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猪丹毒(swine erysipelas)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猪传染病。
根据临床和剖检特征可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猪丹毒。
第五节猪丹毒(swine erysipelas)病因和发病机理-病原为猪丹毒杆菌,约24个血清型,革兰氏染色阳性。
-专染源主要是被猪丹毒杆菌污染的外界环境和带菌猪自体感染。
-外源传染物主要通过消化道或损伤的皮肤入侵机体,病原很快进入血液引起菌血症。
如果病原毒力强,在体内大量繁殖可引起败血症;如果病原毒力较弱或机体抵抗力较强时,病原只在局部组织器官繁殖,如局限在皮肤血管引起皮肤疹块病变;病原也可长期存在于体内某一部位,引起机体的变态反应,出现心内膜炎,关节炎和皮肤坏死的病变。
第五节猪丹毒(swine erysipelas)病理变化- 急性型猪丹毒-亚急性型猪丹毒-慢性型猪丹毒急性型猪丹毒剖检特征为脏器的败血症变化和皮肤出现丹毒性红斑。
脾脏高度肿大,切面隆起呈三角形,为典型的急性炎性脾肿;肾脏肿大变性,表面密布细小出血点;全身淋巴结呈急性淋巴结炎,有不同程度出血;消化道呈急性卡他性或出血性炎,在胃底和十二指肠尤为明显;实质器官淤血、变性。
亚急性型猪丹毒剖检特征为皮肤疹块,多见于颈部与背部,疹块大小不等,多数为一致的紫红色,有的边缘紫红中心苍白。
慢性型猪丹毒剖检特征为:心内膜炎(在二尖瓣心房面附着较大的菜花样赘生物,是丹毒性溃疡性心内膜炎继发血栓形成及血栓机化的形象);多发性关节炎(外观关节肿胀,剖开可见关节软骨糜烂,滑膜增长)。
慢性型猪丹毒皮肤坏死(肢体皮肤坏死,继发坏疽并已开始腐离;耳翼边缘皮肤坏死并继发干性坏死并继发干性坏疽)。
第六节放线杆菌病(actinocbacillus disease )放线杆菌病是由放线杆菌引起动物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本病主见于猪,特别是4-8周龄的猪多发。
病原和发病机理-病原为放线杆菌;革兰氏染色阳性。
-专染源以病猪和隐性带菌猪为主,通过呼吸道传播,病菌引入肺脏繁殖,引起肺胸膜炎,入血后出现菌血症和败血症过程。
急性病例病理变化出现胸膜肺炎,肺脏表面覆盖灰白色纤维素,在心叶、尖叶和膈叶前下缘病变明显。
镜检,见肺组织充血,肺泡腔内浆液-纤维素渗出,中性粒细胞浸润。
慢性病例病理变化肺脏见较明显的坏死灶,镜检见肺组织发生局灶性干酪样坏死,其外围上皮样细胞增生,形成特殊肉芽组织。
第七节猪痢疾猪痢疾(swine dysentery)是由密螺旋体引起猪的一种急性传染。
病猪在临床上出现出血性下痢,消瘦,生长缓慢,甚至死亡。
病因和发病机理密螺旋体是猪痢疾的病因,革兰氏染色阴性,下痢的粪便或肠粘膜触片镜下暗视观察,可见运动快速呈螺旋状的病原体。
传染源主要为病猪和带菌猪,通过消化道感染,病菌主要在肠道内繁殖,引起肠道的出血性炎症。
病理变化病变主要表现在肠道,见肠粘膜呈暗红色,其表面附着灰白色的粘液;呈明显的出血性肠炎形象。
病变部位粘膜触片,镜检见弯曲形螺旋体。
第八节结核病(tuberclosis)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人与动物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其病变特征是在器官内形成具有特征性的结核性炎。
本节分别介绍牛结核病与鸡结核病。
牛结核病( bovine tuberculosis)由牛型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以舍饲乳牛最多发。
病因和发病机理病原体即结核分枝杆菌,有人型、牛型、鼠型和禽型,牛结核主要由前两型引起。
结核杆菌含脂质、蛋白和糖类三种成份:脂质与细菌毒力有关,糖脂能破坏线粒体膜、抑制白细胞游走,促进肉芽肿形成,蜡质D能引起变态反应;蛋白质具抗原性,与脂质结合后使机体发生变态反应;糖类可引起局部中性粒细胞浸润,作为半抗原参与免疫反应。
病因和发病机理传染源:结核病牛和带菌牛,多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
结核病的发生发展取决于病菌的数量和毒力,以及机体的免疫力和变态反应程度。
结核病的免疫反应以细胞免疫为主,T细胞被结核菌致敏后,分裂增殖并释放各种细胞因子,使巨噬细胞移向结核杆菌处,吞噬病原,限制结核菌扩散。
机体对结核菌的免疫反应和变态反应在结核病的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
牛结核病( bovine tuberculosis )病理变化牛结核病常表现为肺结核、肠结核、淋巴结结核和浆膜结核,其他器官的较为少见。
-市结核是牛结核病最常发的,其表现主要有干酪性支气管肺炎与增生性结核结节两种形式。
-肠结核也比较多见,通常多发生于回肠,表现为肠结核性溃疡。
干酪性支气管肺炎依侵及范围不同分细叶性--干酪性支气管肺炎(炎灶仅波及肺泡及细叶范围)和小叶性--融合性干酪性肺炎(由细叶性肺炎发展而来,炎灶波及数个肺小叶并相互融合) 。
干酪性支气管肺炎镜检干酪性支气管肺炎的特征是在支气管性肺炎基础上继发干酪样坏死;干酪性肺炎继发液化、溶解的坏死物排出、招致空洞形成。
增生性结核结节结节中央是干酪样坏死与钙化,周围为包囊形成,镜检结节中央的红染物为干酪样坏死,其周围是特殊性肉芽组织和普通肉芽组织构成的包囊。
增生性结核结节结节中央是干酪样坏死与钙化,周围为包囊形成,镜检结节中央的红染物为干酪样坏死,其周围是特殊性肉芽组织和普通肉芽组织构成的包囊。
肠结核性溃疡粘膜面有大小不等的结核性溃疡,病灶中央为干酪样坏死物,边缘肉芽组织增生呈堤状隆起。
牛结核病( bovine tuberculosis)病理变化淋巴结结核主要由淋巴源性感染所致,最常见的是支气管和肠系膜淋巴结结核。
浆膜结核可由血源性和淋巴源性播散或直接蔓延而引起,可表现为渗出性和增生性浆膜结核。
肠系膜淋巴结结核淋巴结高度肿大,切面可见大部分淋巴组织发生干酪样坏死呈灰黄色,其中散在灰白色钙化灶,坏死灶之间为增生的肉芽组织。
增生性浆膜结核增生性胸膜结核,肺胸膜上的增生物是结核性肉芽肿,镜检见肉芽肿是由特殊性肉芽组织和普通肉芽组织构成;增生性浆膜结核增生性网膜结核,形似珍珠,又称珍珠病,结节切面中央为干酪样坏死与钙化,周围为肉芽组织形成的包囊;增生性浆膜结核增生性心外膜结核,心外膜上覆盖厚达2-4厘米特殊性肉芽组织和普通肉芽组织组成的增生物,形似盔甲,又称盔甲心。
鸡结核病(avian tuberculosis)是由禽型结核杆菌引起鸡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鸡结核病以肝结核最多见,其次为脾结核。
病因和发病机理病因是禽型结核菌,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进入肠道的结核菌损伤淋巴滤泡,再经门静脉到达肝脏引起肝的原发性病变。
鸡结核病(avian tuberculosis)病理变化肝结核脾结核肝结核眼观肝表面密布大小不一的黄色结核结节,结节向肝表面隆起。
镜检为典型的增生性结核结节,中央是干酪性坏死,其周围为特殊性肉芽组织和普通肉芽组织组成的包囊。
脾结核脾脏显著肿大,表面散在大小不等、淡黄色、稍隆起的结核结节。
镜检脾组织中密布增生性结核结节,结节中央为干酪样坏死,其周围环绕特殊性肉芽组织,其中的多核巨细胞胞体巨大,核呈堆积状排列,最外是为普通肉芽组织。
脾结核在抗酸染色标本上,可见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胞浆内吞噬大量紫红色结核杆菌,有些结核杆菌散在于细胞之外。
第九节副结核病副结核病(paratuberculosis)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牛。
此外,绵羊、山羊也易感染,鹿、骆驼、猪、马等也可感染。
本节介绍牛副结核病。
牛副结核病(paratuberculosis in cattle )幼龄牛最易感染,其中3-5岁的母牛发病率最高。
临床特征为顽固性腹泻和进行性消瘦。
第九节副结核病病因和发病机理副结核分枝杆菌具有抗酸染色的特征,革兰氏染色阳性。
病牛和隐性感染牛是传染源,主要经消化道感染,病原进入肠道后,在粘膜和粘膜下层繁殖,同时致敏T细胞,T细胞活化增殖,释放淋巴因子吸引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并分裂增殖使病原局限化。
病原体经淋巴浸入淋巴结即引起增生性淋巴结炎。
少数严重病例病原菌进入血液播散到其它器官及其相应淋巴结组织引起病变。
第九节副结核病病理变化病变特征是慢性增生性肠炎和相应肠系膜淋巴结增生性炎。
慢性增生性肠炎回肠粘膜显著增厚、苍白、皱折成脑回样,皱襞不能展平。
镜检肠绒毛粗大,粘膜固有层和粘膜下层大量上皮样细胞增生和淋巴细胞浸润,肠腺周围水肿。
慢性增生性肠炎在抗酸染色标本上可见上皮样细胞胞浆内吞噬大量紫红色副结核杆菌。
增生性淋巴结炎镜检见淋巴细胞大量增生外,还有上皮样细胞与多核巨细胞增生形成的肉芽肿。
在抗酸染色标本上,上皮样细胞胞浆内吞噬紫红色副结核杆菌。
第十节鼻疽(glanders鼻疽是由鼻疽杆菌引起马属动物的一种传染病。
驴对本病最易感,常取急性经过,骡次之。
马感染后通常呈慢性经过。
本节介绍马鼻疽。
马鼻疽(glanders of equines)其剖检特征为在肺、鼻腔粘膜和皮肤形成具有特殊表现形式的鼻疽性炎,当疾病恶化病理过程全身化时,患马以败血症形式死亡。
病因和发病机理鼻疽杆菌是革兰氏染色阴性的小杆菌。
开放性鼻疽马是主要传染源,消化道感染是最基本的感染途径,有时也可经呼吸道和损伤的皮肤感染。
经消化道进入体内的细菌,很快侵入血液通过菌血症到肺、脾、肝等器官,但肺脏是鼻疽性炎的最好发器官。
肺脏的鼻疽杆菌增殖后,可再次进入血液引起第二次菌血症,病原通过血液侵入鼻腔粘膜和皮肤引起鼻腔粘膜和皮肤的鼻疽性炎。
有时通过飞沫病原直接侵入鼻腔粘膜引起鼻疽性炎,在皮肤发生损伤的基础上鼻疽菌也可直接侵入导致感染。
病理变化鼻疽的病理变化常见的是肺鼻疽、鼻腔鼻疽和皮肤鼻疽。
肺鼻疽:可表现为鼻疽结节(渗出性结节和增牛性结节)和鼻疽性支气管肺炎两种形式。
鼻腔鼻疽:通常在肺鼻疽进一步发展之后,病原菌经血源播散而引起的,鼻腔的鼻疽性炎多见于鼻中隔粘膜,也见于甲介骨粘膜。
皮肤鼻疽:主要是由鼻疽杆菌经血源播散所引起,也可由皮肤创伤感染所致。
由血源播散引起的皮肤鼻疽性炎多见于后肢、胸侧和腹下。
肺鼻疽---渗出性鼻疽结节眼观肺表面散在细小的灰白色结节,边界不清楚,新鲜时周围有红晕,镜检见病灶中央的肺组织坏死崩解,局部聚积大量核破碎的中性粒细胞,其周围肺组织充血和炎性水肿。
肺鼻疽---增生性鼻疽结节肺切面上密布粟粒大、边界清楚的结节,结节中央为灰黄色坏死灶,周围环绕灰白色包囊;镜检病灶中央为脓性坏死,周围包囊形成,肺鼻疽---增生性鼻疽结节放大可见脓性坏死周围环绕着上皮样细胞与多核巨细胞构成的特殊性肉芽组织,最外层是普通肉芽组织,其中有数量不等的淋巴细胞浸润。
肺鼻疽---疽性支气管肺炎鼻疽性支气管肺炎是肺鼻疽的另一种表现,在融合性支气管肺炎区的切面上可见散在分布着大量大小不等的坏死灶。
镜检特征为浆液-纤维素性肺炎区内出现散在的坏死灶,局部肺组织坏死并集聚大量核破碎的中性粒细胞。
病理变化鼻腔鼻疽:通常在肺鼻疽进一步发展之后,病原菌经血源播散而引起的,鼻腔的鼻疽性炎多见于鼻中隔粘膜,也见于甲介骨粘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