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对比阅读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具通:俱)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隐曜一作:隐耀)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一】【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上①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②廉肚耳,肤当去奢省费,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④,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注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不暇〕顾不上。
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
④〔升平〕太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2分)①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②自是.数年之后()2、下列句子与成语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不求.甚解B.然则何时而乐.耶怏怏不乐.C.或请重法以禁之.鸿鹄之.志D.故.不暇廉耻耳温故.知新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句:(2)安用重法邪?译句:4、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各题。
(3分)(1)甲文表达了作者“,”的忧乐观。
(2)乙文中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
(1分)(3)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
(用甲文中的语句回答)(1分)参考答案:1、(2分)(1)他的(2)这(每小题1分)2、(2分)B3、(4分)(1)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2分)(2)何必要用严厉的刑罚呢?(2分)4、(3分)(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分)(2)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1分)(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1分)【二】【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
竹工破之,用代陶瓦。
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
远吞山光,不可具状。
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
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
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鹤( chǎng ),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滴居之胜概也。
(选自(王禹偁的《黄冈新建小竹楼记》,有删节)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②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庙堂:③不可具.状具:④公退之暇,被.鹤氅被: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①后天下之乐而.乐B、①以.其价廉而工省也②烟云竹树而.已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①处江湖之.远D、①然.则何时而乐耶②竹工破之.②子声丁丁然.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微斯人,吾谁与归?(2分)译句:②焚香默坐,消遣世虑。
(2分)译句:4、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官之后所作,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2分)参考答案:1、①求:探求。
②庙堂:宗庙和殿堂,指朝廷。
③具:全,都。
④被:通“披”,披着。
2、BA、①连词,表示顺承关系,②助词,与“已”组合成“而已”,罢了,表语气。
B、连词,因为。
C、①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代词,代竹子。
D、①代词,这样;②助词,表状态)3、①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一道呢?(“微”、“斯人”、“谁与”、“归”各0.5分。
意思对即可)②焚香静坐,消除一切世俗的杂念。
(“焚”、“默”、“遣”、“世虑”各0 .5分,意思对即可)4、范仲淹忧国忧民;王禹偁随遇而安、自得其乐。
(忧国忧民1分,自得其乐1分,意思对即可)【三】【甲】《岳阳楼记》第三四五节【乙】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
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
”猎者曰:“何为?”人不对。
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
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
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注释〕旷日:荒废时日。
1、结合文意,找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 2 分)A 薄.暮冥冥薄:迫近B 沙鸥翔集.集:集合C 人不对.对:回答D 家富则市.得良犬市:买2.选出下列句中“然”字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 ( 2 分)A .屋舍俨然B .满目萧然C .百事也尽然D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3.翻译下面句子。
(4 分)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句:②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
译句:4.甲文第一段中“感极而悲者”是指哪些人?他们感极而悲的原因是什么?( 4 分)答:5 .与范仲淹一样关注国家命运、关注民众疾苦的历史人物很多。
请你从下面提供的人物中任选两位,并写出其与此相关的名句。
(2 分)杜甫顾炎武周恩来答:6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 分)A .甲文前两段采用对比的写法。
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
B . “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对古仁人的向往和对朋友的劝勉之情。
C .乙文是一篇寓言故事,通篇叙事,借事说理。
D .乙文说明了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退是为了更好地进的道理。
参考答案:1、B2、C3、①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②在家里就感到愧对他的家人,在外面就感到愧对他的朋友。
4、迁客骚人(或:被贬的政客和诗人)( 2 分)因为他们“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而触景生情。
(2 分)5、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6. C【四】【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王①,帝第五子元杰也。
尝于邸中为假山,费数百万。
既成,召僚属,置酒共观之,众皆叹美,坦②独俯首不视。
王强使视之,坦曰:“但见血山耳,安得假山!”王惊问其故,对曰:“坦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税,上下相急,父子兄弟鞭笞苦楚,血流满身。
此假山皆民租所出,非血山而何!”是时,帝③亦为假山未成,闻之亟毁焉。
(选自《纲鉴易知录》)[注]①王:指益王赵元杰,字明哲。
②坦:姚坦,当时在益王府任职。
③帝:宋太宗。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4分)(1)先.天下之忧而忧先:(2)微斯人,吾谁与归.归:(3)尝于邸中为.假山为:(4)王强使.视之使:2.翻译句子。
(2分)(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句:(2)但见血山耳,安得假山!译句:3.选文乙中姚坦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姚坦的言行是选文甲中哪句话的真实写照?(4分)参考答案:1、(1)在……之前(2)归依(3)建筑,建造(4)让2、(1)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2)(我)只看见了血山,哪里(怎能)看到假山?3、姚坦关心百姓,敢于直言。
(2分)姚坦的言行是选文甲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写照。
(2分)【五】【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
母有痼疾,药饵必亲。
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
家无姬侍。
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
飞曰:“主上宵旰, 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
少豪饮,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
”遂绝不饮。
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1、解词或异二者之为是进亦忧,退亦忧吴玠素服飞玠益敬服2、翻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句: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译句:3、甲文作者提出的观点与乙文所记岳飞的品质有哪些共同点?乙文所记的几件事中又有哪些是甲文没有论及的?4、甲文中提到了“古仁人之心”,既包括为人处世的旷大胸襟,也包含有高尚的政治抱负。
下面课文中提出了怎样的“仁人之心”?《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爱莲说》:《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参考答案:1、一向、平素。
更加。
2、文臣不贪爱钱财,武将不怕死,那样天下就太平了3、共同点:忧国忧民,先忧后乐。
乙文所写关于天下太平的看法是甲文所未论及的。
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六】【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滕子京负①大才,为众忌疾,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
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②祸。
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文正)患无隙以规③之。
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