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学资学习网---------------------押题------------------------------2019年国家教师公开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职业资格考前练习一、单选题1.( )是班级活动的主要形式。
A、主题班会B、运动会C、晨会D、校会>>>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答案】:A【解析】:略。
2.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为23.3%。
根据马丁?特罗的观点,我国的高等教育处于( )A、精英阶段B、大众化阶段C、普及化阶段D、全民化阶段>>>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答案】:B【解析】:马丁?特罗认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低于15%的属精英教育阶段,大于15%小于50%的为大众化阶段,大于50%的为普及化阶段。
3.( )是直接认知被评价者行为的最好方法,适用于在教学中评价那些不易量化的行为表现和技能性的成绩.A、观察法B、测验法C、调查法D、自我评价法>>>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A:【答案】.【解析】:观察法是直接认知被评价者的最好方法。
它适用于在教学中评价那些不易量化的行为表现(如兴趣、爱好、态度、习惯、性格)和技能性的成绩(如兴趣、绘画、体育技巧和手工制成品)。
4.小明即将上考场,感觉心跳加速,有点微微出汗。
这属于情绪情感的( )A、主观体验B、外部表现C、生理唤醒D、认知活动>>>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答案】:C【解析】:小明即将上考场,有点激动和焦虑,这种伴随情绪产生的心跳加速和微微出汗属于内脏器官和内分泌腺的生理变化,因此属于生理唤醒。
5.国家鼓励开展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
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坚持( )的原则,不得违反中国法律,不得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
A、相互尊重、互惠平等、协商一致B、平等协商、互惠互利、和谐发展C、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相互尊重D、独立开发、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答案】:C【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六十七条规定,国家鼓励开展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
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坚持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原则,不得违反中国法律.不得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
6.曹老师教《圆的周长》时,讲述了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计算圆周率上的卓越贡献,同学们感到很自豪。
曹老师遵循的教学原则是( )A、启发性原则B、巩固性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D:【答案】.【解析】:题干中的曹老师通过介绍祖冲之的卓越贡献,让同学们感到自豪,即曹老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注重思想教育,遵循了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教学原则。
7.体现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学制是( )A、癸卯学制B、壬子癸丑学制C、壬戌学制D、壬寅学制>>>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答案】:A【解析】:“癸卯学制”明文规定教育目的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明显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8.开设人口教育课、环境教育课、闲暇与生活方式课等新课程,这些课程要融合历史、地理、化学、生物、物理、卫生等学科知识,这是( )。
A、综合课程B、活动课程C、学科课程D、分科课程>>>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答案】:A【解析】:综合课程又称统整课程,是指把若干相邻学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体系合二为一的课程形态。
9.( )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是教育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
A、民主平等B、尊师重教C、教学相长D、心理相容>>>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答案】:A【解析】: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包括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其中民主平等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是教育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
.10.一位教师在向学生讲“雪花”这一事物时,采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并向空中抛洒大量碎纸片的方式以引导学生体会下雪的场景。
这种直观的手段是( )A、实物直观B、模像直观C、言语直观D、虚拟直观>>>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答案】:B【解析】:模像直观指观察与教材相关的模型与图像(如图片、图表、幻灯片、电影、录像、电视等),形成感知表象。
模像直观就是通过这些人为的手段消除或减弱实物直观的缺点,扩大直观的范围,提高直观的效果。
11.渴望与别人发生相互作用,并建立和谐关系。
这体现了人际关系需要中的( )A、感情需要B、爱的需要C、控制需要D、包容需要>>>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答案】:D【解析】:包容需要表现为希望与别人发生相互作用,建立联系并维持和谐关系的愿望。
12.在教育目的的问题上,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杜威所持的观点是( )A、个人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教育无目的论D、国家利益论>>>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答案】:C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13.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符合的教育原则是( )。
、循序渐进原则A.B、因材施教原则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D、启发性原则>>>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答案】:D【解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强调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诱导的时机.体现的教学原则是启发性原则。
14.狭义的德育是指( )A、社会德育B、社区德育C、学校德育D、家庭德育>>>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答案】:C【解析】: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
15.( )是学校的细胞,既是学校教导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集体。
A、学生社团B、课外活动C、校园文化D、班级>>>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答案】:D【解析】:班级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正式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16.教师要做到“不讽刺、挖苦、歧视、体罚学生”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 )。
A、爱岗敬业B、关爱学生C、教书育人D、为人师表>>>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B:【答案】.【解析】:《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关爱学生要求: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17.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 )。
B、教育政策C、教育目的D、教育目标>>>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答案】:C【解析】: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同时它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18.( )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A、活动B、活动与交往C、道德行为D、实践>>>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答案】:B【解析】: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活动与交往。
19.班主任对学生的个别教育指的是( )。
A、个别指导优秀生B、指导学生集体C、个别指导后进生D、对全班每一位同学进行个别指导>>>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答案】:D【解析】:班主任面对几十个学生,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因而思想品德、个性特征、智力水平、生活方式、兴趣爱好、身体素质各不相同。
班主任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就每个班都有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根据学生的个别特点进行教育。
必须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也有一些平平淡淡的学生,当然也会有一些相对比较落后的学生,对于不同的学生.班主任应该区别教育,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获益。
20.下面属于断续性操作技能的是( )A、游泳B、滑雪C、开车D、射击>>>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答案】:D【解析】:不连续的技能(断续性操作技能)只包括较短的序列,其精确性可以计数。
例如,射击、投篮、投标、举重、按电钮、紧急刹车等都是典型的不连续的操作技能活动。
21.下列关于教育法律关系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教育法律关系的存在不以教育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B、教育法律关系是以权利和义务为核心而形成的社会关系C、教育法律关系的存在以国家强制力为保证D、教育法律关系也是一种思想关系>>>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答案】:A【解析】:教育法律关系的存在是以教育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的,没有教育法律规范的存在,就没有教育法律关系的存在;一旦社会关系纳入教育法律规范调整的范畴,这种社会关系就成为一种教育法律关系。
22.晓茜写了一篇小说,想要寄出去发表。
孙老师知道后,在班上公开批评晓茜:“话都说不利索就想当作家.你也不称称自己有几斤几两!”晓茜当场羞红了脸。
孙老师的做法违背的师德规范是( )。
A、保护学生安全B、尊重学生人格C、勇于探索创新D、认真备课上课>>>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答案】:B【解析】:孙老师公开批评小茜,对其有侮辱性言语,是不尊重学生人格的表现。
.23.下列哪种情况下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承担责任?( )A、在学生自行上学、放学、返校、离校途中发生的B、学生或者其监护人知道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患有特定疾病,但未告之学校的C、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学校、教师已经告诫、纠正,但学生不听劝阻,拒不改正的D、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校外活动,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答案】:D【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和应急机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加强管理,及时消除隐患,预防发生事故。
题中D项学校的行为已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此种情况下出现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承担责任。
24.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是( )①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一定很低②高创造性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反之亦然③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性④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答案】:B【解析】:高智商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其关系表现为:(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高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25.主张“接受教育应该是一个人从生到死永不休止的事情,教育应当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这一观点的当代教育思潮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