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毒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0712931
课程名称:环境毒理学
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学时:36
学分:2
适用学科:环境工程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先修课程:大学化学
一、课程的性质及教学目标
环境毒理学是环境工程硕士学生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其它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各种环境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尤其是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机理,熟悉环境毒理学常用试验方法,以及环境健康危险评定、生态风险度评价的一般程序,同时使学生掌握一般的毒物安全防护知识,为学生进一步从事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基本的理论和实验指导。
促进学科交叉,活跃科学思维。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绪论
2.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
3.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运转和生物转化
4.环境污染物的毒作用
5.化学致癌、致突变和致畸作用
6.常见毒理学研究方法
7.金属的环境毒理学
8.常见化学致癌物的环境毒理学
9. 农药的环境毒理学
10. 有害物理因素的环境毒理学
11.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毒理学
12.大气污染的环境毒理学
13.土壤污染的环境毒理学
14.水污染的环境毒理学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绪论:了解环境毒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与范围;环境毒理学的基本方法和应用,发展趋势。
重点:环境毒理学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
2.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了解环境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的方式。
重点:环境污染物生物性迁移。
3.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运转和生物转化:了解污染物的生物转运的一般过程。
掌握污染物的生物转化的I相反应和II相反应。
重点:生物转化类型。
4.环境污染物的毒作用:了解毒作用基本类型,掌握毒作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术语、毒作用机制、各种因素对毒作用影响的一般规律。
重点:毒作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术语、毒作用机制、联合毒性作用及其判定方法;环境污染物的结构与性质和机体状况对毒作用的影响。
难点:环境污染物的结构与性质和毒性的关系。
5.化学致癌、致突变和致畸作用:了解诱发突变的类型,掌握DNA损伤的分子机理、突变的不良后果、化学致突变物的检测、化学致癌物及其分类、外源化学物致癌性的判别、化学致癌机理。
重点:化学致突变物检测的常用方法;外源化学物致癌性的判别的基本方法;生殖毒性及发育毒性的评定方法。
6.常见毒理学研究方法:掌握急性毒性试验、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免疫毒性试验、行为毒理学试验的基本方案与应用。
重点:掌握急性毒性试验、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免疫毒性试验、行为毒理学试验的基本方案。
7.金属的环境毒理学:了解并掌握;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的来源、迁移与转化;金属的联合作用;金属的代谢;金属对健康的危害;主要重金属的理化性质、在生物体内的代谢和毒理作用。
重点:金属之间相互作用的类型与机理;金属代谢的一般规律;主要重金属的理化性质、在生物体内的代谢和毒理作用。
难点:金属间相互作用的机理;主要金属的毒作用机制。
8.常见化学致癌物的环境毒理学:了解各种化学致癌物的来源、致癌作用和机理、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降解。
9.农药的环境毒理学:了解并掌握农药在环境中的迁移与分布的一般规律;农药的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的一般规律;几种重要的农药的毒作用;预防农药的公害的措施。
重点:农药在环境中的迁移与分布的一般规律;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毒理。
10.有害物理因素的环境毒理学:了解各种环境物理因素的来源、一般性质、生物效应。
重点:各种环境物理因素的生物效应;电离辐射剂量。
11.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毒理学:了解和掌握环境分泌干扰物的分类、人类健康及野生生物的危害、作用机制及其筛检方法。
难点:内分泌干扰物对机体可能的作用机制。
12.大气污染的环境毒理学:了解和掌握各种大气污染物的理化特性、来源、在环境中的转归、毒作用及其机理、环境标准。
重点:各种大气污染物的毒作用及其机理。
13.土壤污染的环境毒理学:了解和掌握土壤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和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难点:土壤污染的生态毒理诊断。
14. 水污染的环境毒理学:掌握水体污染对水生生物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难点: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危险度评价。
三、课内学时分配
教材:《环境毒理学》,孔志明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教学参考书:
[1] 惠秀娟,《环境毒理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2] 孟紫强,《环境毒理学》北京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五、教学与考核方式
1.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
2.作业:安排课后思考题,查阅文献,撰写综述报告,将课堂知识巩固,
贯通。
3.考核:一般采用开卷考试,总评成绩=课程论文(20%)+期末成绩(80%)。
编写人(签字):郝大程编写时间:2012/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