市”之苦的人民的同情。
3.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酸劳作。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
D.“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
4.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
从题下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
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5.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6.“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
7.“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8.“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说明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9.全诗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
10.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赶着走
2.B
3.C选项后面应该改为:表现了卖炭翁的无可奈何。
4.B选项白居易是唐朝的; C选项卖炭翁不敢反抗;D选项“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描写)
5.D选项“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外滩翁雪地赶车行走的艰难过程,但是却形象地表现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6.翁的辛苦,又写出了写出牛车的重量,说明了卖炭翁的勤劳。
7.“翩翩“本意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
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8.说明卖炭翁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9.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横暴掠夺,反映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不幸。
10.本诗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的揭露抨击。
反思:
这节课达到了设定的目标,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有一定的收获。
感觉课堂上学生读的还是有些少,如果能有更多同学参与到读诗中会更好。
板书设计还需要优化。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卖炭翁》这篇文章通俗易懂,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就能读懂意思,因此这节课的重点就放在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文本及对内容的拓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