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优秀课件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翻译:昨天晚上梦见花落在幽静的水潭,可怜
春天已过了一半却还不能回家。江水流走了,
春光随着水流逝,水谭上落下的月亮如今又正
向西倾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斜月慢慢下沉隐,继而藏进海雾之中,北方的碣 石山与南方的潇湘江水路程无限遥远。不知浪迹 天涯的游子中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即 将西沉的残月余辉伴随着缭乱不宁的离情洒满了 江边的树林。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翻译: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 着离人的梳妆台。闺房中的门帘卷不走月光, 捣衣砧上拂去了月光但它又已回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这时相互凝望着月亮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 望追随月光流去照耀着游子。送信的鸿雁能够 飞翔很远但也无法飞渡月光到达你的身边,送 信的鱼龙游的很远但也无法游到你的身边而只 能在水面上卷起阵阵波纹。
第四章: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接着,诗人由江月联想到人生:人生代代相传、 无穷无尽;惟江上明月年年相似、万古长存。 进而发出感叹:今天,我们在这里看到明月, 不知在我们身后,它又在等待何人?长江后浪 推前浪,奔流不息,一去不回头。此景让人无 不感叹人生易逝、唯江月永存。这两章借景抒 发了诗人对“人生易逝”的伤感。正是在这点 上,诗人为传统的闺情诗题材开拓了新的天地 和意境。
海
上
明 月 共 潮 生
月照花林皆似霰
江
天
一 色 无 纤 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但见长江天际流
何 处 相 思 明 月 楼
谁 家 今 夜 扁 舟 子
斜月沉沉藏海雾 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第二课时 赏析
《春江花月夜》采用九章七言古绝句连缀而成,每 章四个七言句组成一个有相对独立性的古绝。诗人以 一个“月”字作为贯穿全诗的红线,将九章古绝句连 成一篇珠联璧合的整体。每一章皆是首句起韵,逢双 押韵。 诗题中的五个字:春、江、花、月、夜,全都点到 了,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其它四个字都是陪 衬。诗人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 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 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结 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诗歌意境。
译文
从潮水中央,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随着千万 里春潮荡漾,月亮出来了!千万里春江涨满月光。 江水弯过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 空中流洒着如霜的月色,滩上白沙消失在霜里。 江水碧澄澄,长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圆月 一轮。江畔什么人最初见到江上月?江月又从哪 年起默默照着人?人生一代代没有穷尽,江月一 年年始终如一。不知江月等待什么人,只见长江 送走东流水。一片白云飞去不回头,留给青枫浦 一片离愁。
第三章: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第三、四章出现诗篇的第一次“转”: 由写景转入抒 情,因为任何写景(形式)的诗都是为了抒情(目的)。
第三章前两句依然在写景,又从沙滩回到空中月 色的皎洁、玉宇的澄明。这是为了承上启下。这 时,随时间推移,月亮已升到当空,而江天的浩 瀚,让诗人联想到: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想必 就有此月亮了吧?但不知谁第一次见到它,也不 知明月是在哪年第一次照见世人?这样的问题, 即使是在今天,也固然无从回答。这里,诗人表 现出对宇宙奥秘的沉思冥想。
【作者介绍】
张若虚,扬州人,唐代诗人。与贺知章、
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他一生流传下来
的诗歌只有两首,《春江花月夜》是唐诗中
的一株奇葩,曾被前人喻为“孤篇盖全唐”
之杰作。这首诗是写月的名篇,共有15处写
到月。闻一多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的顶
峰”。
(配乐朗读)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第六章: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可怜那个少妇,孤独一人,寂寞凄凉,久立楼台,望月 思亲,愁思满怀。
这里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别致,那一轮可爱的明 月总是照在她的妆镜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妇 见月,更增加了悲苦。月光无处不在,玉户帘上是月, 捣衣砧上是月。她想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帘 子卷起来,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这恼人的月光 「卷不去」,「拂还来」。“卷不去”和“拂还来”明 指月光洒在门帘和捣衣砧上,暗指思妇的愁思无法排遣, 反衬出游子的离愁别恨。
第七章: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此时,小船上的游子和楼台上的思妇,都看到那轮明 月,虽互相思念,却彼此音信不通。于是,思妇的极 度思念化为幻想:她希望化作一缕月光,溶入铺天盖 地的月光里,飞流到亲人身边,去抚照远方的亲人。 但这不可能,于是又幻想委托云中的雁儿、水中的鱼 儿为自己捎个信,传书到远方。可惜,善于长飞“传 书”的鸿雁也飞不出铺天盖地的月光;曾经传过“尺 素”的鱼儿而今也只能潜入水底,激起几个小水纹而 已,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这里,思妇无限 愁思的细腻心理描写,被诗人以浪漫主义手法表现得 异常超脱、含蓄;同时,思妇的“痴情”呼应第五章 游子的“不胜愁”。
第八章: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这里,承接第七章,写思妇因思念至极,因思 成梦,由梦生怜;思妇追述昨夜梦见自己在潭 边闲步,看见繁花纷谢。于是,自然而然地想 到春将逝也,红颜将去。可怜这美好的青春, 就这样在无限的等待中随江水流去。然后,由 倒叙闪至现实:眼前月已西沉,夜已将尽,可 怜远方亲人依旧没有回家。这章委婉地写出了 思妇一片惜春思亲的耿耿情怀。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翻译:江流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 原野流淌,月光照耀着开满鲜花的树木 就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发光。月色如霜, 所以空中的霜飞察觉不到了,白色的月 光和白沙连成一片,分不清彼此。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第一部分总结 以上四章是诗的第一部分:写春江月夜开阔、 幽静、朦胧、神奇和美妙的自然景色,借此抒 发诗人对宇宙的沉思遐想和对人生易逝的感慨 万千,为以下章节的继续抒情打下了巨大基础。 第五章是《春江花月夜》的第二次大“转”: 诗人转入抒发游子思妇的离情别恨。从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首句由白云“起兴”。一片悠悠远去的白云(长镜 头);这不禁让读者想起崔颢名诗《黄鹤楼》颔联 第二句“白云千载空悠悠”,甚是凄凉。此句暗 喻游子离家远去而又行踪不定,自然而然地引出 青枫浦上的愁客(即游子)。“青枫浦”泛指遥远、 荒僻的树林水边,也即眼前游子的羁旅之地。诗 人由江边青枫浦上远去的白云,想到扁舟离家的 游子 ,“不胜愁”乃特写镜头,渲染了小船上游 子的愁云惨雾、相思情愁。
月
以“春、江、花、月、夜”五字逐 步展开,构成一幅天地一体、色彩绚 丽的完整图画。
以“月生——月照——月斜—— 月落”为外在线索 ,呈现出月下静谧、 朦胧、纯净、澄澈的优美诗境。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翻译:春潮高涨,江水连接大海,江海不 分。明月初升,似从浪潮中涌出。一泻千 万里的月光随着波潮不停闪烁着,春天的 江上哪个地方没有明亮的月光呢!
诗歌赏析
第一章: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首章落笔扣题:题目中的五字,已有四字(春、江、月、 夜)放在句中。其中,“夜”字则暗含在诗句中。看那 春江潮涨,汪洋一片,江面开阔;江水与海水相接,水 势浩荡,洪波翻涌(长镜头)。浪滔中涌出一轮明月,冉 冉升起(特写镜头)。明月清辉洒在万顷江波上,所见处 水光粼粼、美妙异常(长镜头、远景)。第一章是幅极富 动感、有(水)声有(月)色、有远有近、有上有下的立体 画,它为我们绘出一幅春江潮涨、江海难分、明月冉冉 上升而华光万里的图景。诗人仅用二十八字,就把读者 带进了一个春江月夜幽静、开阔和美妙的宏大意境。
小结一、二章 开首这八句,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 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与大海 相连。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 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绕着芳草 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 铺上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 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意境幽静、开阔、朦胧而美妙。 一、二章主要写春江月夜的美景,在诗中起到 “起、承”的作用,为下面章节的转折铺垫。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主题,千百年来一直成为 文人墨客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 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 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 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 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 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高悬于 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 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 是引起无限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