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唐艾神分享艾灸趣味小故事十则

大唐艾神分享艾灸趣味小故事十则

大唐艾神分享艾灸趣味小故事十则

趣味艾灸小故事:

故事一:

南宋绍兴年间,有一个叫王超的军人, 退役后遁入江湖做了江洋大盗, 无恶不作。 他年轻时曾经遇到一个得道的异人, 传授给他一套“黄白 住世之法”。王超按照这套方法修炼,年过九十还精神饱满,肌肤腴 润。⋯⋯后来犯案被抓,判了死刑。临刑前,监官问他,你这么高的 年龄,还有这么好的身体,有什么养生秘术吗 ?王超回答说秘术我没 有,只是年轻时师父教我,在每年的夏秋之交,在小腹部的关元穴, 用艾条施灸千炷。久而久之,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热,几日不吃饭 也不觉得饿,脐下总是像一团火那样温暖。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土 成砖,木成炭,千年不朽,皆火之力啊。王超被处死后,刑官让人将 他的腹暖之处剖开,看见一块非肉非骨之物,凝然如石,这就是长期 施灸用艾火灸出来的。

故事二:

相传日本德川幕府时代江户有一老寿星名万兵卫, 虚度 174 岁,其妻 173,其子 153岁,其孙 105 岁,个个精神矍铄,健步如飞。问其长 生之术,答曰:祖传每月初八连续灸足三里穴, 始终不渝, 仅此而已。 在气候寒冷的日本北部, 人人都喜欢灸足三里作为补身长寿之术, 有 “勿以不灸足三里者为伍”和“不灸足三里勿作旅人”的说法。 其实 此灸法乃由我国所传,早在唐代名医孙思邈提出:“若要安,三里常 不干”,其本人经常灸足三里,活至 102 岁,

这正是古代养生家所推 崇的疤痕灸,使灸疤延久不愈,可以保健延年。

故事三:

据《宋史》记载:太祖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生病了,赵匡胤急忙前去 探望,并亲自手持艾条替弟弟灸疗,赵光义体有寒湿,温热的气息通 过艾灸送入体内,寒热交织产生疼痛。见弟弟饱受疼痛之苦,赵匡胤 心有不忍,于是也给自己艾灸,分担弟弟的疼痛。古人赞赏赵匡胤对 弟弟的深情厚谊, 于是用成语“灼艾分痛”来颂扬他的美德, 赞赏兄 弟之间的情分。从这段记载可以得知,艾灸疗法不仅仅在民间盛行, 甚至连皇帝都是艾灸的粉丝。赵匡胤亲自为弟弟艾灸、也取艾自灸, 可见其对艾灸操作熟练,并且相当信任。

故事四:

过去行军打仗呢,“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那就是说,一个部队的 粮食跟水源直接决定它的军心。古代行军,粮食可以随身携带,那水 怎么办呢?如何在附近寻找水源?古人就把艾草集中起来,燃烧艾 草,再把燃烧的艾草掩埋在地下,看产生的烟气往哪个方向走,朝着 烟气走向的方向去挖掘,就在那个方向找得到地下水。所以中医说, 艾灸的时候,燃烧的灸火可以自动找到体内的水湿,将其驱逐出去。

故事五: 北宋大文豪欧阳修传世墨宝不多, 但是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却收藏着一

份“灼艾帖”,其内容是说欧阳修的长子欧阳发曾经接受过艾灸的治 疗,欧阳修认为艾灸是一门学问,值得探讨与研究。

故事六:

南宋著名的画家李唐, 擅长山水和人物画, 在他流传下来的为数不多 的作品中就有一幅 《灸艾图》,图中描绘的是一位村医坐在小板凳上, 正在为病人灸灼背部。 此图是我国最早以医事为题材的绘画之一, 现 存于中国台湾省的台北故宫博物院。 由此可见,在古代艾灸粉丝之多, 应用之广。下至平民百姓, 上至达官贵族,无一不将这个神奇的治病 养生疗法作为治病保健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故事七:

唐朝末年发生黄巾之乱,为首的人名叫黄巢。由 于他出身贫穷, 又 值当时社会上贫富差距很大,有些贪官污吏又时时有官商勾结 的事 情发生,使他更嫉恶如仇, 于是他纠结一些有志之士, 开始劫富济贫, 杀死 了很多人,从此他们所到之处,大家无不闻风色变。

有一天,黄巢穿着一身洁净的衣服,骑着白马,来到一个村庄,他看 到村里的 男女老少很惊慌的都正往城外逃,人群里有一个妇人,背 上背着一个年岁比较大 的小孩,而手上却牵着一个年岁比较小的小 孩,他看了觉得很奇怪,就去问这妇 人:“你为何要背比较大的孩 子,而让较小的孩子走路呢?”妇人说: “背上背的这个孩子今年五 岁,是邻居家的孩子,孩子的父亲被征召去战区筑墙,不幸死了。孩 子的母亲也因病重快要死了, 如今她把孩子托付给我, 所以我有责任 把她 的孩子照顾好。 而我手上牵的是我自己的孩子, 如果不小心走 丢了我还可以再生啊!”

黄巢听了非常感动,心里想:“一个妇人家都可以有这样的爱心,去 爱别人的

孩子, 而我堂堂男子汉, 怎么可以比不上一个妇人家 呢?”于是他跳下马来, 赞美这位妇人的爱心, 接着又问妇人说: “你们这么匆忙的往城外跑是为了什么 呢?”妇人说: “黄巢要来 了, 难道你不怕吗?”黄巢又问: “他那么可怕吗?” 妇人说: “听说他的眉毛一边高一边低, 而他的两个鼻孔是朝上的, 也就是青 面獠牙的那种呀!”

黄巢笑着问妇人: “你看我像不像黄巢?”妇人说: “你看起来这么 斯文,哪里会像他呢?”黄巢说:“我就是黄巢。”然后他拔起地上 的艾草,放在妇人的手上说:你赶快回去,把艾草插在家门口,也告 诉村里有爱心的人这样做,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他们了。

故事八:

日本《帝国文库》中有一段记载,说元保十五年九月十一日,永代桥 的换架竣工仪式上, 要推举几位长寿老人从桥上走过,最先走过的 是三河水泉村平民百姓满平和其一家三代的六位长寿老人。 其中满平 242 岁,满平妻 221

岁,满平子万吉 196 岁,万吉之妻 193 岁, 满平孙万藏 151 岁,万藏之妻

138 岁。人们自然 十分惊异,纷纷 询问“汝家有何术?能长生者若是耶?”满平笑而答曰: “唯有祖传 三里灸耳。”三里灸,是艾灸的一种,指“足三里穴位”,据记载这 种方法 是唐代我国著名文化使者鉴真大师东渡后传给日本人的。

故事九: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千家万户裹粽子,划龙舟,屋 檐房门

还插艾驱邪。南朝梁农懔在《荆楚岁记》中记载:“端午采 艾,悬门户上,以

攘毒气。 ”其实,艾并不能斩妖驱魔, 但艾可入药。

据史书记载,公园 1260 年冬, 元代征南元帅忒木儿统领十万大军, 在扬州城外安营扎寨,犒劳三军,准一举夺下扬州府,请功进爵。不 料,突然患病。初起仅是消化不良,腹痛便稀,渐至足胫冷若冰霜, 麻木不仁,步履艰难,终于下肢完全不能活动, 卧床不起。主帅病 倒, 帐下群龙无首,军情危急。一日,忽见随征文官罗谦甫拜谒元帅。

罗乃金元四大医家之一东垣老人李杲的得意门生, 曾随师学医 10 余 年。罗谦甫为忒木儿 行切脉望诊,道:“大帅年高气弱,多年疆场 征战,朝暮行寒,加之饮食失节, 多饮乳酪,履于卑温,阳不能外固, 由是清湿袭虚,病起于下,系寒湿相合而病。” 元帅点头应允。

罗谦甫便采用急退寒湿之邪,峻补其阳之法,以陈艾温灸腧穴。 他 取出备好的陈艾绒, 在元帅肚脐下一寸半处“气海穴”, 置艾绒温灸, 以补下焦湿气;又在两膝的“足三里穴”,用陈艾灸煦,以缓解温寒 而逆,引导阳气下行。经过艾灸施治,再投以温经散寒,健脾燥温之 方剂。不几天,忒木儿病势 好转,又经过一段时间陈艾灸治,征南 元帅又驰骋疆场了。

故事十:

明·都穆的《都公谈纂》记载有这样一件趣闻:永乐年间,嘉兴人金 晟任刑 部主事。一次讨贼中,官府捕到强盗多人。令金感到惊奇的 是:强盗的头目竟是 一位“年百八二十五岁“的寿星,此人看上去 却毫无老态,而“面如童子”。金初不信, 于是拟文派人到犯人原 籍调查取证, 结果无误。 金于是亲审该盗

首, “问其以致寿之故”。 犯人说:少时居荆山 (今属湖南 )时,听一异人告之:常以草灸其脐, 令人多寿。于是自己长期操行此术,“遂知至此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