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铁路运输业信息化发展方向(doc 11页)

铁路运输业信息化发展方向(doc 11页)

铁路运输业信息化发展方向(doc 11页)铁路运输业信息化发展概况铁道部将信息化作为实现铁路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举措,站在新的高度重新认识铁路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加强领导,理顺关系,明确目标,制订规划。

一、加强领导,理顺关系——铁路信息化建设推出新举措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

部党组为服务国民经济建设,站在历史的新高度,提出了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新思路,指出:实现铁路信息化,在客货服务、运输组织、调度指挥、资源管理、安全控制等方面广泛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推进主要行车设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是铁路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为铁路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

为进一步加强对铁路信息化建设的领导,部党组决定,实行铁路信息化的行政管理职能和建设、维护职能分开。

成立了由刘志军部长为组长的铁路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铁路信息化建设的重大决策。

下设铁路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领导小组的日常办事机构,主要承担铁路信息化建设的规划、标准和相关制度的制定,指导信息化建设和运营维护工作。

信息技术中心逐步向市场化发展,以市场运作的方式承担铁路信息系统运行维护任务,同调度集中(CTC)为核心,构建我国铁路现代化的调度指挥管理信息系统。

积极发展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加快车站计算机联锁、区域计算机联锁和驼峰自动化的发展。

建设繁忙干线行车安全保障系统,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建立集监测、控制和管理决策为一体的行车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二是努力推进铁路客、货营销现代化。

在铁路客运营销、管理信息化方面:推进客票系统建设,实现客票销售渠道网络化,销售手段现代化,管理科学化;建设客运综合服务系统,实现客运服务人性化,服务信息社会化;建设客运营销和预测系统,实现营销决策智能化;建设行包信息系统,实现对铁路行包运输的全程追踪。

在铁路货运营销、管理信息化方面:建设货运营销辅助决策系统、货运营销信息服务系统和货运营销运力配置系统。

在营销模式方面: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利用现代物流的经营理念和标准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现代物流技术,改造传统的运输组织和经营管理模式,推动铁路客货运融入社会化的现代物流。

三是努力提高铁路运输企业经营管理现代化水平。

全面完成TMIS建设任务;建设货运安全管理系统;积极开发各专业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建设集装箱管理信息系统、工务管理信息系统、电务管理信息系统、机务管理信息系统、车辆管理信息系统、车辆安全防范和故障预警系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清算管理信息系统、统计管理信息系统和运营管理宏观决策支持系统,提高各专业领域的信息化水平。

为保障这些铁路信息化建设重点任务的实现,还必须:建设和完善铁路运输通信网;从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管理措施三个方面强化铁路信息安全;加强铁路信息化技术基础工作,制定铁路信息化标准体系、统一信息编码规范,构建先进适用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三、强化应用,加快建设——铁路信息化建设取得新进展2002-2003年度,铁路信息化建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铁路传输网、交换网和数据通信网初步形成到2002年底,沿铁路敷设的通讯光缆总长度达6.47万公里,覆盖了5.17万公里铁路,主要干线及干线光缆覆盖范围约94%,主要干线接入网总长度达1.1万公里,64条干线接入网总长度达到约2.7万公里,其它铁路线接入网总长度约为0.7万公里。

铁路沿线的各种信息系统中65%的信息源点实现联网。

卫星通讯网一期工程全面实施,二期工程和全路卫星基层数据通讯网项目开始启动。

交换机总量已达160万线,用户近100万个。

数据通信网已为各种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端口1600多个。

(二)调度管理信息系统(DMIS)建设全面启动DMIS一期工程即将完成,二期工程全面组织实施。

建成了京沪全线、京广北段、京哈南段、京九北段等干线基础信息采集网络,实时接收京沪、京广、京九和京哈线有关车站、区间以及符离集等18个分界口的列车运行实时信息,具有列车运行状态显示、正晚点统计、列车密度、重点列车跟踪等宏观显示,以及对列车运行状态实时监视和重放功能;完成了路网图和部分局间分界口计划运行图等各种技术资料的查询显示功能,建立了运输技术资料库,建成了气象信息管理系统。

铁路局调度中心实现了列车运行正点率的自动统计和实时显示,列车运行密度的自动统计和实时显示,重点列车的追踪,区间和车站行车及进路的实时监视,以及准确地实时掌握基层列车运行计划等5大功能。

铁路分局调度中心能够自动生成列车实际运行图和阶段调整计划,并在调度台上实时显示区段内进路排列情况、线路的设备运用、信号显示情况和所有列车的实际运行情况。

铁路分局调度中心的DMIS实现了列车车次号跟踪和无线车次号校核,区间和站内情况透明,调度命令和日班计划通过网络下达,列车运行采点,行车日志生成,列车实际运行图生成,列车运行方案的实时调整和网络下达,分界口的透明显示和出入车的统计分析,列车正点率统计和部分运输指标的统计,站场的实际状态、列车的实际运行状况的历史再现等10大功能的自动化。

(三)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应用效果良好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由铁道部客票中心、地区客票中心和车站客票系统三级构成。

全路已建成铁道部客票中心1个、覆盖全国的地区客票中心24个、计算机售票车站1772个。

计算机售票量达到全路客票销售量的90%以上,售票收入占全路的95%以上。

自2000年10月21日正式实施联网售票起,初步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联网发售异地客票的建设目标。

解决了长期存在的买票难问题,提高了铁路客运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四)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TMIS)基本完成货运营销与生产管理系统。

该系统包括货运计划和技术计划两大部分。

货运计划部分于1999年全面投入运行,全路1487个货运站、各铁路分局、铁路局与铁道部实现了联网运行,在网上完成货运计划原提的提报和各级的集中、随时、自动审批以及审批信息的自动下达。

所有原提、批准信息都能收集到铁道部数据库中,为铁路货运营销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技术计划部分利用货运计划确定的货源信息编制车辆运用计划,通过合理安排各区段车辆的运用,提高车辆运用效率和铁路运输能力,压缩铁路运输成本。

各铁路局、铁路分局均已完成工程实施任务,并于2002年9月正式投入运用,基本满足了技术计划的业务要求,得到各级领导和业务部门的肯定。

货运制票系统。

截止到2002年底,全路实现微机制票的车站有2502个,全路微机制票率达99%以上,铁道部和各铁路局、铁路分局均建立了货票库,货票入库率接近100%,基本实现了货票信息在财务收入审核、统计等方面的信息共享。

2002年为解决货票上报信息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的控制问题,采用货票上报信息与财务收支紧密结合方式,制订了完善的管理控制流程。

全路已完成货票软件的更新,并从2002年12月开始了严格的考核,货票信息上报的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得到明显提高。

集装箱追踪管理信息系统。

自2001年3月1日起,集装箱追踪系统全面投产使用, 2002年,针对系统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在优化车站报告软件和中央查询软件的基础上,将集装箱清单信息与ATIS等信息结合,改善了集装箱追踪的效果,增加了按路局、分局的集装箱保有量统计。

集装箱追踪信息上报质量明显提高,装、卸清单全路平均入库率达99.08%,正确率达99.82%,平均上报延时1.43天。

车站综合管理系统。

车站综合管理系统是2002年TMIS工程建设的重点。

全路TMIS工程设计范围内1230个大、中、小型车站,除6个暂缓实施(郑州局的蒲城,上海局的长安镇、功塘,广铁集团海南的3个站)和8个已经撤消(哈尔滨局的8个小站)外,全部建成车站综合管理系统,其他列入2002年改造计划的车站,也都完成了系统整合改造任务。

168个大型车站的车站综合管理系统通过工程竣工验收。

综合调度管理信息系统。

截止到2002年底,全路230个列车调度台、2200多个报点站正式投入运用。

计划、机调、货调系统的试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2002年12月15日,北京、天津、石家庄三个枢纽的计划调度系统正式投入运用;机调系统已在武汉和洛阳分局试运行;货调系统继济南、徐州分局试点成功后,又相继在广州、乌鲁木齐铁路局进行了扩大试点,取得良好效果。

广铁(集团)公司在各总公司均完成分局调度系统实施基础上,进行了路局调度的试点,机调和客调取得突破性进展,已正式投入应用。

确报信息系统。

自1998年系统投入应用以来,系统运行稳定,运用效果良好。

截止到2002年底,全路计算机确报站所已扩大到912个,在确保列车信息准确、提高运输生产效率、减员增效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铁路车号自动识别系统。

全部货车车辆和机车已安装电子标签,全路所有路局分界站、分局分界站和大型车站已安装地面识别设备。

车号自动识别信息逐级上传至铁道部,在铁道部信息技术中心建立了全路车辆动态库,可计算各路局、各分局的现在车保有量,并通过与确报信息的匹配,确定车辆的空/重状态,重车的装载内容和去向,提供对车辆位置、机车位置和列车位置的查询,利用路局分界口车号自动识别信息进行路局货车使用费清算的项目已正式投入使用。

货车追踪系统。

在铁道部、铁路局、铁路分局按照统一的数据结构,建立三级车辆、列车、机车集装箱动态库,利用ATIS、确报、货票信息的结合确定车辆的当前位置、状态和装载内容,对车辆、列车、机车、集装箱、货物进行大节点式的动态追踪管理。

货车追踪系统可为铁道部、铁路局和铁路分局运输调度指挥中心提供运输生产的各种实时、可靠的信息,使调度人员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列车运行状态、现在车保有量和车辆使用情况等信息,更加有效地组织运输生产、进行车辆的调度和管理。

同时,可以面向社会,为货主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提高铁路行业在运输市场中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可以将车辆、列车、机车的位置、状态等变化情况写入轨迹库,并经处理后转储到历史数据库中,进行各种统计和分析,为铁路各级管理部门提供辅助决策的支持。

铁道部级货车追踪系统已模拟运行。

路局、分局级基于机群技术的三级建库设备安装及已投产应用的迁移基本完成,货车追踪系统软件开发完成,因受“非典”影响,试点工作尚未进行,计划2003年底前完成全部实施任务。

(五)财务、货运清算系统推广应用和模拟运行铁道财务会计信息库系统(RFAMIS)初步完成并推广应用;通用会计核算及管理信息系统完成研制并在全路实施推广;铁道资金管理信息系统完成设计并开始实施;点到点成本计算系统基本完成并投入应用。

铁路企业运输收入清算系统主要包括旅客运输清算子系统、货物运输清算子系统、行包运输清算子系统和邮政运输清算子系统,清算系统的目的是使运输企业按批准的市场清算规则或企业间的合法协议,从市场取得与运输数量和质量相对应的营业收入,使各运输企业在运输过程中形成的不同运输成本得到合理补偿,通过清算系统的建立保证铁路改革的顺利实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