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年水产养殖类必修《鱼类学》重点资料

2013年水产养殖类必修《鱼类学》重点资料

2013年水产养殖类必修《鱼类学》重点考点总结第1篇第1章主要养殖鱼类生物学一、名词:1.群体效应:鱼体群居有利于群体中每一尾鱼的生长,并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3.浮性卵:卵的比重小于水,它的浮力通过各种方式产生,许多鱼类的卵含有使比重降低的油球,如鲻、鲮;有的鱼卵卵径很大,卵粒小,但卵黄周隙很大。

主要是海水鱼类。

沉性卵:卵的比重大于水,卵黄周隙较小,产出后沉于水底,一些产于石砾砂底的鱼卵即如此,如海鲇的卵为沉性,卵径11.7mm,重0.98g,油球很小。

漂流性卵:介于浮性卵与沉性卵之间,卵的比重稍大于水,卵产出后即吸水膨胀,有较大的卵间隙。

这种卵在静水中下沉,稍有流水即能浮于水面,青鱼、草鱼、鲢、鳙、鲮、鳜鱼和短盖巨脂鲤等的卵属于这种类型。

粘性卵:卵的比重大于水,卵膜有粘性,粘附在水生植物或其它附着物上。

鲤、鲫、鳊、鲂、鲴、泥鳅、胡子鲶、鲟、六线鱼、太平洋鲱、松江鲈、鰕鯱鱼等均产粘性卵。

4.滤食性:它们的口一般较大,鳃耙细长密集,其作用好比一个浮游生物筛网,用来滤取水中的浮游生物。

草食性:代表种类草鱼、团头鲂、长春鳊等,摄食器官咽喉齿,摄食方式吞切咽,食物类型水草和嫩陆草杂食性:代表种类鲤、鲫、鲮、鲻、梭鱼、遮目鱼、鲴、罗非鱼、泥鳅、鮰、鳗鲡和黄鳝等,食物类型食谱范围广而杂,有植物性成分也有动物性成分5、性逆转:鱼类在生命的不同阶段由雌到雄(或由雄到雌)发生性别转变的现象。

6、生殖洄游:当鱼类生殖腺发育成熟时,脑垂体和性腺分泌的性激素对鱼体内部就会产生生理上的刺激,促使鱼类集合成群,为实现生殖目的而游向产卵场所,这种性质的迁徙称为生殖洄游。

7、索饵洄游:即鱼从产卵区或越冬区游向摄食区的活动。

8、越冬洄游::由摄食区到越冬区的行为。

二、知识点1.鲢、鳙鱼的摄食器官结构与食性的适应性变化特点?鳃弧骨、腭褶、鳃耙和鳃耙管,摄食方式滤食,食物类型浮游动物。

2.主要养殖鱼类的食性与摄食器官。

鲢鳙:滤食型,鳃弧骨、腭褶、鳃耙和鳃耙管草鱼、团头鲂、长春鳊:草食性,摄食器官咽喉齿,摄食方式吞切咽。

鲤、鲫、鲮、鲻、梭鱼、遮目鱼、鲴、罗非鱼、泥鳅、鮰、鳗鲡和黄鳝:杂食性。

牙鲆、大菱鲆:营底栖生活,主要以伏击方式摄食虾和小鱼,随着生长,逐渐以摄食鱼类、头足类和甲壳动物为主,常栖息于银鱼、沙丁鱼较集中的海域;肉食性。

鲟:靠口膜的伸缩吸吮来捕食动物性为主的食物。

中华鲟主要依靠吻部腹面的近距离或接触型电觉器官--罗伦氏囊来觅食,而视觉和嗅觉等远距离感觉器官在摄食中的作用不大。

3.鱼类生长的特点。

性成熟早的性别个体较小,青春阶段→成年阶段→衰老阶,光照、温度,混养优于单养。

4.鱼类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分类(温度、盐度)。

最适温度:最适温度范围内,水温升高,代谢作用增强,鱼类呼吸、摄食、消化机能盛、生长迅速。

热带鱼类:生存温度:10℃~40℃适宜温度:20-30℃常见种类:遮目鱼、罗非鱼、鲮鱼、短盖巨脂鲤、黄鳝、胡子鲶、石斑鱼、金枪鱼、鲣、鲭及珊瑚礁中的一些鱼类。

温水鱼类:生存温度:0.5℃~38℃适宜温度:20-32℃常见种类:鲢、鳙、草、青、鳊、鲂、鲤、鲫、鲴、泥鳅、鳗鲡、眼斑拟石首鱼、鲷、鲈、鲻、梭鱼等冷温性鱼类:适宜温度:17℃~20℃常见种类:牙鲆、大菱鲆、黑鲪鱼和大眼狮鲈等属冷温性鱼类,对水温的适应能力介于温水鱼类和冷水鱼类之间。

冷水鱼类:生存温度:0~25℃适宜温度:12~18℃常见种类:鲑鳟鱼类、香鱼、公鱼和多数银鱼等属冷水鱼类。

4.阐述草鱼和多种鱼类能够混养的原理,举例说明。

5.鲢鱼、鳙鱼被称为“食藻鱼”,可以净化富营养化的水质,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6.主要养殖鱼类的繁殖习性。

(卵的分类和产卵习性)第1篇第2章养殖水域生态环境与控制一、名词:1.日照时数:指在某一段时间内太阳照射地(水)面的总时数。

2.补偿深度:由于光照强度随水深的增加而迅速递减,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其产氧量也随即逐渐减弱,至某一深度,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量恰好等于浮游生物(包括细菌)呼吸作用的消耗量,此深度即为补偿深度(单位:m);补偿点:补偿深度的辐照度即为补偿点增氧水层:在补偿深度以上的水层称为增氧水层耗氧水层:在补偿深度以下的水层称为耗氧水层3.透明度:用萨氏盘(黑白间隔的圆板)测定的深度来间接表示光透入水的深浅程度。

其大小取决于水的混浊度(指水中混有各种浮游生物和悬浮物所造成的混浊程度)和色度(浮游生物、溶解有机物和无机盐形成的颜色)。

4. 水色:由水中的溶解物质、悬浮颗粒、浮游生物、天空和水底以及周围环境等因素综合而形成。

二、知识点1. 根据透明度的大小以及日变化和上、下风的变化来判断池塘水质的优劣如肥水池透明度一般在25~40cm之间:其日变化以及水平变化(上、下风变化)大,表明水中溶氧条件适中,鱼类易消化的藻类多。

透明度过大:表示水中浮游生物量少,水质清瘦,有利于非滤食性鱼类的生长,但不利于滤食性鱼类生长。

透明度过小:表明水中有机物过多,池水耗氧因子过多,上下水层的水温和溶氧差距大,水质容易恶化2. 在生产上可采取指标生物和看水色相结合的方法来判断水质的优劣1、看水色:可将池塘水色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黄褐色水为主(包括姜黄、茶褐、红褐和褐中带绿等);另一类是以绿色水为主(包括黄绿、油绿、蓝绿、墨绿和绿中带褐等)。

这两类水均为肥水型水质。

但相比之下,黄褐色水质优于绿色水。

2.看是否有水华水华是水域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的综合反映。

一种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形成水华,就反映了该种植物所适应的生态类型及其对鱼类的影响,加以水华中的浮游植物种类单一,水华的颜色和形态容易判别,因此只要了解各种水华的形态、颜色和优势种的组成,了解优势种所要求的生态条件以及滤食性鱼类对它们的消化程度,就可以正确地判别该水华所表示的水质优劣及其对鱼类的影响3.看下风处油膜某些藻类不易形成水华或受天气、风力影响,水华不易观察。

可根据下风处油膜多少、油膜颜色和形状来判断水质优劣。

油膜:包含大量有机碎屑,主要的指标生物是壳虫藻(年幼藻体呈绿色,老化藻体呈褐色或黑色)、(扁裸藻)等4.看水色变化优良的水质有月变化(十天、半月水质浓淡交替)和日变化(上午水色淡、下午水色浓,上风处水色淡、下风处水色浓)。

生产上可将水质分为瘦水、肥水、老水和优质水华水等四个3. 水体运动(对流):池水对流对鱼类生存和生长的影响、分析天气变化引起对流的强弱。

1、池水对流有利的一面是:通过水体对流,将溶氧较高的上层水输送至下层,使下层水的溶氧得到补充。

这就改善了下层水的氧气条件,同时也加速了下层水和塘泥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加速池塘物质循环强度,提高池塘的生产力。

2、池水对流不利的一面是:(对流较强时)①由于白天水的热阻力大,上层池水不易对流,上层过饱和的高氧水就无法及时输送到下层,傍晚上层水中大量过饱和的溶氧逸出水面而损失。

②至夜晚发生对流时,上层水中溶氧本已大量减少,此时还要通过密度流将上层溶氧输送至下层,由于下层水的耗氧因子较多,致使夜晚实际耗氧量增加,使溶氧较快下降。

这就加速了整个池塘溶氧的消耗速度,容易造成池塘缺氧,引起鱼类浮头,甚至窒息死亡。

3.对流强弱的影响:①与上下水层的水温差(密度差)有关。

白天上下水层温差越大,夜晚将产生的密度流强度也越大;②夜晚气温下降速度;③风力大小有关。

因此,在鱼类生长季节,可根据当天天气的变化情况来判断对流的强弱,从而预测鱼类是否会浮头和浮头强弱,这已成为养鱼生产上的重要经验。

4. 淤泥对水质和鱼类的影响1.淤泥具供肥、保肥和调节水质肥度的能力①供肥:淤泥是养殖水体有机物的“贮存库”,是有机物的“生物加工厂”。

淤泥中含有大量营养成分,包括有机质、氮、磷、钾等。

如一亩池塘的淤泥层平均厚度为20cm计算,可折合成硫酸铵约585kg②保肥、调节水质:当水体大量施肥后,淤泥中存在大量的胶体物质,就能吸附大量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盐,这样施肥后,水就不会突然变得过肥。

当水中营养盐类下降时,淤泥中的营养物质经过微生物分解或代换,逐步地释放入水中,供水生生物利用,使池水保持一定的肥度。

新开挖的池塘施肥后,其肥度和水质往往不稳定,变化较大,主要就是缺乏足够的淤泥,因而无法对肥料起缓冲、调节作用。

2.淤泥过多,容易恶性循环化水质淤泥过多,有机物耗氧过大,造成下层水长期呈缺氧状态,致使下层氧债高。

在夏秋季节容易造成鱼类缺氧浮头,甚至泛池死亡。

有机物在缺氧条件下,产生大量还原物质(如有机酸、氨、硫化氢等),使pH下降,并抑制鱼类生长,甚至危及鱼类生存。

3.淤泥过多,容易发生鱼病在缺氧条件下,有机物产生的大量有机酸类等物质不仅使pH下降,而且有利于致病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与此同时,鱼类生活在不良环境条件下,其抵抗疾病的能力减弱,新陈代谢下降,就容易发生病害。

目前发现不少细菌都是条件致病菌。

5. 透明度与水色的测定方法:水色测定:通常采用水色计来区分水的颜色。

水色计共分21个等级,从浅蓝色到棕色,等级越大,水色标号越高。

用萨氏盘(黑白间隔的圆板)测定的深度来间接表示光透入水的深浅程度。

第1篇第3章鱼类人工繁殖生物学基础一、名词壶腹型精巢:腺体由圆形或长形的壶腹所组成,壶腹间充满结缔组织。

精细胞的成熟过程在壶腹中进行。

精巢背侧有输精管。

辐射型精巢:鲈形目鱼类的精巢属辐射型,精巢由许多叶片状呈辐射排列的精小叶,精小叶间充满结缔组织。

精细胞着生于精小叶,精巢有纵裂状凹穴,底部有输出管。

开放型卵巢:卵巢裸露,外面无卵巢膜或卵囊,成熟卵细胞落入腹腔中,然后从生殖管的输卵孔(喇叭口)进入输卵管,再从泌尿生殖孔排出体外,如史氏鲟等大型鱼类与大部分的软骨鱼的卵巢封闭型卵巢:卵巢外面有卵巢膜, 其后端延伸为生殖管,成熟卵细胞落入卵巢囊中,直接经输卵管、从生殖孔排出体外。

性周期:鱼类自达到初次性成熟后,性腺发育具有周期性变化的现象。

一次性周期:一生只产一次卵(产卵后即死亡),如大麻哈鱼、银鱼、公鱼、香鱼等。

短性周期:性周期短的(多次卵产卵类型)长性周期:性周期为2年或更长二、知识点1. 鱼类性周期(产卵类型)及其代表鱼类?类型一次性周期:一生只产一次卵(产卵后即死亡),如大麻哈鱼、银鱼、公鱼、香鱼等。

一年性周期:性周期为一年(一次产卵类型)短性周期:性周期短的(多次卵产卵类型)多年性周期:性周期为2年或更长2. 鱼类卵细胞和精子的发育和成熟分期和特点。

卵细胞:(1)卵原细胞分裂期(细胞增殖期)有丝分裂I时相(2)卵母细胞生长期小生长期II时相大生长期卵黄沉积III时相卵黄充塞IV时相(3)卵母细胞成熟期减数分裂V时相精子:繁殖期:精原细胞进行多次有丝分裂形成大量精原细胞。

生长期:精原细胞的体积略增大而变为初级精母细胞。

成熟期:初级精母细胞进行两次成熟分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