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关文案写作之会议纪要和备忘录在公共关系日常工作中,经常要召开各种会议,或举行各种会谈。
按公共关系操作的规范化要求,这些会议或会谈最后都应形成某种文字,或供对外发布,或供存档备忘。
尤其对于讨论内容中有需要有关各方进一步执行和落实事宜的会议或会谈,纪要或备忘录就显得更为重要。
它将成为有关人员执行和落实的基本凭据。
所以,切实掌握会议纪要和备忘录的撰写方法,亦是公共关系从业人员应当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先谈谈会议纪要的撰写。
会议纪要是一种可供对外发布的比较正式的文案。
凡属较为重要、正规的会议,一般都必须形成会议纪要。
正因为会议纪要经常用来对外发布,所以,无论其格式还是文字,均有着比较严格的规范化要求,需要撰写者认真对待。
在撰写会议纪要之前,撰写者应该做好有关准备工作,包括:1、把握会议内容。
与公共关系工作有关并需要撰写纪要的会议,一般有三种类型,即大会、座谈(讨论)会和工作会议(对于公共关系专业机构来说,需要撰写纪要的有时还包括董事会会议、办公会议和业务会议,其性质类似于工作会议)。
一般说来,大会、工作会议和部分座谈(讨论)会,事先往往已确定了较为明确的会议主题或议题;也有部分座谈会,虽然事先没有明确的主题或议题,但也设定了大致讨论方向和范围。
对于会议纪要的撰写者来说,在会议未进行之前,就应该认真了解这一会议的内容,如会议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会议的主题或议题是什么,会议将着重讨论和解决什么问题,会议主办者、与会者在什么问题上能达成共识,等等。
有些公共关系从业人员,实际上也参加了某些会议的筹备工作,但一头扑在事务堆里,对会议的内容缺乏宏观的把握,结果,到了事后撰写会议纪要时,往往就会感到没有方向了。
2、做好会议记录。
凡举行会议,一般总有人专门负责记录。
通常情况下,这一工作并不需要会议纪要的撰写者来承担。
但因此而认为会议纪要撰写者可以不关心会议记录之事,恐未必妥当。
有经验者皆知,会议记录往往难以记得全面,难免顾此失彼,缺省不少内容。
尤其在会议讨论的问题较为专门的情况下,由于记录员知识水平的限制,有时甚至会记错有关内容和术语,事后阅读起来会令人不知所云。
如果以此为原始材料来撰写会议纪要,就很容易发生偏差。
因此,作为会议纪要撰写者,在这一期间的工作,一是督导记录员的记录,二是自己认真倾听会议发言,并择要作些记录。
即便在现在许多会议采用录音记录方法的情况下,这样做也是必须的。
这有助于撰写者对会议内容的概括和提炼。
3、整理会议记录。
这里所说的整理会议记录,不是指把会议发言的原始记录按原有顺序在文字上梳理一遍以求完整,而是指在此基础上,根据会议所实际讨论的问题作一逻辑分类,并以此为依据,对所记录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
这也许是会议纪要撰写前最为艰苦的一项工作。
因为,除了某些报告会(这一般无须撰写纪要),举凡有讨论内容的会议,许多发言者往往想到哪里就讲到哪里,一次发言有时涉及多个话题,其内容不一定具有很严密的逻辑顺序;而众多发言的前后衔接,则更谈不上有明显的逻辑关系。
在撰写会议纪要前,就需要撰写者完全打破时间(发言)顺序,按照会议议题展开的逻辑顺序,将这些发言内容分门别类地加以概括。
比如,某代表发言涉及了三个方面问题,整理时就应该把他的发言内容分别列入三个议题之下。
然后,看看每个议题下有多少人发表了意见,再将这些意见按其逻辑递进关系进行整理。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工作做好了,会议纪要的撰写已成功了一半。
这时,就可以开始撰写会议纪要了。
在会议纪要的撰写过程中,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1.标题会议纪要的标题,一般有两种格式。
比较简单的一种,是用直接表述的方式拟定,即在会议名称(注意:必须是全称)之后加上“纪要”两字即可。
诸如“第X届中国最佳公共关系案例大赛评审会议纪要”、“X X市2000公关工作会议纪要”,就是这样一种拟题方法。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那些涉及内容较多、难以用一句话概括全部议题的会议的纪要撰写。
另一种格式,则是采用间接表述的方式,即先拟一句能概括会议主题的文字作为正标题,然后把“X X X X会议纪要”作为副标题排列其下。
如“团结协作,共同开创XX市公共关系工作的新局面——X X市1996年第二次公关座谈会纪要”。
采用这种方法,就需要撰写者认真提炼会议主题,把握会议主导方向,并凝炼成高度概括而又具有一定气势、令人醒目的文句,以此构成会议纪要的正标题。
这里,这一正标题实际就是一种引导,起着提示正文内容的重要作用。
所以,拟题时必须注意其与正文内容的呼应和联系,切忌为拟题而拟题,以致于拟出的标题看上去倒是挺亮丽,就是和正文所表现的内容不太相符。
如上例,既拟了这样一个正标题,则会议所讨论的议题理当是公关组织之间、公关人员之间的团结和协作问题,会议纪要的重点也在于此。
如果不是这样,则就难免有哗众取宠之嫌了。
2.正文会议纪要的正文,一般也由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组成。
会议纪要的开头,可以是一段文字,也可以是两段文字,可视需要而定,并无固定模式。
这一部分文字,主要用来概述这一会议的基本情况,即(1)什么会议(2)于什么时间(3)在什么地点举行;(4)哪些人出席了会议;(5)参加会议的共有多少人;(6)什么人主持了这一会议;(7)会议讨论了哪些问题,(8)取得了什么结果;等等。
这8方面要素,绝对不可或缺。
必要时,还可增加会议背景和会议主办单位的介绍。
但如会议主办单位一目了然(如X X市公共关系协会年会,主办单位肯定是协会自身),则有关介绍就完全可以缺省。
在撰写这一部分内容时,应注意既要把上述基本情况一一介绍清楚,又尽可能使用简明扼要的语言。
尤其是最后两个要素(即会议议题和结果),只须点到为止,不必有所展开。
会议纪要的主体,是就会议的具体情况作一综述,内容包括:会议的主要议题,会议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会议讨论达成的意见,会议所决定(或通过)的有关事宜,以及会议的倡议和号召等等。
这一部分的撰写,可根据会议的不同性质、不同内容而选用不同的写法。
比如,一些较为正式、严肃的会议(如大会和某些工作会议),会上又就有关议题达成了较为一致的意见,则撰写这些会议的纪要时,撰写者所应注重的就应该是结果而不是过程。
在具体写法上,一般可采用“会议听取了……”、“会议审议了……”、“会议讨论了……”、“会议通过了……”、“会议认为……”、“会议决定……”、“会议号召……”的基本顺序进行结构,并把逻辑重点放在会议的结论性内容上(即“通过”、“认为”、“决定”等),做到主旨鲜明,语言简练,条理清晰,逐层递进。
质言之,对这样一种类型的会议的纪要来说,会议对有关问题如何进行讨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会议取得了什么结果,作出了什么结论或决定。
从接受的角度说,这也是会议纪要的阅读者最希望了解的内容。
因此,采用这样一种方法撰写纪要时,应紧紧围绕会议的中心内容(议题)展开,切忌旁生枝节,分散笔墨。
其结论性内容的撰写依据,一般是会议主持人最后的总结性发言。
惟有在总结性发言略显简要的情况下,撰写者才可自行概括会议讨论过程中某些已为多数与会者所认同的结论性意见。
但这些意见既已被多数与会者所认同,则这些意见也就成了会议的“认为”,而不是某些个人的观点。
所以在撰写时,一般无须提及发表这些意见的具体过程和具体人员。
对于讨论过程中某些不同意见,亦即那些与会议结论不一致的观点,在这一类型的会议纪要中一般可予以忽略,不必提及。
但如果所举行的是一次带有研讨性质的工作会议或座谈(讨论)会,会议只是就某些问题比较充分地交换了意见,并没有就所有议题达成基本一致的结论,则上述这样一种写法就未必合适。
因为对于这样一种类型的会议来说,人们不仅关注会议的某些结论,同时还关注会议的讨论过程,包括在这一过程中许多与会者所发表的种种意见、建议和观点。
所以,在撰写此类会议的纪要时,撰写者就应该依据所整理的会议发言记录,有选择、有概括地综述会上各种有代表性的意见、建议和观点。
这类会议纪要,往往叙述性相对较强一些。
采用这样一种方法,须特别注意“有选择”和“有概括”两条。
所谓“有选择”,是指尽管此类会议上发言众多,乃至意见纷纭,撰写时也没有必要把会上所有的意见都介绍一遍,而应该根据会议的主题和基本导向,有一精心的选择和取舍。
对一些比较重要的意见和观点,不妨多化点笔墨予以介绍。
而对一些无关紧要的意见和观点,则完全可以忽略不提。
如果与会者在某一问题上存在不同意见,会议纪要虽也可以分别介绍,但在处理上亦有一个技巧问题,即在结构上,一般把非主导性的意见放在前面叙说,而把符合会议主题和基本导向的主导性意见放在后面叙说;在表述上,对前者点到为止,对后者则较为详尽地予以介绍。
至于如何鉴别有关意见是否属主导性意见和重要意见,则要看撰写者对会议主题的把握程度,以及前期准备中对会议记录材料的整理工作到位与否。
这就不仅仅是一个写作能力问题,更是一个思想水平和逻辑能力的问题。
所谓“有概括”,即是指善于综合同一议题下相类似的意见和观点。
对于那些重复性的重要意见和观点,即便提及的人员再多、地位再显赫,也没有必要一一点出,而可以采用概括的方式予以表述,并注意这些意见和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力求层层递进,引向深入,切忌“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让人不知所云。
从所读到的某些公共关系从业人员撰写的会议纪要来看,有些文案之所以写得不够理想,文字表述上的种种毛病(如句子不通、用词不妥等)固然是一方面原因,其主要症结恐怕还是在于对会议内容缺乏概括和提炼。
如有的会议纪要,只是按会议发言次序罗列了与会者所发表的意见和观点,既看不出重点所在,又缺乏内在逻辑,有言必录,重复罗嗦,严重影响了人们对会议主旨的理解。
所以,要想写好会议纪要,撰写者还应从提高思想和逻辑水平入手,在对会议内容的概括和提炼上多下功夫。
会议纪要的结尾,一般是提出会议的希望、号召和要求。
也有在结尾部分专门表示对会议承办单位和支持单位感谢的。
如是这种情况,则会议的希望、号召和要求等内容可归入主体部分。
3.签署单位和时间会议纪要的最后,应署明该会议纪要签发的单位和时间。
签发单位一般就是会议的主办单位。
如主办单位一目了然,不言自明,则有时也可缺省。
至于签发时间,既可署会议结束的日期,也可以会议纪要撰写完成并予以印发的日期为准。
但如取后者,应注意不要和会议结束之日相距太久。
一份会议纪要,如签发时间与会议举行时间相差十几天乃至几十天,则无论如何也是不像话的。
范文1-23,乃是数年前召开的全国公共关系职业审定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暨第一次扩大会议的纪要。
虽然时间已过去了多年,许多情况也已发生了变化(如“全国公共关系职业审定委员会”现已更名为“国家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公共关系专业委员会”,部分当事人的工作、职务也有所变化),但斟酌再三,仍选定这篇会议纪要作为范文。
考虑有二:一是这篇纪要撰写得比较规范,确实可供学习公关写作的朋友们借鉴;二是这篇纪要所记载的这段史实亦是中国公共关系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笔,当资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