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实体即主体”思想
1,“实体即主体”原则的地位与提出:
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黑格尔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比较完满地解决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实体即主体”是黑格尔哲学的基本原则,是他哲学的“生长点”。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说到:“照我看来,——我的这种看法的正确性只能由体系的陈述本身来予以证明——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实的东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
”这就是著名的“实体即主体”的基本原则。
2,“实体即主体”原则提出的历史背景:
由于近代哲学是通过与客体之间的差别来确立主体的地位,这就决定了它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两者的同一性问题。
近代哲学一开始即从笛卡尔开始,就陷入了二元论的困境。
斯宾诺莎强调了实体的一元论,但是缺少自我意识的能动性原则;康德虽然发扬了主体的能动性,然而却始终无法扬弃外部世界的现实。
黑格尔提出“实体即主体”原则,就是想使主观性原则与以前的哲学的客观性原则融为一体。
3,“实体即主体”与黑格尔哲学体系
实体本质上具有能动性、主动性,因此,实体是自己运动、变化、发展的统一体,实体的运动、变化、发展最终必然上升为主体。
这种运动、变化、发展既表现在本体论方面,也表现在认识论和逻辑方面。
黑格尔的实体——自我意识——主体(绝对精神)的建构过程是在纯粹的逻辑概念推演中进行的。
“实体即主体”,“这种看法的正确性只能由体系的陈述本身来予以证明”[⑩]。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主要包括三部分: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
它们中都贯穿着实体即主体的思想。
《精神现象学》描述了实体、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一切基本形式,是整个黑格尔哲学体系的雏形;《逻辑学》再现了主体的异在和主体异化为实体(客体)的辩证过程;《精神哲学》是主体从实体(客体)“回复到自身的科学”;《哲学史》则是主体与实体(客体)思想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的历史。
总之,实体向主体对立统一的诸形态的运动和发展,构成了黑格尔哲学的全部体系。
4,实体即主体的内涵
A,实体的能动性
与以前的哲学思想相比,黑格尔考虑更多的是实体本身的能动性,因此他主张“实体即主体”。
在他看来,实体不仅是客观的,而且其自身是能动的,这样的实体就是“活的实体”。
实体自身就蕴含着运动发展的能动性的内在动力,实体作为“活的实体”只当它是建立自身的运动时,或者说,只当它是自身转化与其自己之间的中介时,它才真正是个现实的存在,它这个存在才真正是主体。
B,能动的实体的运动轨迹
既然,实体惟有在自身中就蕴含着运动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才可能展开自身而成为现实。
那就是说,实体并非无差别的同一性,而是在其自身内部就蕴含着否定性和矛盾:由于实体自身就具有能动性,所以它自己否定自己而成为发展出来的现实。
因此,只有当我们把实体同时也理解为主体,理解为自己展开自己的运动的时候,才能说明它的现实性,而实体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就表现在它自身之中就包含着纯粹的否定性,因而它是单一的东西自己否定自己从而
分裂为二,将自己树立为对立面,然后扬弃自身中的矛盾和对立,重建自身统一性的过程。
由于实体就是主体,其自身就具有能动性,因而实体的运动过程乃是它的自我运动,世界就是它的外化和展开。
于是实体的运动就成了以终点为目的的自己展开自己、自己完成自己的“圆圈”,而且只有当实体真正成为主体,从潜在展开自身并且重建自身同一性的时候,它才是现实的。
5实体即主体原则的实质: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自己的实体观——实体即主体,这也是精神性实体,绝对精神。
换而言之,绝对精神就是实体化的主体或者主体化的实体。
所谓把实体表述、规定为主体,无非就是把作为万物的根据的实体精神化,变为活的实体。
其实质就是把人的意识客观化为万物的本质,从而把实体了解为绝对的人格。
被主体化的实体就是主宰万物的绝对理念或世界理性。
黑格尔进而认为,主体精神是实体的本质,实体没有主体便成为空洞的外壳。
单纯的实体还只是潜在的因素,当它展开自身而外化为世界时,也仍然不是真正的现实,只有当实体展开为世界并且扬弃一切差别重建自身的同一性的时候,它才是真正的现实,而这个重建自身同一性的工作就是通过人类精神对于绝对的认识活动来实现的。
6.,“实体即主体”的进步与不足
(可有可无,自由发挥)(内容太多,自己删删,我觉得太罗嗦啦,像历史背景啊,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作用啊,一笔带过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