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风险评估报告
慢性中毒:长期接触可发生神经衰弱综合症,肝肿大,女工月经异常等。皮肤干燥、皲裂、皮炎。
急性毒性:LD50:5000mg/kg(小鼠经口);LC50:12124mg/kg(兔经皮);人吸入71.4g/m3,短时致死;人吸入3g/m3,1~8小时,急性中毒;人吸入0.2~0.3g/m3,8小时,中毒症状出现。
****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环境风险评估报告
二O一五年五月七日
一、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类
二、企业基本情况
****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在收购****化工有限公司基础上于2000年11月份成立的,公司位于****工业区,占地总面积****亩,注册资金****万元,现有员工220人,拥有年产300吨阿维菌素生产装置一套、热电联产项目(两台75t/h循环流化床锅炉)一个。阿维菌素生产原料主要有淀粉、酵母粉、酵母膏、甲苯、甲醇。热电厂生产原料主要是煤。公司东侧800米处是315省道,厂区南侧和东侧****化工有限公司,北面为耕地,西侧****。
经分析,公司区域属于非环境敏感地区。
三、生产过程的环境风险因素
1、物料风险因素识别
公司生产用甲苯、甲醇作为溶剂,二者均为危险化学品。
(1)甲苯
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外观与性状:无色透明液体,有类似苯的芳香气味;
熔点:—94.9℃;沸点:110.6℃;闪点:4℃
密度:相对密度(水=1)0.87,相对密度(空气=1)3.14,蒸气比空气重,可沿地面顺风移动扩散;
符合要求
18
生产设备
检修管理
有设备设施的日常检查和维护制度
符合要求
19
制定设备安全检修措施
符合要求
20
建立设备检修安全管理制度
符合要求
密度:相对密度(水=1)0.79,相对密度(空气=1)1.11;
饱和蒸气压:13.33kPa(21.2℃);
溶解性:溶于水,可混溶于醇、醚等多数有机溶剂;
禁配物:酸类、酸酐、强氧化剂、碱金属;
危险特性:有毒、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燃烧时无光焰,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爆炸极限:5.5%~44.0%。与氧化剂接触发生化学反应或引起燃烧。在火场中,受热的容器有爆炸危险。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危险物料回收罐
NH3罐车或贮存区装置区
主要危险物料运输过程示意图
(3)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因素识别
生产装置单元潜在危险因素见表
生产装置区主要风险因素一览表
序号
装置及单元
设备
危险物料
名称
危险因素
爆炸
毒性
化学灼伤
1
浸提工序
浸罐、甲苯暂时存罐
甲苯
△
低毒
△
2
萃取工序
萃取罐、分相罐
甲苯
△
低毒
△
3
蒸发浓缩工序
甲苯浓缩罐、甲苯计量罐
(6)爆炸事故
主要原因有:积尘是粉尘爆炸最重要的尘源。粉尘如没有控制和净化设备,将随着各种气流在扩散、蔓延,并不断增大空间的粉尘浓度和环境的积尘。造成爆炸事故。在这里应强调的是,有些人常认为有了通风除尘系统,就可以消除粉尘爆炸的危害。这是错误的,因通风除尘公能改变环境粉尘浓度,而把粉尘爆炸的危害性转移到除尘系统内,所以,除尘系统内却常是形成粉尘爆炸和危险源,如不在除尘系统内采用了有效的防爆技术措施,仅靠通风除尘是难于防止粉尘爆炸。
刺激性:人经眼:300ppm,引起刺激。家兔经皮:500mg,中度刺激。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严重危害,对空气、水环境及水源可造成污染,对鱼类和哺乳动物应给予特别注意。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2)甲醇
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外观与性状:无色澄清液体,有刺激性气味;
熔点:—98℃;沸点:64.6℃;闪点:8℃
健康环境危害及毒理学资料: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肤吸收。
健康危害: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对视神经和视网膜有特殊选择作用,引起病变;可致代谢性酸中毒。
急性中毒:短时大量吸入出现轻度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口服有胃肠道刺激症状);经一段时间潜伏期后出现头痛、头晕、乏力、眩晕、酒醉感、意识朦胧、谵妄,甚至昏迷。视神经及视网膜病变,可有视物模糊、复视等,重者失明。代谢性酸中毒时出现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呼吸加速等。
环境危害:对环境可能有危害,对水体应予特别注意。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2、贮运过程中的风险因素识别
(1)贮存区风险因素
溶剂原料甲醇、甲苯采用罐装,罐区设置在厂区的东北部,罐区具有潜在的泄漏、中毒及环境风险事故因素。
(2)运输过程中的风险因素
本项目危险物料运输方式及路线:
甲醇、甲苯槽车或罐区生产
符合要求
3
建立符合环境监测管理要求的污染源监测口及监测平台,按要求实施监测
符合要求
4
建立企业环境监测台帐
符合要求
5
建立企业环境管理台帐
符合要求
6
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
符合要求
7
执行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符合要求
8
生产区实行雨污分流、清污分流
符合要求
9
实行员工上岗培训和岗位培训
符合要求
10
危
险
化
学
品
管
理
完成危险化学品安全评价
慢性中毒:神经衰弱综合征,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粘膜刺激,视力减退等。皮肤出现脱脂、皮炎等。
急性毒性:LD50:5628mg/kg(大鼠经口);LC50:15800mg/kg(兔经皮);LD50:82776mg/kg,4小时(大鼠吸入);人经口5~10ml,潜伏期8~36小时,致昏迷;人经口15ml,48小时内产生视网膜炎,失明;人经口30~100ml中枢神经系统严重损害,呼吸衰弱,死亡。
饱和蒸气压:4.89kPa(30℃);
溶解性:不溶于水,可混溶于苯、醇、醚等多数有机溶剂;
禁配物:强氧化剂;
危险特性:易燃,有毒。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爆炸极限:1.2%~7.0%,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输送流速过快时,易产生和积聚静电,导致火花放电引起燃烧爆炸。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火灾爆炸风险途径相同
有害气体
物料泄漏
引起火灾爆炸
空气
火灾爆炸风险途径相同
(4)风险事故确定
根据上述分析,确定主要环境风险事故因素是:储罐区危险物料的泄漏和生产装置区的火灾。
(5)环境风险评估检查表
序号
管理项目
检查内容
检查结果
1
综
合
管
理
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审查,有经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符合要求
2
通过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竣工验收
(2)爆炸的影响
爆炸是突发性的能源释放,是可燃所团燃烧的两种后果之一,造成大气中破坏性的冲击波,爆炸碎片等抛射物,造成危害。
(3)毒物的释放或泄漏
由于各种原因,使有毒化学物质以气态形式或液态释放或泄漏至环境中,在其迁移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起初其影响仅限于工厂范围内,后期进入环境才成为环境风险的主要考虑内容。
3、风险途径识别
事故的风险通常划分为火灾、爆炸、毒物泄露三种类型,事故风险都可能引发环境灾害。根据危险物质及危险装置的识别结果,可以分析出风险的发生事故以及环境事故、危险物质进入环境的途径。
(1)火灾的影响
火灾包括四种类型:池火、喷射火、火球/气爆、突发火。
火灾首先是通过放出辐射热影响周围环境。如果辐射热的能量足够大,可引起其他可燃物燃烧,包括生物。一般来说,获得辐射热局限于进火源的区域内(约200m),对邻近地区环境影响不大,其主要影响通常仅限于厂区范围内。
b、大气中的扩散
有毒有害物质进入环境空气的方式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生产和储存过程中毒性气体的泄漏,二是火灾爆炸时未完全燃烧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三是液体泄漏事故中液体的挥发。
毒性气体云团通过大气自身的净化作用被稀释、扩散。包括平流扩散、湍流扩散和清除机制。对于密度高于空气的云团在其稀释至安全浓度前,这些云团可以在较大范围内扩散,影响范围较大。
甲苯
△
低毒
△
4
结晶工序
一次母液浓缩罐、结晶罐
甲醇
△
中毒
△
5
发酵工序
上料设备
粉尘
△
无
(4)污水处理站事故
拟建工程在生产过程中,废水主要来自板框过滤、分相等工序。这些废水中主要含有机物、SS、NH3-N等有害物质,按工程设计这些废水将送到厂内污水处理站集中处理。但是这些废水送入污水处理站时,由于管道的泄漏、污水处理池防渗透不当或防渗层被破坏或突然停电,废水将会顺地面径流污染下游水体或下渗污染周围的村庄的浅井水。
a、水体中的弥散
有毒有害物质进入水体环境的方式主要是由两种情况,一是液体泄漏直接进入水体的情况,二是火灾爆炸时含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消防水由于处理措施不当排入地表水系统,引起环境污染。
进入水体环境的有毒物质是通过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被稀释、扩散和降解的。包括水中颗粒物及底部沉积物对它的吸附作用。油类或有毒物质在水/气界面上的挥发作用,生物化学的转化等过程。
健康环境危害及毒理学资料: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肤吸收。
健康危害:对皮肤、粘膜有刺激性,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
急性危害:对皮肤、粘膜有刺激性,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
急性中毒:短时间内吸入较高浓度本品可出现眼及上呼吸道明显的刺激症状、眼结膜及咽部充血、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胸闷、四肢无力、步态蹒跚、意识模糊。重症者可有躁动、抽搐、昏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