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三篇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三篇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三篇篇一: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的不良反应。

在输血当时和输血24小时内发生的为即发反应;在输血后几天甚至几月发生者为迟发反应。

一般包括:1.发热反应2.过敏反应3.溶血反应4.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5.大量输血后的并发症(循环负荷过重、出血倾向)6.细菌污染引起的输血反应7.输血传播的疾病一、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二、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

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5、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三、临床输血出现不良反应和发生输血相关疾病时,相关科室医师应详细记录输血反应反馈卡后送输血科,并及时调查处理。

输血科(血库)每月统计上报医务科,并向负责供血的血站反馈。

四、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应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定期分析,制定对策,不断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水平。

篇二: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报告制度一、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的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或体征。

输血不良反应科发生在输血时、输血后 24 小时内甚至输后几天至几十天发生。

二、在输血过程中,临床医师、护士应随时观察病人的情况,尤其在输血开始的 5-15 分钟,护士应注意严格观察患者情况,是否有体温升高、过敏反应、荨麻疹。

输血后紫癜、休克、全身出血、血红蛋白尿、少尿或无尿等,输血结束后,认真检查静脉穿刺部位有无血肿或渗血现象。

一旦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应①立即停止输血、及时向医师报告、给予药物对症治疗;②记录反应情况,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并抽取患者 5ml 血样( 1ml 用 EDTA 抗凝, 4ml 不抗凝)连同血袋一起送回输血科检测分析;③留取反应后第一次尿送检。

三、疑为输血反应(特别是怀疑溶血反应或细菌污染反应),在积极治疗抢救同时,输血科做以下核对检查:1. 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2 .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 ABO 血型、 Rh(D) 血型。

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 ABO 血型、 Rh ( D )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3 .同时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

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4 .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

5 .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连同受血者的血样(无菌采集)做细菌学检验,如检出同一病原菌即可确诊为细菌污染。

6 .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7 .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 5-7 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四、输血科接到临床科室不良反应回报后,及时报告医务科,迅速组织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及有关专家进行会诊,必要时与市中心血站联系或请求技术支持,共同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治疗方案,使受血者的损伤减少到最低程度。

1. 输血中或输血后病人出现皮肤痘痒伴潮红或荨麻疹是过敏反应,多为对血浆蛋白过敏。

处理方法是:停止输血,口服或肌注抗组胺药物,必要时静注地塞米松,再次输血时应选用洗涤红细胞,避免输注血浆及其成分。

2. 输血性发热反应一旦发生,立即停止输血并及时给予非那根或地塞米松可使临床症状迅速得到缓解。

3 .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病人出现寒战、高热、腰部疼痛、面色发红、尿呈酱油色或葡萄色;或在全身麻醉状态下,手术视野过度渗血或出血不止,病人发生不明原因的血压下降均应考虑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可能。

应立即停止输血、抗休克、防止 DIC 、保护肾功能。

根据病情对症治疗、扩容;使用小剂量的多巴胺、利尿改善肾脏供血,避免用强烈收缩肾血管的升压药。

4. 短时间输入大量血液或输血速度过快,超过病人心脏的负荷能力,导致心力衰竭或急性肺水肿。

立即停止输血,保留静脉通路;高压吸氧(氧气通过 30 ﹪~ 50 ﹪乙醇更佳);速效利尿剂;强心药物(如西地兰);镇静剂(可用吗啡);血管扩张剂(如硝普钠或酚妥拉明慢速静滴);氨茶碱;肾上腺皮质激素;双下肢下垂,结扎止血带,减少静脉回流, 5 ~ 10 分钟轮流放松止血带。

五、对于必须继续输血的患者,应在排除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后选用相配合的血液输注,如经不规则抗体筛选、白细胞抗体的交叉配合试验等的血液,或选用特殊制备的血液成分,如去白细胞血液成分、洗涤红细胞、辐照血液等。

六、对有输血不良反应的病例,医护人员应在病历上认真做好治疗和抢救记录。

对于严重不良反应应由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组织召开输血评估会,并将评发生输血反应时应急预案及程序【应急预案】1 、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改换生理盐水,2 、报告医生并遵医嘱给药。

3 、若为一般过敏反应,情况好转者可继续观察并做好记录。

4 、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上报输血科。

5 、怀疑溶血等严重反应时,将输血器和未输完的血液,以及在患者的另一手抽取血样送检。

1 )、抽取患者血样 5ml(1ml 用 EDTA 抗凝, 4ml 不抗凝 ) 及未输完的血液送输血科。

做供、受血者 ABO 血型和交叉配血试验、 RH 血型及不规则抗体检测复查、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2 )、抽取患者肝素抗凝血 4ml 送检验科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定性检查、总胆红质检查。

3 )、留取患者尿液做血红蛋白尿检查.4 )、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患者血样和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查(采样要严格无菌操作)。

6 、输血反应处理始末应详细记录。

7 、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有关程序对输血器具进行封存。

【程序】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改换生理盐水→报告医生、遵医嘱给药→严密观察并做好记录→抽取血袋中血液连同患者的血样送检→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单,上报输血科。

临床输血核对核查制度为保确临床输血安全,避免差错事故发生,制定本制度 .一、临床科室采集标本对患者信息的核对:确定输血后,医护人员持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当面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病室/门急诊、床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

二、配血标本的核对:病人标本管上必须有输血申请单号码一致的标签,标签上应有受血者的姓名、血型、科室、床号、住院号,输血科工作人员在接到标本时应认真核对以上信息是否与输血申请单相符并检查血标本有无溶血、严重脂血等,符合要求后交接双方在《输血科临床标本登记本》上签字。

输血科工作人员在做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前再次对以上信息进行核对。

三、交叉配血:实行双查双签制度。

一人查对一人复核,两人签名。

一人值班时,也应自己认真复核。

四、血液入库的核对:血站人员从血站送来的血液要认真检查核对,送血单是否盖有合格章,检查血液的外观、密闭性、包装是否合格,核对血液品种与约血单是否相符,无误后交接双方签字,然后按血液种类登记入库并保存到相应血液专用冰箱内。

五、血液出库的核对:发血时,由医务人员凭领血证到输血科领血。

输血科工作人员与领血者必须共同核对受血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床号、血型,供血者的血型、条码号、采血日期、有效期、血量,交叉配血结果及血液质量,准确无误后,双方签字并记录发血时间,血液方可发出。

六、输血前核对:临床科室将血液领回科室后应有两名医务人员对患者信息及血型、交叉配血结果、血液质量等再次进行核对,确认无误后才能进行输血。

篇三: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制度输血开始后最初 15 分钟严密监测患者,以便发现副作用的早期症状。

(一)急性输血反应的处理发生急性输血反应时,首先对血袋标签和患者的身份进行核对,如发现有不符的地方,立即停止输血并向输血科了解情况。

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及输血科,对症治疗,在进行积极的治疗抢救的同时,进行必要的核对、检查,保留输血器及血袋封存送检做以下核对检查: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输血记录单;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 ABO 血型、 Rh ( D )血型。

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 ABO 血型、 Rh ( D )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实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实验)1. 第类轻度输血反应采取措施:减慢输血速度;肌注抗组胺药;经过对症治疗, 30 分钟内临床表现无好转迹象,或临床表现恶化,则按第类输血反应处理。

2. 第类中重度输血反应采取措施: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以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路畅通;将输血器连同剩余的血液、收集的新鲜的尿样和另一只手臂采集的标本( 1 份抗凝、 1 份不抗凝)以及有关的申请单,送输血科和检验部门分析;肌肉注射抗组胺类药,口服或注射退热药,对血小板减少的患者避免使用阿司匹林。

如表现出过敏反应症状(如支气管痉挛、啸鸣),静脉注射皮质类固醇药;收集 24 小时的尿样送检,以确定是否溶血;如出现临床症状改善,换一袋血液重新开始输注,但速度要慢,并密切观察;如经过处理后 15 分钟内患者临床表现未改善或有恶化的趋势,按第类处理。

3. 第类有生命危险的输血反应采集措施:发生急性输血反应,如:疑为溶血性、细菌污染输血反应、急性肺损伤等,应立即停止输血。

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以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路畅通;静注生理盐水(开始 20~30ml/kg ),以维持收缩压;与血压低, 5 分钟之内输注,并抬高患者的下肢。

保持呼吸道通畅,以面罩给养;缓慢肌肉注射肾上腺素(浓度 1:1000 ), 0.01mg/kg ;如表现出过敏反应症状(如支气管痉挛、啸鸣),静脉注射皮质类固醇药和支气管扩张药;给予利尿药,如静脉注射速尿 20~80mg/ 次,或与之相当的其他药物;将输血器连同剩余的血液、收集的新鲜的尿样和另一只手臂采集的标本( 1份抗凝、 1 份不抗凝)以及有关的申请单,送输血科和检验部门分析;肉眼观察病人排出的新鲜尿样,确定其是否有血红蛋白尿(血尿或酱油色尿)症状;收集 24 小时尿并记录患者输入和排除液体总量,维持患者液体平衡;检查静脉穿刺部位或伤口出血情况,如果有临床或实验室证据表明发生 DIC ,输注血小板和冷沉淀或者新鲜冰冻血浆;再次评估患者,如果低血压:进一步输注生理盐水, 20~30ml/kg , 5 分钟;如果需要给予强心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