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的鄂温克人生活在山里,以打猎为生,驯鹿是他们生活、劳动的重要帮手。
B.乌热尔图为玛利亚·索拍摄的照片,生动地表现了她历经的沧桑与母性的慈祥。
C.第六段中作者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展现了呼伦贝尔草原的美丽风光。
D.搬出山林的鄂温克女子穿上了城市里流行的裙子,过上了快乐时尚的新生活。
【答案】D
【解析】该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
D项,“搬出山林的鄂温克女子穿上了城市里流行的裙子”与文中“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不符,字词“仍然”是关键。
名师点睛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考查,既有对某一段落或某些段落内容、意思的归纳、概括,也有对全篇中心意思的归纳、概括。
要准确理解文章某一段落、某些段落或全文的内容要点、思想内容或中心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出来。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在信息筛选的基础上对文章材料和思想的进一步把握。
前者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对其写作思路有清晰的判断;还应注意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归纳,防止要点遗漏。
后者即概括出来的中心意思要能够覆盖全文或整个段落,不能离题太远、太笼统。
这是互相联系的两方面:后者必须以把握文章的各方面基本内容为基础,前者又需以整体把握文章中心意思为宏观指导。
3.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案】特点:①巨大的生命力;②纯真清澈;③一次次的新生;④养育了两岸的生命。
象征意义:鄂温克民族的生命力、精神与品格。
【解析】该题考查欣赏作品形象及赏析作品内涵。
解答本题对文本第二段的每一句进行筛选重点字词即可,如“巨大生命力”“纯真清洌”,而象征义从首段“根河是鄂温克人的母亲河”该句进行分析即可。
4.作者在结尾说“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
请根据文意,说明“这河的深奥”的含义、“抵达不了”的原因及作者寄托的情感。
【答案】含义:①鄂温克人久远的历史;②丰富的精神世界;③未来的发展。
原因:“我”是外来游客,来去匆匆。
情感:对鄂温克民族的尊重。
5.文章叙写了玛利亚·索、乌热尔图和走出山林的人们。
请分别概括他们各自“根河之恋”的表现。
作者这样构思体现了怎样的匠心?【答案】表现:①玛丽亚·索:与根河和森林相守一生;②乌热尔图:辞官返乡,创作大量作品,担当起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③走出山林的人们:不忘根河,勇敢热情地接受了新生活。
匠心:作者选择了不同时代、不同生活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完整地表现出了鄂温克人依恋“根河”、坚守根河精神的主旨。
【解析】该题考查文本内容的概括及文本结构分析。
题干中“他们”具体指玛丽亚·索、乌热尔图、走出山林的人们。
概括他们各自“根河之
恋”的表现可从文本第六、七、九、十等段落进行概括即可。
根据前一问可分析构思特点是选用了具有不同时代特色的人物。
6.鄂温克人与根河有着密切的联系。
下列对经典作品中环境与人物的联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观园是《红楼梦》中人物活动的一个主要场所。
正是这个众姐妹诗意生活着的“世外桃源”,造就了贾宝玉力求摆脱世俗
的叛逆性格。
B.《边城》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湘西小镇茶峒。
山明水净的湘西风光,映衬了翠翠、爷爷、傩送等人物心灵的澄澈纯
净与人性的善良美好。
C.《红岩》讲述的是在黎明前的黑暗里共产党员在监狱中艰苦卓绝的斗争。
牢房的阴暗、刽子手的凶残,突显了革命者信念的
坚定、意志的坚强。
D.《阿Q正传》写的故事以辛亥革命时期的未庄为主要场景。
赵太爷、假洋鬼子为代表的统治阶级对阿Q的压迫和欺凌,是阿
Q“精神胜利法”形成的重要原因。
【答案】A
【解析】该题考查名著阅读。
A项,造就了贾宝玉力求摆脱世俗的叛逆性格的,并不只是大观园,从林黛玉进贾府就可以窥见。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宁古塔
余秋雨
⑦但流放无论如何也是对文明的一种摧残。
尽管屈原、司马迁、曹雪芹也受了不少苦,但宁古塔那样的流放方式却永远也出不了《离骚》《史记》和《红楼梦》。
部分文人之所以能在流放的苦难中显现人性、创建文明,本源于他们内心的高贵。
他们的外部身份可以一变再变,甚至终身陷于囹圄,但内心的高贵却未曾全然销蚀。
凭着这种高贵,人们可以在生死存亡线的边缘上吟诗作赋,可以用自己的一点温暖去化开别人心头的冰雪,继而可以用屈辱之身去点燃文明的火种。
⑧我站在这块古代称为宁古塔的土地上,长时间地举头四顾又终究低下头来,为他们在苦难中的高贵。
(原文有删节)1.被流放宁古塔的官员命途多舛,他们的不幸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试简要概括。
【答案】流放途中充满艰险,有丧命的可能;全家遭遇流放,以至于祸及家族、邻里;到达流放地丧失自由,遭受凌辱奴役。
2.为什么要写顾贞观营救老友吴兆骞的事情?请结合文本做简要分析。
【答案】①侧面写出被流放文人处境的艰难;②突显外人与流放者之间友谊的珍贵;③引出有关东北人性格与流放者“精神遗留”的联想。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分析写顾贞观营救老友吴兆骞这件事的原因,可从结构和内容角度进行。
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说到的“最珍贵、最感人的友谊必定产生在朔北和南荒的流放地”,启下写到了东北人的性格和流放者的“精神遗留”。
从内容上,写出了顾贞观和吴兆骞两人之间珍贵的友谊,也写出了吴兆骞作为流放者处境的艰难。
3.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尽管屈原、司马迁、曹雪芹也受了不少苦,但宁古塔那样的流放方式却永远也出不了《离骚》《史记》和《红楼梦》。
【答案】屈原、司马迁、曹雪芹等人也遭受了命运的坎坷;但流放宁古塔的方式极端野蛮、残忍,超越了人的忍受底线,是对文明的蹂躏摧残;这使得部分文人面临苦难可以保持精神的高贵,却很难创造出更为辉煌的文学巨制。
4.结合全文,探究作者的情感态度。
【答案】示例①通过对宁古塔环境残酷的渲染表达对被流放文人的悲悯之情;②表达对清廷统治者用残忍流放的行为戕害文人的愤慨之
我每次冬天到北方,都要目击空巢,这是北方空间中最能吸引我仰望的目标。
空巢在瑟瑟寒风中发抖,谁也不知道它们的主人是鸟类中的哪一种,更没人关注它们年复一年的变化,我也只是在目击时荡起淡淡的思想上的涟漪。
但愿来年春天,里面能传出雏鸟们参差不齐的欢叫。
(原文有删改)1.“让我奇怪的是它引起了留守本土的村民的歆羡”一句中,“歆羡”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你怎样看待村民对空巢的这种态度?
【答案】“歆羡”的含义为“爱慕,羡慕”。
其实村民们的生活过得也不错,一家人和和美美守在本土,免去了漂泊之苦。
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的歆羡有点盲目。
但也不可否认,也许正是这种歆羡,激励着他们更加努力地过更好的生活。
2.从全文看,文中写了哪些空巢?为什么会有这些空巢出现?请分条作答。
【答案】①北方鸟类的空巢。
是因为鸟儿每年都要飞往南方过冬,这是自然现象。
②村子中象征自豪与富有的空巢。
这类空巢是那些去大洋彼岸淘金的人们在自己家乡建造的。
③古旧的四合院也逐渐成了空巢,是因为年轻人的远行。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作者由开篇自然界中鸟类的空巢,写到了村子中象征主人富有的空巢,第六段又明确指出一些古旧的四合院也逐渐成为空巢,由此可归纳出三种空巢。
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