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习题集结构1. 章节序参照<<城市道路与交通>>2. 题型分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题.论述题.综合题(含作图题.设计等)3. 参考书目绪论一. 简答题1. 城市道路的功能有哪些? 由哪些部分组成?2. 为什么说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是城市建设的百年大计?3. 城市道路分类的目的和依据是什么? 试举例说明其必要性。
4. 为何要进行城市道路红线规划?5. 城市道路应如何分类?试举各类道路的功能.特点与技术指标说明之?6. 城市交通的基本概念是什么?7. 公路与城市道路在设计标准和技术要求上有什么不同?二名词解释1. 绿波交通第一、二章一. 填空题1. 设计车速指。
2. 车流密度指。
3. 交通量是指。
4. 道路通行能力指。
5. 小型汽车的外廓尺寸:总长米,总宽米,总高米.。
6. 一条机动车道可能通行能力一般为辆/小时。
7. 一条自行车道可能通行能力一般为辆/小时。
8. 一米人行道可能通行能力一般为人/小时。
9. 在平面交叉的道路网上,一条机动车道的实际通行能力常为辆/小时。
10. 常见公共汽车的车身宽度为米,道路交叉口上空,无轨电车架空线净空不得低于米。
11. 自行车行驶时,左右摆动的宽度各为米,一条自行车道净高为米。
12. 交通量观测资料可应用在, ,三方面,其中高峰小时交通量是设计的依据,而年平均昼夜交通量是设计的依据。
二. 选择题1. 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车辆的行驶长度被:(1)平均车身长度(2)车头间距长度(3)停车视距除得的数值。
2. 车辆在高速行驶时, 驾驶员的视野:(1)越来越宽阔(2)越来越近(3)越来越狭窄。
注意力的集中点也(1)越来越近(2)越来越远(3)越来越高。
3. 道路上车速越高,车流密度(1)越大(2)越小(3)先小后大。
三. 名词解释1. 交通量2. 一条机动车道理论通行能力3. 服务水平4. 服务流量5. 动力因素6. 停车视距三. 简答题1. 城市道路交通的特征如何?2. 城市交通运输的工具有哪些?它们的特点如何?3. 交通工具的尺寸与道路设计的哪些方面有关?4. (结合图示)说明车流密度.车流量.速度三者的关系如何?何者起主要影响作用?5. 外白渡桥宽为三条机动车道,以往两边各一条车道上下行,中间一条车道为自由使用,实际效果不好,后改为上坡两车道,下坡一车道(在桥中央换位),效果较好。
试从车辆动力特征的观点来解释这样做的原因.6. 何谓通行能力?它与交通量的关系如何?7. 为何道路的实际通行能力要比理论通行能力小?它受哪些因素的影响?8. 在城市道路设计中,为何希望采用C级服务水平?而在公路设计中,希望采用B级服务水平?9. 交通量观测资料有何用途?10. 设计小时交通量的确定方法有几种?11. 何谓高峰小时交通量? 何谓通行能力? 两者有何区别? 在设计道路时,它们之间关系如何?12. 停车视距与车头间距的关系如何?13. 对道路的路段,十字交叉口和环形交叉口的交通量观测方法,有何不同?14. 一条常见的城市主要交通干道,在平日高峰和紧急状态时,每小时可以疏散多少人?(包括步行,乘车或骑车)15. 试画出车速,纵向附着系数与通行能力的关系图。
16. 试画出汽车动力因素与车速的动力特性图。
第三、四章一. 填空题1. 道路平曲线要素有,,,。
2. 超高是指。
超高缓和段是指。
3. 城市主干道不设超高的平曲线半径一般为米。
4. 城市主干道的停车视距一般为米。
5. 影响纵断面设计线的标高,坡度和位置的竖向控制点一般有。
(举三种为例)6. 适合自行车骑行的纵坡宜为,道路最小纵坡一般为。
7. 圆弧竖曲线的基本要素有。
8. 城市主要交通干道竖曲线的最小半径一般为。
9. 设置凸形竖曲线的目的是。
10. 在快速道路上设置缓和曲线的目的是。
11. 设计最大纵坡时要考虑.,设计最小纵坡时要考虑。
12. 汽车在小半径弯道上转弯时,后轮的行驶轨迹有的现象。
13. 影响凸形竖曲线半径的因素有。
14. 在道路弯道上设置平曲线时,因受地形地物所限,半径不能加大,若车速增加,则也增加,使乘客感到不舒服,此值一般取。
15. 在回头曲线的主曲线和辅曲线上,若设计的横断面都带有超高,则在两曲线之间应设置, 其长度的确定是根据。
二.选择题1. 平曲线的最小半径必须保证车辆: (1)停车视距 (2)横向不倾覆 (3)横向不滑移。
2. 一条道路上的凹形竖曲线半径,比凸形竖曲线的半径:(1)小 (2)基本相接近 (3)大。
3. 道路上最小纵坡的大小决定于:(1)道路等级 (2)排水要求 (3)爬坡要求。
4. 道路上凸形竖曲线的半径与:(1)行车视距 (2)最大纵坡 (3)汽车头灯照射的角度有关。
5. 平曲线的曲线长度:(1)大于 (2)等于 (3)小于它的切线长度之和。
6. 道路上车速越快,司机的视点:(1)越高 (2)越远 (3)越宽。
7. 在道路线型设计中,决定技术标准的主要因素是:(1)停车视距 (2)设计速度 (3)交通量。
8. 在纵断面上设置凸形竖曲线是为了(1)防止车辆弹簧超载 (2)提高行车平顺性 (3)保证桥下净空9. 汽车的最小回转半径长是从:(1)汽车的中心线 (2)前外侧车轮 (3)后内侧车轮算起到圆心的长度。
10. 为了车辆在弯道上行驶时不产生横向滑移,弯道设计时,应使横向力系数:(1)大于(2)等于 (3)小于路面横向摩擦系数。
11. 道路的平曲线半径,从圆心算到:(1)弯道内侧 (2)弯道中心 (3)弯道外侧。
12. 城市道路纵坡转折点设置竖曲线后,若外距:(1)大于10厘米 (2)小于5厘米 (3)小于10厘米时,可以不设竖曲线。
13. 高速公路上设置缓和曲线,是为了:(1)车辆在弯道能加速行驶 (2)行车平稳 (3)防止车辆横向滑移。
14. 小半径弯道上,行车道加宽的目的是:(1)适应车辆行驶轨迹加宽的需要 (2)改变平曲线半径,提高行车速度 (3)保证行车时视线不被遮挡。
15. 当竖曲线半径为定值时,其切线长度随着两纵坡差的数值加大而:(1)缩小 (2)加大(3)与纵坡值的大小成正比。
三.名词解释1. 锯齿形边沟2. 停车视距3. 回头曲线4. 横向力系数5. 超高6. 平曲线要素四. 间答题1. 城市道路线型设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 在道路线型设计中,决定技术标准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它决定了哪些内容?3. 城市道路平面设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4. 平曲线要素有哪些?有何用?试绘图表示。
5. 设计平曲线时,影响半径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转折角的大小对半径和切线长度各有何影响?6. 平曲线最小半径,推荐半径和设计半径三者概念有什么区别?7. 道路横断面上设置超高的目的何在? 超高缓和段设置在何处?8. 平曲线上的路面为何要加宽,且往往设置在内侧?城市道路上是否经常加宽?为什么?9. 城市道路的弯道上设置了平曲线,是否还都要设缓和曲线?缓和曲线根据什么确定?10. 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时一般要考虑哪些控制标高?11. 试通过汽车在双坡路面上行驶中的力的分析,说明设置超高的原因。
12. 道路设计中的安全行车视距是指什么?试图示停车视距计算的要素。
13. 何谓锯齿形街沟?有何意义?14. 路段上和交叉口上雨水口设置原则如何?15. 城市道路上坡的行驶速度与车辆的动力因素有何关系?16. 为何要研究停车视距?本课程中哪些地方涉及到它?17. 城市道路定线时,主要考虑哪些问题?道路上转折点和交叉点的坐标和标高起什么作用?18. 汽车在弯道上行驶时,确定其平曲线半径值的依据是什么?19. 在设计城市道路纵断面时,应满足哪些基本要求?20. 城市道路所允许的最大纵坡和最小纵坡是根据什么确定的?21. 为何设置竖曲线?设置凸形和凹形竖曲线半径的方法是否相同?为什么?22. 城市道路设计时应如何进行平纵横的综合设计?五、计算题:1. 某城市主干道,转坡点桩号为0+640,设计高程H设=9.00 米,前后纵坡分别为i1=-2.5%, i2=+2.5%。
(1). 试确定竖曲线最小半径并计算竖曲线上各点高程(每隔5米求一高程); (2). 由于受地形和地下管线限制,凹曲线中点标高要求不低于9.30米,又不高于9.40米,这时竖曲线半径应为多少?4. 某路段长125米,纵坡2%,横坡2%,A点设计标高4.00米,根据排水需要,在A和B两断面上必须设置雨水口,试根据锯齿形街沟设计要求,在AB间设计锯齿形街沟,并在图上标出各挑水点,雨水口高程和各段街沟纵坡(图中m取18厘米,n取12厘米,机动车道宽度15米)。
9. 有一全市性交通干道,红线宽45米。
经过一山丘时,需设置一凸形竖曲线。
已知:两端的纵坡分别为3% 和4%,试用查表法,求在竖曲线半径为R=5000米和R=10000米时的各相应曲线要素,并考虑选择何者为宜,说明理由。
11. 已知:某道路上坡i1=+2%,下坡i2=-1.3%, 停车视距S停=75米,会车视距S会=150米。
试问:在该纵坡转折处,是否需要设竖形凸曲线?若设,则其最小半径应为多少?12. 已知设计车速v=60公里/小时,横向力系数u=0.10,道路外侧的横坡外倾,i=2%,试问:此曲线半径为多少(取整数)?若该处地形地物有限制,可能设置的最大平曲线半径只有200米,试问:欲保证设计车速需设置多大的超高?不设超高行否?14. 已知:设计车速60公里/小时,试计算该车速时相应的弯道半径值。
(设横向力系数按u=0.1 考虑,道路横坡为:双向坡2%;单向坡2%;超高4%)若设计车速改为80和100公里/小时,则相应的弯道半径值如何?15. 在平原地区有一快速交通道路,设计车速为80公里/小时,其上禁止非机动车行驶,车行道为四车道,宽16米。
在桩号4+532.68处有一转折点,转折角度为44度, 由于地形地物条件的限制,该处不能采用较大的平曲线半径,故建议采用有超高的小半径弯道,使(u+i)值不超过0.15,在弯道两端设置缓和曲线。
试用图表法,通过简单计算(1). 确定该处的平曲线半径及平曲线要素,缓和曲线长度,缓和曲线各要素和尾加数;(2). 计算ZH,HY,QZ,YH,HZ点桩号的里程;(3). 确定平曲线的加宽值及缓和曲线上每50米整桩的加宽值;(4). 计算缓和曲线因设超高使横坡从2%双面坡变为2%单面坡处的桩号,缓和曲线的最大合成坡度(设道路中心线未设超高前,纵坡为上坡0.5%);(5). 绘制设置了超高和加宽的缓和曲线的弯道平面图(1:100)---- 包括中心线和加宽后的车行道边线,横坡变化的典型断面。
16. 有一道路在平面转折,已知弯道曲线中点QZ的里程桩号为1410.61米, 圆曲线长度为785.40米,两段切线长度之和比圆曲线长度多43.02米,试求: (1) 曲线起点,终点的里程桩号 (2)弯道转折点的里程桩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