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高考诗歌写景抒情诗例1 :对李清照《如梦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1995 年全国高考题)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 .“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措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 .“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 .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感慨,层层拓展、深入。
D .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感伤情绪。
【解析】这首词通过对风雨后的海棠的描写,抒发了作者暮春时节的感伤情绪,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A 、B 项是从语言角度来分析的,如果理解了这首词的意境,很容易就能肯定,从而也可以体会到李清照用语平常却优美动人的艺术特色。
C 项是对表达方式的分析,一、二句是一般的叙述,三、四句是一问一答,“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设问和慨叹。
整首词一层层地拓展和探入,把作者惜春怜花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所以 C 项分析正确。
D 项是对主题的分析,它通过对海棠“绿肥红瘦”的描写,表达作者是对春光留恋的错别的伤感情绪。
在抒情方式上,是借海棠的调零抒发自己的感情,是借景抒情,不是直抒胸臆。
因此D 项分析是错误的。
例 2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 — (2) 题(1997 年全国高考题)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来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雍陶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1) 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 .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
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 .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 .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深重。
D .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湖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解析】“潭面无风”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茫茫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景象,在月光下有一种朦胧的美。
“烟波不动”句写湖面风平浪静,“影”是指倒映在水中的君山之影,“沉沉”写山影的凝重。
由此看来,刘诗的“谭面无风”句和雍诗的“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湖面风平浪静、朦胧静谧的景象。
不过雍诗中的“烟波不动”并非在“月光下”,而B 项却说“潭面无风”和“烟波不动”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这就不对了。
故答案是B 。
(2) 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湖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B .雍待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 .两首诗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诗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D .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超脱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的感觉。
【解析】文学鉴赏不可任意拔高作品的思想价值或艺术价值,必须根据作品的实际,恰如其分地予以评价。
刘禹锡的《望洞庭》和雍陶的《题君山》均为山水小诗。
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将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把最具代表性的湖光山色写得高旷清超。
而雍诗却以纤巧轻柔的笔触,描写了洞庭君山的秀美,构成了这首山水小诗新巧清丽的格调。
这两首山水小诗都流露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的情思,但并无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宠辱皆忘”的人生境界。
所以对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应是D 项。
例 3 :阅续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 — (2) 题。
(1998 年全国高考第14 — 15 题)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八荒园。
鸟宿池边树,增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 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 “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 “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 “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 “幽期'向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偌言。
【解析】这两道题重点考的是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第一题侧重于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 级,这是为下一题的鉴赏作铺垫、准备;第 2 题侧重于对作品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初步鉴赏,能力层级为E 级。
第 1 题, A 、C 、D 三项对这首诗中诗句的解说都很恰当。
A 、D 两项中都有“幽”字,但在“幽居”和“幽期”中两个“幽”确实有不同的解释。
“幽居”一词有“隐居”、“深居”、“僻静的居处”等意思,在本诗中显然是指僻静的居处,所以这里的“幽”应解释为“僻静”;“幽期”一词有“隐逸的期约”、“幽雅的约会”、“男女间的约会”等意恩,在本诗里显然当作“隐逸的期约”,即“归隐的约定”,所以这里的“幽”应解释成“隐微”。
C 颂说了关于“推敲”一词的来源。
其实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册课后的小方框中所引的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一小则就已清楚地指出了“推敲”一词的由来,因此,对学生来说要判定这是理解正确的一项并不难。
B 项中将“少邻并”中的“少”理解为“自小”,将这一句解释为“自小就有邻居挨着作伴”,是错误的。
因为我们从这一联看,主要是写出李凝居住处的幽静,从全首来看,也着重写李凝的“幽居”,所以这里的“少”不应理解成“自小(音Sh à,而是应该看作是数量不多(音sh ǎ O 。
) 这句的正确解说应为“李凝居住的地方很少有邻居挨着作伴”。
(2)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为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 “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 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 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练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A 、B 、D 三项对这首诗的赏析都很恰当。
第一联是写李凝居处近旁很少有邻居。
只有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
两句诗境是十分简洁地概括了李凝居处周围幽静的环境,从侧面烘托出这位隐者的身份。
所以A 项是很恰当的。
B 项中“鸟鸣山更幽”句,出于南朝梁王籍的《人若耶溪》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宋王安石也曾写过“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句。
这儿的“幽”就是“僻静”的意思,这句诗就是用山中鸟的鸣来反衬山中的幽静。
贾岛这首诗中的“僧敲”句,写在皎活的月光下,万籁俱寂,但突然发出了几下敲门的声响,这声响进一步衬出了月下幽居的安静,以响衬静,确与“鸟鸣山更幽”句都有一种出人意料之胜。
因此,B 项的赏析也很恰当。
这首诗写的是贾岛访友这样一件小事,全诗也没有大起大落的感情波涛,但由于作者十分注意炼字,他曾有诗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题诗后》),可见对诗句的惨淡经营。
本诗中“宿”、“敲”、“分”、“动”等宇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有特别的神韵,故使人回味不尽,所以说D 项的赏析也是恰当的。
这首诗第一联描写李凝居处周围的环境,第二联描写了月下的幽静,第三联写了作者访李凝未遇归途所见。
这三联重在描写与叙事,有了这些描写作铺垫,就很自然地流出第四联:对李凝幽居生活的向往。
现在C 项中说首联也“明确写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显然是不恰当的了。
例 4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 — (2) 题。
(1999 年全国高考第8 、9 题)漫成一首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 .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 .二、四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 .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 解析]这首诗是杜甫流寓巴蜀时期写的,诗写夜泊之景。
第二句写舟的樯竿上挂着照夜的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而柔和,紧扣“静”来写景。
故C 项是错误的。
(2) 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组成了一个统一的竟境,下列四首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A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 .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
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约寒江雪。
[ 解析] 答案选C 。
“迟日江山丽”一诗是杜甫写于成都草堂的一首五言绝句。
第一句写出了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
第二句诗人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
第三句写春暖花开,泥雨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
第四句,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
例 5 :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000 年全国高考第8 题)()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A. 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 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 .第四句描写了“闲散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的闲适恬淡的心情。
D .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
[分析]第8 题考查的是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E 级。
本题要求选出赏析"不恰当的一项",选项应是C 。
赵师秀(?--1219 ),南宋诗人。
字紫芝,号灵秀。
永嘉(今浙江温州)人。
著有《赵师秀集》二卷。
本题A 、B 、D 三项对赵师秀《约客》一诗的赏析都是恰当的。
"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诗人在这样的雨夜约了友人来下棋,但友人尚未出现,他只得静静等候。
因此 A 的赏析是恰当的。
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采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作者焦躁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