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管理思想史》后感
在周老师的推荐下,我有幸观看到了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的《管理思想史》全套视频,使我从管理思想史的角度更加深入了解到了关于管理学这门课程的内涵。
在这套视频中将管理思想史编成了一系列的课程,每课时大约50分钟,相当于我们平时上一节课的时间,从这点看,这套视频比较适合我们在平时生活中观看,大大充实了我们的业余生活,丰富了我们的管理学基础理论知识。
全套视频有15讲,分别为我们讲述了:一绪论;二国外早期管理思想;三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四工业革命和管理思想的发展;五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六古典组织管理;七行为科学管理的产生;八现代管理理论综述;九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学派;十当代管理环境与思想;十一当代管理思想史的发展趋势;十二管理思想史的学习总结;接下来就是对一些管理名著的评价。
以前我一直认为管理学就是管理中的唯一一门学科,管理思想史只是一个介绍管理思想演变的历史过程,将它作为一门学科不太合适。
但是现在我意识到管理思想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多么的重要,它的学科特点在于1、是一门边缘学科,既是管理科学的组成部门,又是历史学科的一个分支;2、在研究方法上有显著的史学特点,它所展示的是管理理论、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3、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内容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
毛泽东曾经说过:“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个任务。
”
观看全套视频后,从总体上来说,该视频主要争对了国外管理思想史的发展并做了大量的介绍和评价,而对于中国的管理思想史并不是很突出,只花了一节课的时间和最后对中外思想史的比较中又提到了中国的管理思想史。
所以我个人觉得这方面有待加强,因为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确实可以花大量时间研究别国的管理精华,但是要很好的加以利用就必须在了解自身的情况下去学习去借鉴,不然做的只是表面功夫无用功而已。
当然,在观看期间我也对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我国有诸子百家,以前我一直认为他们所宣扬的只是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但其实他们的言论和著作中早已透露出了一系列的管理思想,诸如,老子宣扬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这里的“道法自然”是老子为我们提供的最高级方法论,每一件事都有着它本身的天性和本质,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个性特征,我们应该意识到的是:我们需要做的不是试图消除这些缺失,而是把他们的优点合理地加以利用,尽量避免他们的缺失,并力图帮助每个人在其独特天性的基础上持续进步,去放大其中有益的部分。
根据“道法自然”的这种解释,完全可以将之运用到现在的管理实践中,突出“人”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管理者,要善于发现员工的优缺点,不要刻意地去改变他们,因为人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很多天性和本质已经早已定性,是无法通过规章制度去压制去改变的,我们唯有加以利用,扬长避短,并采用合理地手段去激励他们,这样才能挖掘员工的潜力,并发挥出他们的最大效能,为企业谋求利益。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主要有1、把人作为管理的重心(以人为本),2、把组织与分工作为管理的基础,3、强调了农本商末的古故国思想,4突出了义与情在管理中的价值,5、赞赏用计谋实现管理目标,6、把中庸作为管理行为的基准,7、把求同视为管理行为的重要价值。
在这些特征中第一二四五六七我认为与当今我们管理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特别是第一点以人为本和第五点也就是我们现在强调的战略计划。
在管理中强调“以人为本”,是对企业中人的尊重,重视员工的价值有益于员工更加青睐自己的企业,这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人力资源管理。
不论一个组织是刚开始经营还是已经经营了数年,吸引和保留有能力的员工是每一个组织成功的关键。
如果一个组织没有认真负责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绩效和目标的达成就有可能受到损害,因此“以人为本”是一个组织中的重中之重。
赞赏用计谋实现管理目标这一管理思想,则与现如今计划和战略在管理中的作用相呼应。
因为计划
给出了管理者和非管理者努力的方向,当员工认识到组织的方向以及他们如何为达到目标作出贡献时,他们会自觉地协调他们的活动,相互合作,并采取措施实现目标。
没有统一的目标,部门和个人也许会工作在相互冲突的目标下,会降低组织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的效率。
不可否认,在当今中国的管理实践中无不不受到古代管理思想的深远影响。
在国外管理思想史中,有着许多不同的管理理论,视频中主要介绍了科学管理,古典组织理论,组织行为,系统观,权变理论等。
在我看来,每一种理论的存在都有它的合理性,他们都是关于同一对象,区别仅仅在于研究者的背景和兴趣不同。
这使我联想到一个盲人摸象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每个人都宣称大象是他感觉到的那部分的样子:第一个人触到了大象的躯干,故宣称大象是一堵墙;第二个人触到了大象的鼻子,故宣称大象是一条蛇;第三个人触到了大象的长牙,故确信大象是一只梭镖;第四个人触到了大象的尾巴,因此得出结论,大象像条绳子。
每一个人都接触到了同样的大象,但他们对大象的理解取决于他们所处的角度。
类似的,这些管理视角都是正确的,也都对我们理解管理作出了贡献,但是每一种都有它的局限性。
众所周知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是一座里程碑,使得管理成为科学的一次质的飞跃,它的创立者是泰勒,一位西方古典管理思想发展的集大成者。
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提高了管理理论的科学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加强了社会公众对消除浪费和调高效率的关心。
与此同时它的局限性体现在1、“经济人”假设的片面性;2、诸项原则在实际推行中没有很好的贯彻;3、泰勒对工会采取怀疑和排斥的态度。
对于科学管理理论我想说的是他将人仅仅看成是机械人,而没有重视到人存在的价值,忽视了人在组织的作用。
那么今天的管理者又改如何运用这一理论呢?我想科学理论可以适用在对任务合理规划这块,主要是节省时间和工作效率,对于激励员工还是欠缺的。
而与之相对应的就是行为科学管理的产生,霍桑试验与人际关系理论紧密相联合,所反映出的管理思想有突出了人的因素和对人的研究,吸收和借鉴相关学科成果形成了完善的学科体系,提出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以提高管理水平。
所得出的结论是1、职工是“社会人”,2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3新的企业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来抬高其士气。
每种理论的产生与当时所出的历史背景是息息相关的,例如现代管理理论的产生的历史背景在于1、战后的重建;2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3、科技革命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4、企业结构发生了变化。
它的主要特征在于1、强调了系统化;2、重视人的因素;3、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4广泛地运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5、加强信息工作;
6、把“效率”和“效果”结合起来;
7、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8、强调“预见”能力;
9、强调不断创新;10、强调权利集中。
不难看出,现代管理理论的产生是在前人所作出的理论中总结和发展而来的,这里我的感想是关于“非正式组织”的存在。
在中国,我们企业组织中对于“非正式组织”所采取的态度往往是不和善的,这与“非正式组织”的产生原因有关。
因为在中国企业中,“非正式组织”往往是因为对集团内部的某件事或某个人不满,而又无法得到合理地解决而自发形成的一种对抗“正式组织”的团体,这种团体不会将矛盾不满公之于众,而是在隐形处暗自较劲,一旦得不到控制就会威胁到整个组织的利益,进而造成组织利益的损失。
所以在中国大部分企业中,“非正式组织”是受到打压和排挤的。
而在国外,例如日本,对于“非正式组织”是非常重视的,这与日本的企业文化息息相,日本的“非正式组织”的行为与活动与正式组织及工作目标基本一致,因为日本企业的集体主义观念外化为团队精神,员工的团队精神是以个人加入特定企业为前提的,个人进入某一企业,成为企业的一员,个人利益与企业命运即成为一体并维系终身。
总而言之,在观看《管理思想史》视频后,使我对管理思想的演变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管理思想是在管理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它经历了从思想萌芽、思想形成到不断系统与深化的发展过程,它正是以不同社会阶段管理思想的演进过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探索其发展规律。
最后我想说的是中国要想在管理上有所创新就必须在借鉴国外管理手段的同时加大对自身管理手段的研究,并且将之不断的运用到实践当中,否则永远只是纸上谈兵。
到目前为止我国都还未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这作为一个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泱泱大国来说,不得不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