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作业论文题目:人类迁移史上的“长征”——闯关东历史文化漫谈姓名:杨俊峰学号:114040035班级:11历史A班人类迁移史上的“长征”——闯关东历史文化漫谈摘要:有清一代,山东人由于人地矛盾的激化、土地兼并以及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他们背井离乡而去“闯关东”。
虽历经艰险,但塑造了可歌可泣的闯关东精神和促进了民族经济融合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是近代中国移民开发的一次壮举。
并且它也孕育了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精神,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闯关东生存贡献核心价值一、“闯关东”概述关,指山海关。
山海关城门,一关之隔,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
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
所说的关东,具体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
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得名。
“闯关东”的人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可以算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
但和洪洞大槐树移民最大的区别,在于洪洞移民是官方行为,闯关东是民间自发。
闯关东,一个“闯”字突出了这条路线的艰辛。
如日本人小越平隆1899年在《满洲旅行记》记载了当年真实的历史画面:“由奉天入兴京,道上见夫拥独轮车者,妇女坐其上,有小儿哭者眠者,夫从后推,弟自前挽,老媪拄杖,少女相依,踉跄道上,丈夫骂其少妇,老母唤其子女。
队伍进通化、怀仁、海龙城、朝阳镇,前后相望也。
由奉天至吉林之日,旅途所共寝者皆山东移民...”但真正意义上的“闯关东”是起源于顺治八年(1651年),止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经历了299年的历史,其中以山东人居多。
它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顺治十一年(1654 年)六月,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颁布了一道命令,允许个体百姓自行赴辽东垦荒。
从顺治十一年六月起,有组织地移民与个体自行移民辽东,二者并行。
从嘉庆(1796—1820 年)年间起,陆续放垦“边外”土地。
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最后一片“边外”土地放垦,封禁至此结束。
五年后的1912 年2 月12日,爱新觉罗·溥仪宣布退位,清朝的统治至此寿终正寝。
中国历史进入中华民国时代,“闯关东”进入高峰期。
自此以后,“闯关东”形成为一个空前的移民创举。
自17世纪中叶开始,三个世纪来,有成千上万的关内流民勇敢地闯入了关东大地。
《闯关东——2500 万山东移民的历史与传说》一书作者刘德增认为有2500 万人。
到底有多少人闯入关东,有1000万、2000万、2500万、3000万之说,这些尚待学者去论证。
已有确切考证的是,从1912 年至1930 年间,“民国时期,大约有400万移民出关谋生。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到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日本为了掠夺东北资源以充实战备,用日军专门设立的掠夺华北劳工的专门机构——满洲劳工协会,在1939 年到1941年的三年中,从山东、河北等地抓捕到东北的劳工达400万人之多。
仅1941年一年移民(主要是劳工)总数就达104.4万人。
因此,有言曰,“闯关东”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
二、“闯关东”的原因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次轰轰烈烈的人口迁移,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①人地关系失调华北地区生齿日增,地狭人稠,就全国人口而言,鸦片战争之后增长比较缓慢,但华北人口增长速度却仍然较快,尤其是河南、河北、山东三省。
1840 年,山东平均人口密度为207.71 人/ 平方千米,到1898 年人口虽然外流,人口密度仍在上涨,已达246.24 人/ 平方千米。
.华北虽历经几千年的开发但耕地面积的增长极为有限。
人口增长速度很快和人口过剩,土地饥荒,无地少地的农民超过半数等问题,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耕种数千年的土地,磷、钾等矿质养料无法补充,土地愈种愈薄,收获愈来愈少。
②繁杂、沉重的税务地租是中国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形式,也是中国广大人民最沉重的负担。
鸦片战争前,中国多采取实物地租的形式,多数地区一般在一半左右。
到了近代,随着土地的高度集中,地租也不断上涨。
除此之外,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支付巨额赔款,又调整税收政策,增加税收。
太平天国起义以后南方各省已失去控制,北方各省便成为征敛钱粮和摊派赔款最重要的地区。
各省为完成政府的摊派任务,在原来的捐税之外又增加新税如粮税、亩税、亩捐、串票捐等,数不胜数,苛捐杂税愈演愈烈,广大贫苦农民力不能胜,弃田逃亡者比比皆是。
③自然灾害频繁历史上华北一直是自然灾害多发区。
据统计,山东、河南、河北三省自1823 年至1911 年的88 年间,就有400 多个县遭受各种自然灾害,仅1877—1878年的饥荒就使河南、山西、山东、直隶四省约有八百万人死亡。
在自然灾害中,水灾波及最广、危害最大。
特别是黄河,每逢雨季便泛滥成灾。
华北不仅是涝灾频发区,而且旱灾、蝗灾、风灾也常常互为成因,酿成极为严重的灾害。
其中发生次数最多、最严重的是旱灾和蝗灾。
旱灾和蝗灾有连带关系,一经发生,则赤地千里,颗粒无收,饥民满目。
仅从光绪二年至光绪五年(1876—1879 年)的三年间,山西、河南以及山东一部分,毫无雨水。
1927 年,直隶、山东两省春季播种期间遭受旱灾和风灾。
之后,又遭到蝗虫的侵袭,绝大多数农作物不是干枯而死,就是被蝗虫吃光,几乎颗粒无收,酿成了严重的灾荒。
④干戈频繁,匪患猖獗华北不仅是自然灾害的多发地区,也是战争频发、匪患猖獗的地区。
近代以来,无论是外国的侵略战争还是国内战争都给华北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战争,山东、河北遭到了列强的杀戮和战火的洗劫,人民饱受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和战争之苦。
太平军北伐,与清军激战了两年之久,战火燃烧了华北大部。
战争中,清军肆虐,生产遭到破坏,生灵遭到涂炭。
特别是民国以后,华北在军阀统治时期,不仅是战争的重灾区,也是军阀为了发动战争进行征钱、征粮、征物、征兵的主要地区,军阀所到之处,洗劫一空。
直皖战争、两次直奉战争等军阀混战,波及地区广,破坏生产,荼毒生灵。
⑤东北地广人稀,优越的自然优势东北地域广阔,人口稀少,资源丰富,面积达100 多万平方千米。
东北人口稀少,1840 年,辽宁240 万多人,吉林32万多人,黑龙江只有25 万多人,东北三省加在一起还不到300 万人,平均人口密度为6.13 人/平方千米,东北北部的黑龙江人口密度只有0.54 人/ 千米。
而山东、河北、河南三省区的面积只不过50 多万千米,同时期三省人口已达到近7800 万人,人口密度达151.29 人/平方千米,山东人口密度已达到207.71 人/平方千米,就是人口密度最小的河北省也已接近100人/千米。
山东、河北、河南三省的人口是东三省人口的26 倍,人口密度是东三省的24.68 倍。
到19 世纪末的1898 年,东三省总人口为760 多万人,人口平均密度为14.56 人/平方千米,而黑龙江也只有2.73 人/平方千米。
同时期山东、河北、河南三省总人口为8 850 多万人,人口平均密度为171.55 人/平方千米,人口密度最大的山东已达到246.24 人/平方千米。
华北三省土地面积比东三省小一倍,但人口总数却多十倍以上,这就为人口稠密的华北人民迁移东北创造了广阔的地域条件。
因此,华北的人口从清末开始大量流入东北,民国时期更形成移民大潮。
东北不仅地广人稀,而且矿产资源丰富,为世界各国所瞩目。
其中储藏量较大的是煤和铁。
铁之埋藏量有7 亿吨,煤有20 余亿吨;金之埋藏量亦富,东北被称为“金穴”。
土质肥沃,物产丰饶东北不仅地域广阔,而且耕地面积大,可耕地达3 亿亩之多。
且东北土质为黑土,土质极其肥沃,加之东北北部有松花江、嫩江两大河流,南部有辽河,在地理上形成了松辽平原,连亘于黑、吉、辽三省之间。
因此土地的生产力不比江、浙两省最饶沃之地差。
再者东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全年日照何俊文都能达到农作物生长所欲要的标准,形成雨热同期,夏季高温多余的季风气候,也利于水稻等作物生长,产量也很高。
如到20 世纪20 年代末,满洲已耕种之农田约3 050 万英亩,然尚不过全面积的12.5%。
1925 年东北已有耕地人均达8 亩之多。
就是到了1931 年,人均耕地仍能达到8 亩多。
⑥政府政策因素a清初,满族统治者将山东“造反”者遣送边陲“烟瘴”之地,触犯刑律的“流人”发配到“极边寒苦”的关东。
在资源丰富的关东,大量山东“流人”使处于饥寒交迫缺少土地的山东贫民对关东有了了解,产生了闯关东的想法。
特别满族统治者的恣意圈地、逼民投充、督捕逃人等措施,加剧对山东社会经济的破坏,更加强了山东贫民闯关东的倾向。
b1644至1667年,清政府《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规定:“招至百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在这23年间“鲁民移民东北者甚多”,许多地区因移民而“地利大辟,户益繁息”。
1861至1911年,沙俄不断侵蚀黑龙江边境,清政府采纳了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建议,于咸丰十年(1860)正式开禁放垦。
清政府解除东北禁封令,掀起山东贫民闯关东的高潮。
⑦地理位置因素关东与山东仅隔海相望,山东人闯关东有两条路:一条浮海,从胶东半岛最北端的蓬莱到辽东半岛最南端的铁山岛,直线距离不过100公里,之间的海上交流就非常频繁,胶东一带的农民闯关东大多是浮海北上。
一条陆行,从山东陆路到关东,需环绕渤海经过山海关,再借道“辽西走廊”,鲁西、鲁南、鲁北的难民大多走此道。
清末民初,随着“胶济铁路”、“津浦铁路”天津至山东峄县段、“京奉铁路”等路段的开通,从山东可以直接乘火车到沈阳,更为山东人民闯关东提供方便。
三“闯关东”对东北、华北的巨大贡献①“闯关东”移民推动了东北城市的近代化,为东北地区的开发做出了巨大贡献自1860 年清政府采纳移民实边的建议后,成千上万的移民从山东半岛渡海,或从山海关等地出关,由南而北,由西而东,将荒原开垦成农田,建起一个个居民点和城镇,修通了连接各处的道路,又伐木开矿,建起矿山、林场、工厂。
随着东北地区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新的县、厅、州、府不断设立,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正式设置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这标志着在短短的40多年内,陆续迁入的上千万移民使东北达到了与内地各省大致相当的水平。
“闯关东”的移民构成了东北人口增长的主体,极大地密切了东北与山东等华北各地的联系。
在经济上,大批移民不断流入东北,传播了华北地区先进的农业技术,开发了东北地区,极大地增加了可耕地面积,使得东北成为我国重要的产粮基地。
与此同时,源源不断的“闯关东“人,也为东北新兴的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繁荣了东北的商品经济。
他们与合法移民一样,为东北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黑土地从蛮荒走向文明做出了特殊贡献,深刻地影响了东北的历史。
在民族关系上,大批移民促进了内地汉族与东北各少数民族的交流和融合,汉语逐渐成为东北各民族普遍接受的通用语,中国的语言版图也因此得以重绘,这有利于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