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辩论
孟子和荀子既然一致,为什么会有一人主张性善、一人主张性恶?其原因即在于二人所处的历史环境不同。
孔孟荀三人的身世环境属于同一类型,都有所谓是非淆乱、老而发愤的经历。但孔子生当春秋末年,孟子生当战国前期,社会政治状况毕竟要好一些,使人感觉尚有药可救。而荀子生当战国末年,作为春秋战国最后一位集大成的学术大师,所感受到的社会环境的险恶,以及来自儒家统系的责任感和心理压力,都在孔子孟子之上。所以荀子专意著作了《性恶》一篇,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教案
课次
91
课时
1
执行日期班级15航运11航运215计应周次
19
课型
新授
日期
课
题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辩论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辩论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学会在辩论中准确抓住对方要害进行反驳。在阅读和听课文“辩论”的基础上,简要复述反方一辩第2、3、4自然段内容。
2.学会在辩论中增强陈述自身观点的逻辑性和准确性。
孟子和荀子都认为性不是不可以改变的,不是决定一切的,所以所谓性善性恶,先天后天,原也就无所谓善恶,性善性恶只是二人逻辑论证的不同前提而已。孟子的“义”出乎心性,但是“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也”。“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仁义者,“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先天虽有的,后天也有可能会失去。荀子的仁义虽在生性天情之外,但君子“化性起伪”,“强学而求有之”。先天没有的,后天也可以具备。所以先天有没有并没有关系,关键是要看后天能不能拥有。所以说,性善论与性恶论是同样归结为儒家“仁政”理想和“求”与“学”的实践原则,在此一点上二者并没有本质的不同。
1.学会在辩论中准确抓住对方要害进行反驳。在阅读和听课文“辩论”的基础上,简要复述反方一辩第2、3、4自然段内容。
2.学会在辩论中增强陈述自身观点的逻辑性和准确性。特别掌握反方一辩在辩论过程中运用论据来支撑己方论点的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导入:
当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进化论后,教会就疯狂地攻击他,双方开展了一次又一次的大辩论。赫胥黎是达尔文的朋友,他是英国思想锐敏,很会演说的博物学家。每次辩论,他都站在第一线,以滔滔雄辩,把宗教头目的什么“上帝创造人类”等等谬论,批驳得体无完肤。教会仇恨赫胥黎,甚至骂他是“达尔文的斗犬”。在辩论中,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获得了大家的认同,从此人们都认识到一个真理:人类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在漫长的岁月里,由生物进化而来的。辩论往往能使人们逐步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大家一条心,去完成共同的伟大事业。
孟子讲仁义,把仁义概念建立在对人的心理分析之上。为了强调仁义,所以深自树立,高自标榜,以求激励人心,要求人在后天行事中保持其本心,是俗语所说的“唱红脸”。表面上讲性善,实际上重在后天行事。荀子讲仁义,但荀子生当战国末年,当时的情况已是人人争于利欲,君子与小人同恶,固不宜倡言心性之善,于是只有深明其恶,以求人能反躬自救,要求人在后天生活实践中厉行改造,有佛家世纪之末救世出苦海之意,是俗语所说的“唱白脸”。孟荀二人性善论与性恶论态度虽然相反,但“仁”的主张一致,强调后天实践一致,并且性善论或性恶论的独断的逻辑论证方法也是一致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表达观点,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特别掌握反方一辩在辩论过程中运用论据来支撑己方论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辩论过程中,学会如何阐述自己的内容,如何抓住要害反击对方,如何应对对方的攻辩,从而提高自己论说观点的严密性、逻辑性、可信性,提高自己语言的生动形象性,培养自己风趣幽默的辩才。
教学
重点
今天,我们走进课文:“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辩论,请大家带着问题走进课文,共同来学习辩论词的语言特点及写作方法。
知识点/任务/环节一:
背景知识
教师活动和意图
学生活动
了解辩题并补充孟子和荀子的简介
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
孟子与荀子同为先秦儒家大师。荀孟的不同不在于儒家“仁”的思想的差异,也不在于儒家逻辑论证方法的差异。孔孟荀三人所以能并列为早期儒家大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孔孟荀三人在思想和方法论上的一致。
补充孟子简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邹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一般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有《孟子》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和意图
学生活动
1.播放此次辩论赛比赛实况
2.速读课文,并掌握文意。
3.整体感知文本(思考与归纳):
(1)请在整体阅读和听课文“辩论”的基础上,结合你查阅的资料,说说正方一辩在攻辩中有哪些不足?
补充荀子简介: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文学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荀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提出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观点;主张“性恶论”,提倡学习来改变“性恶”;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要“积善成德”,要不断学习以成为君子。
了解辩论的背景知识
考查目标达成情况(手写):
知识点/任务/环节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