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圣才出品】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圣才出品】

第5章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
1.试比较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异同。

答:(1)重叠需求理论
重叠需求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Staffan B.Linder)提出。

该理论从需求面探讨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其核心思想是: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的。

所谓的重叠需求是指在两国都有的需求,这种重叠需求是两国开展贸易的基础,品质处于这一范围内的商品,两国均可输出或输入。

(2)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是“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简称,是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共同从资源禀赋的角度对国际贸易中生产成本和价格的差异提出的一种新解释。

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国际贸易源于不同国家之间商品价格的差异,而价格差异的原因在于不同国家生产要素价格差别导致的生产成本差异,而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别又与各国生产要素丰裕程度密切相关。

因此,生产要素丰裕程度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

不同的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丰裕程度不一样,各国在生产那些能较密集地使用其较丰裕要素的商品上必然会有比较优势,因此各国应该生产并出口那些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的商品,同时进口那些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商品。

(3)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相同点
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都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原因,即为什么会出现国际贸易。

两种理论都较为成功地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原因,促进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4)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不同点
①两种理论解释国际贸易的出发点不相同。

要素禀赋理论从供给方面来探讨国际贸易的基础;重叠需求理论从需求角度探讨了国际贸易的起因。

②要素禀赋理论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即工业品与初级产品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重叠需求理论则适合于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即制造业内部的一种水平式贸易。

2.你认为重叠需求理论适合解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吗?为什么?
答:个人认为重叠需求理论适合解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

分析如下:
不同的发展中国家在不同的产品生产上有优势,虽然这些产品有可能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

发展中国家虽然从总体上发展水平相近,但是在具体产品上却不一样,发展中国家之间也可能有产业内贸易,并可以用重叠需求理论来解释。

比如说,A国和B国的家庭都使用方桌和圆桌,只不过由于风俗习惯的区别,A国人更多的使用方桌,而B国人更多的钟爱圆桌,最后两国达成协议:A国专门生产方桌,B国专门生产圆桌。

A国需求的少量圆桌可从B国进口,同样B国需求的少量方桌可从A国进口。

两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重叠需求的范围就越大,两国重复需要的商品都有可能成为贸易品。

需要注意的是,事实上,导致产业内贸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重叠需求理论可能不能解释产业内贸易的全部现象,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也是如此。

3.重叠需求理论与第三章中所提到的需求逆转都是讨论需求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答:(1)需求逆转
当某一国对于某一商品享有生产上的比较优势,但因其国民在消费上又特别地偏好该商品时,将会使得原来依据H-O定理所决定的进口方向发生改变,即发生了需求逆转(demand reversal)。

(2)重叠需求理论
重叠需求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的。

所谓的重叠需求是指在两国都有的需求,这种重叠需求是两国开展贸易的基础,品质处于这一范围内的商品,两国均可输出或输入。

(3)重叠需求理论与需求逆转之间的区别
重叠需求理论与需求逆转之间的主要区别有:①需求逆转主要解释产业间贸易,而重叠需求理论主要解释产业内贸易;②需求逆转解释要素禀赋理论为什么在有的时候不符合现实情况,强调需求有可能使得贸易方向发生变化,而重叠需求理论是从需求的角度解释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

4.如果考虑收入分配格局这一因素的话,重叠需求理论的结论会受到影响吗?为什么?
答:如果考虑收入分配格局这一因素的话,重叠需求理论的结论会受到一定影响,但是基本结论不会变。

分析如下:
(1)当一个国家收入分配越是平均的时候,本国有代表性的需求所占份额越大,当所有国家的收入分配都非常平均的时候,重叠需求的份额会减少。

但是,在现实中,一个国家的收入分配是不可能完全平均的,所以重叠需求理论的基本结论不会变。

(2)需要注意的是,决定重叠需求理论的除了收入分配格局外,还有需求偏好的格局,它也是使各国间产生重叠需求的一个原因。

简而言之,即使两国收入分配比较平均,两国也可能出于风俗习惯的差异等而开展国际贸易。

5.试举例说明产品周期理论。

答:下面以东亚地区的电子产业链为例来说明产品周期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以前,世界上主要的电子产品生产地都集中在美国、日本和欧洲,这些国家向世界上其他国家出口电子产品,该时期向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较少;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这些发达国家开始向亚洲四小龙进行直接投资和技术输出,韩国和中国台湾开始成为电子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许多生产半导体的大型厂商为寻求更加低廉的生产成本,纷纷将其劳动密集型的制造工序移向海外,东亚成为重要的生产基地;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东亚地区电子产品开始从内销为主转为出口;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加快了对东亚其他地区的投资,中国内地和东盟四国(印尼、菲律宾、泰国和马来西亚)开始成为重要的电子产品生产和出口基地。

到现在,东亚电子产业的国际分工体系中,以美国、日本、欧洲为主的跨国企业支配着核心零部件的研制、开发、装配以及产品的销售;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本地出现了大量品牌制造商,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其他国家如中国、马来西亚、泰国和菲律宾等国家在电子产业链中从事一些相对低端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活动。

大致说来,很多电子产品从研发到成熟,基本上遵循着从
欧美日到亚洲四小龙、再到中国内地和东盟四国生产的转移路径。

6.试比较产品周期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异同。

答:(1)产品周期理论
产品周期理论由经济学家维农首次提出,是关于技术变化在国际贸易中作用的一个重要理论。

该理论认为,一种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手里,需要很多不同的投入成本,如研究与开发、资本和劳动投入、促销及原材料等。

随着技术的变化,产品像生物一样,从出生到衰落,完成一次循环。

在产品周期的不同阶段,各种投入在成本中的相对重要性也将发生变化。

由于各国在各种投入上的相对优势不同,因此,随着时间的变化,各国在该产品不同阶段是否拥有比较优势,取决于各种投入在成本中的相对重要性。

(2)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是“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简称,是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共同从资源禀赋的角度对国际贸易中生产成本和价格的差异提出的一种新解释。

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国际贸易源于不同国家之间商品价格的差异,而价格差异的原因在于不同国家生产要素价格差别导致的生产成本差异,而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别又与各国生产要素丰裕程度密切相关。

因此,生产要素丰裕程度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

不同的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丰裕程度不一样,各国在生产那些能较密集地使用其较丰裕要素的商品上必然会有比较优势,因此各国应该生产并出口那些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的商品,同时进口那些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商品。

(3)产品周期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相同点
产品周期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都强调生产方面的优势,即从供给角度讨论国际贸易产生
的原因。

两种理论都较为成功地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原因,促进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4)产品周期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不同点
产品周期理论注重国家之间的技术差异,从技术变化的角度,探讨了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是一个动态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假定两国间的技术是相同的,认为引起国际贸易的原因在于两国要素禀赋的不同导致两国在生产密集使用各自相对丰裕的要素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是从静态的角度分析问题的。

7.如果创新国在丧失比较优势之后,转而研究开发新品种,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可发生产业内贸易?如果发生产业内贸易,那么贸易应发生在哪些国家之间?
答:如果创新国在丧失比较优势之后,转而研究开发新品种,在这种情况下,创新国将和其更新产品的(潜在)模仿国之间发生产业内贸易。

如果创新国研制的是相同产业中的更新品种并获得成功,此时其模仿国生产的是此产业产品的旧品种,那么创新国将向其模仿国出口新产品,而从模仿国进口相同产业中的旧品种;模仿国将在从创新国进口新产品的同时,也向创新国以及可能存在的后进国家出口旧品种。

这样,产业内贸易发生。

8.结合重叠需求理论和产品周期理论,试解释为什么美国始终是世界汽车生产和出口大国?
答:(1)根据产品周期理论,美国作为创新国,拥有相对较高的科技水平和较多的科技人员,所以能集中大批高素质的科技人员从事汽车产业的研究与开发活动。

由于资本相对比较丰富,所以美国也能够在研究设备方面投入大量资本,并且承担风险的能力也较强,使其一直保持在汽车新产品方面研发和生产的优势,是美国始终保持汽车生产和出口大国的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