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ppt
重度:皮肤干皱,“洗衣工”手,声嘶,两颊深凹,舟状腹, 神志淡漠或不清,极度无力,尿量减少,脱水程度 >体重的8% (儿童>10%)失水约4000ml, 儿童 100~120 ml/kg
脱水虚脱期
电解质紊乱(尤其低血钾):肌张力减低、腱反射消失, 鼓肠,心律失常
代谢性酸中毒:呼吸增快,严重Kussmaul大呼吸,意识 障碍
O139霍乱流行特征
无家庭聚集性 发病以成人为主(74%),男多于女 主要经水和食物传播 为新的流行株,人群普遍易感 与O1群无交叉免疫 现有霍乱菌苗对O139无保护作用
发病机制及病理解剖
发病相关因素ຫໍສະໝຸດ 机体免疫力食入弧菌的数量、生物型
霍乱肠毒素是主要致病因素
发病机制
抑制 霍乱弧菌
胃酸、肠道特异性IgM、IgG及IgA抗体
肌肉痉挛:低钠引起腓肠肌和腹直肌痉挛,痉挛部位疼 痛和肌肉呈强直状态
循环障碍:低血容量休克。四肢厥冷,脉速,触不到, 血压下降或测不出。脑部供血不足,意识障碍,烦躁不 安,呆滞、嗜睡甚至昏迷
不典型O1群 没有致病性 非O1群:不凝集弧菌 。 O139型1992年发现的新血清型,具有
与O1群相同的毒素基因
病原学
致病因素
鞭毛运动、黏蛋白溶解酶、黏附素; 霍乱肠毒素; 内毒素及其他毒素(Zot毒素和Ace毒素); 毒素协同菌毛(Tcp)——定居因子
霍乱肠毒素(CT) 最主要的致病因素
病原学
抵抗力
对热、干燥、酸及一般消毒剂敏感 正常胃酸中,存活5min 一般在河水、海水和井水中,挨尔托生物型可
存活1-3周 粘附于藻类或甲壳类动物时,存活时间延长,
合适的外环境中可存活1年以上
流行病学
传染源 病人和带菌者(carrier) 传播途径 消化道传播
传播方式 污染水源和食物(最主要) 生活接触、苍蝇传播 细菌污染鱼、虾等水产品
易感性 普遍易感。隐性感染多,显性感染少 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抗菌抗体和抗肠 毒素抗体。可再感染
流行特点
流行久,范围广,七次世界大流行 新的血清型(O139)流行 季节性 夏秋季,7~10月为多。
地区性 印度为古典生物型霍乱的发源地,印尼为 EI-Tor型的发源地。 我国沿海地区如广东、广西、浙江、江苏等地多见。
霍乱肠毒素作用示意图
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理
病理生理
粪便为等渗性,电解质含量:
钠为130mmol/L
氯为100mmol/L 钾为15mmol/L 碳酸氢盐为45mmol/L
为血浓度的4-6倍
病理生理
水和电解质紊乱 脱水,循环障碍、肾功衰竭 代谢性酸中毒:HCO3-丢失; 乳酸产生过多; 肾衰时酸性物质蓄积
抗原结构
病原学
耐热的菌体(O)抗原 群特异性和型特异性
不耐热的鞭毛(H)抗原—共有的抗原
病原学
分类:
O1 群
古典生物型(classical biotype) 埃尔托生物型(El Tor biotype)较轻
是主要的致病菌
分3个血清型(O抗原不同):
小川型(A、B);稻叶型(A、C); 彦島型(A、B、C)
全球霍乱流行现状
2006年全球共有56个国家和地区向WHO正式 报告霍乱101383例,死亡2345例,其中非洲 95560例,占94%,病例数较2005年下降9%, 但死亡数增加24%。
我国霍乱流行情况
七次世界大流行均受波及 外来性(1820年传入) 古典生物型被控制 EI-Tor 型流行 应警惕O139型的流行(1993年新疆)
霍乱
(Cholera)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感染科 盛传伦
历史回顾
& 霍乱流行已达2个多世纪
& 1817始从印度传往世界各地,共造成7次世界大流 行(前六次流行-古典生物型)
&1883年第五次大流行时,Koch发现霍乱弧菌 & 1961年始第七次大流行(埃尔托生物型) & 1992年始“第八次”大流行(O139)?
病理解剖
严重脱水,脏器实质性损伤不重
皮肤干燥,无弹性,皮下组织和肌肉脱水 心、肝、脾等实质器官缩小 小肠仅见苍白、水肿,黏膜面粗糙 肾小球及间质毛细血管扩张,肾小管上皮浑肿、变性
及坏死
临床表现
潜伏期短 1~3天 短者3~6小时 长者7天
古典型、O139重型较多,轻型较少 埃尔托型 轻型较多,重型较少
肠道
鞭毛运动 蛋白酶
穿过黏液层
TcpA HAS
CT
大量繁殖
粘附于上皮 细胞刷状缘
发病机制
CT
B— 与细胞粘附 A—毒素活性
AC活性增强
隐窝细胞H2O、CL-、HCO3-分 泌增强
绒毛细胞Na+ 重吸收减少 杯状细胞分泌粘液增多
细胞内cAMP 增加 严重的水样腹泻
胆汁分泌减少 米泔水样
大量水、电解质丢失 脱水、休克、急性肾衰
概述
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引起烈性肠道传染病 发病急,传播快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腹泻的重要原因 国际检疫传染病 我国两种甲类传染病之一 临床特点:剧烈腹泻、呕吐
重者脱水、肌肉痉挛、休克及肾衰
病原学
病原体: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 1883年由Koch从霍乱病人粪便中分离出。
特点: G-,弧形或逗点状,兼性厌氧。鞭毛、菌毛、荚膜 (O139); 运动极活跃,呈穿梭状或鱼群样运动 ,碱 性环境生长繁殖快 对干燥、加热、消毒剂敏感 自然环境中存活时间长
1883年由Robert Koch首先发现霍乱弧菌
图示:霍乱弧菌,有一条鞭毛,运动活跃
图示:霍乱弧菌(低倍镜),呈弧状及豆点状
此期维持数小时或1-2天
脱水虚脱期
周围循环衰竭:本期持续数小时至2~3天 脱水表现
轻度:皮肤粘膜稍干燥,皮肤弹性略差,一般失水1000ml , 儿童70~80 ml/kg
中度: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声音轻度嘶哑,血压下降及 尿量减少,失水3000~3500ml,儿童80~100 ml/kg
多数突然起病
典型病人临床表现
泻吐期 脱水虚脱期 反应期及恢复期
泻吐期
剧烈腹泻 首发 ,多无腹痛、里急后重及发热 大便次数 数次甚至数十次,重者排便失禁 性 状 初含粪质,后黄水样或清水样、米泔样, 出血为洗肉水样, 粪质少,无粪臭, 略带鱼腥,无脓细胞
呕 吐 腹泻后出现,喷射状。初为胃内容物, 后为水样,严重米泔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