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实施计划方案
××市××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东临黄河,西依贺兰山,北与内蒙古乌海接壤,南距银川80公里,总面积1088平方千米。是××市辖区,总人口23万人(2008年)。××区辖6个街道、3个镇、3个乡。
全区耕种土地面积88.87万亩,在册耕地11.6万亩,实种耕地26万亩。以山坡地、河滩地为主的近15万亩可垦荒地连片开阔,地势平坦,便于大面积开发利用。
地点
范围
面积
(亩)
所在灌区
所在干渠系
××区××乡××村
东至第三排水沟,南到上六队二斗渠,西至包兰铁路,北至四清沟
8500
引黄灌区
第二农场渠
1.3.2规模及建设内容
项目区计划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8500亩,其中农业用地面积7990亩,占总面积的94.0%,建设用地面积510亩,占总面积的6.0%。治理措施有水利措施、农业措施、林业措施、道路工程及科技推广措施。
林业措施:总投资6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资金4万元,自治区配资金1.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0万元。
(4)科技推广措施资金
科技推广措施计划投资17万元,自治区配资金17万元。
(5)道路工程
总投资4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资金27万元,自治区配资金8万元,××区配资金2万元,自筹3万元。
(6)其它工作及措施资金
项目实施后每年新增作物产量49万kg(包括玉米、枸杞及油葵),增加经济效益200.7万元。
1.6 组织领导和管理
项目建设严格按照《宁夏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中的有关程序组织实施,实行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标制、监理制、合同制。
××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现有工作人员11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人,中级工程师3人,助理工程师3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3人。组织机构健全,人员结构合理,完全能够胜任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的实施与管理。
表2-1项目区范围主要控制点的坐标
点号
控制点80坐标
点号
边界点80坐标
X
Y
X
Y
1
4324940.99
549542.96
4
4322499.14
546388.14
2
4325085.96
549261.82
5
4321766.77
547458.93
3
4324581.56
547651.13
6
4322082.41
2、《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
3、《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 50363-2006;
4、《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2006。
5、《造林技术规程》DB35/T84-2005.
6、《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6000-1999
7、《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DB35/T517-2004
547916.27
2.1.2 水文气象
项目区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主要特点:春旱多风,升温快,蒸发量大;夏季炎热,雨量集中;秋季短暂,降温快;冬季干旱少雪;全年日照时间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84mm,降水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6~9月份,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8.4%,各月降水量又以7~9月份最多,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3.2%。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549.9 mm,是降雨量的8.7倍,年内蒸发最强烈的为5~7月份。多年平均气温为8.5℃,年内极端最高温度37.9℃、极端最低温度-30.3℃;多年平均无霜期125~165d左右;年平均风速为2.9 m/s;土壤冻结始于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于第二年4月上旬解冻,冻土层深度1.04 m。
(一)水利措施
(1)斗渠:共14条,总长度为11.49km,砌护断面为“U”型。
(2)农渠:共113条,总长度为41.24km,砌护断面为“U”型。
(3)沟道:新开沟道2条,长度1.35km,新开农沟4.68km,清淤斗沟11条,总长度为8.03km,机械清淤。清淤农沟29.52km。
(4)渠、沟系建筑物:配套各类建筑物6195座,其中:农口113座,生产桥23座,涵管农桥19座,渡槽(管)7座,斗口14座,节制闸136座,尾水96座,畦田口5787座。
8、《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T191-2008)
9、《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
10、《国土资源部《土地开发整理标准》TD/T1011—1012—2000》;
11、《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国农办〔2004
48号。
1.3 项目区范围、规模、内容与工期
(5)实施暗管排水面积2600亩。铺设φ75波纹管25.612km,φ125UPVC管839m,φ160UPVC管954m,φ200 UPVC管1064m,φ90UPVC管60m。检查井:A型13座,B型27座。
(6)修复机井5眼,更新成套机电设备。
(7)截潜坝1座。
(8)新建强排站一座,排水面积1600亩,架设高压线路0.5km,低压线路0.2km,泵站面积23.2㎡,安装混流式水泵2台套(一用一备),型号为250HW-7,流量为450m3/h,扬程7.0m,电机功率10.5Kw。
20××年××区×××乡××村×××亩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实 施 方 案
项目单位:××××××
编制单位:××××××
编制时间:××××××
第一章
1.1 项目背景
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60号)、《财政部关于印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若干投入比例的规定>的通知》(财发[2010]46号)的精神,《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印发<关于开展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的指导意见>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国农办[2009]163号)等有关规定,以及报经部领导批准的《关于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思路的请示》、《关于调整国家农业开发战略思路的报告》有关要求,为切实加快××区高标准农田改造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和调整,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全面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措施
(1)土地平整。平整面积2000亩,包括机械土方粗平以及激光精平。
(2)推广实施高标准玉米精准施肥技术;秸秆还田、机深翻、增施有机肥等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三)林业措施
建设农田防护林13亩,栽植苗木1415株。树种以新疆杨、白蜡为主。
(四) 道路措施
对项目区6.0km田间道路进行砂砾石铺设。
1.2 编制依据
1.2.1 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3、《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1.2.2 相关政策
1、《高标准农田年度滚动计划项目编制细则》;
2、《关于编报2014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存量资金土地治理项目计划的通知》(国农办[2013]225号);
3、《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加强和规范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评审指导意见》;
4、《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标准》;
5、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关于开展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的指导意见》。
6、《宁夏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指南》。
1.2.3 设计依据
1、《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1999;
××区作为宁夏的一个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根据××区土地利用长远规划和农业发展规划,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夯实农业生产基础,增加粮食产量,促进经济繁荣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意义重大。但是,××区是一个土地盐碱化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如果不早日进行改善、重新开发利用,长此已久,农用耕地面积减少,粮食生产总量降低,危及粮食生产安全。××区农业发展,同样存在其他方面的问题,如:在水资源越来越紧张的今天,完善农业灌溉基础设施,减少水资源损失,对项目区内未衬砌的渠道及已衬砌但破损严重的渠道段落均须进行修缮衬砌;对于项目区内盐碱化严重的地域要进行排水设施完善,将主要的排水沟道通过清淤或者衬砌等方式疏浚沟道,铺设暗管,提升排水排盐的能力,缓解盐碱地影响程度;老项目区基础设施大部分比较完善,针对部分做新建或者修缮即可继续使用,但是科学技术水平和机械水平发展相对滞后,主要是由于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农业科技储备和投入不足,机械投入和使用率较低,影响了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鉴于项目区存在的上述问题,为了解决当前乃至今后制约农业发展瓶颈,提出实施该项目。
××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为项目法人,组织有相应设计资质的单位进行设计,拟定项目实施方案,组织对项目进行招标;严格按自治区的项目批复计划,组织实施项目工程,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工程质量监督检查;组织对项目进行各阶段验收;按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及项目管理办法,积极筹措市财政配套资金及项目受益单位自筹资金,严格管好用好农发资金。
第二章 项目区概况
2.1 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范围
项目区位于宁夏××市××区××乡内,东至第三排水沟,南到上六队二斗渠,西至包兰铁路,北至四清沟。距××区(红果子镇)18km。地理位置为东经106°30′51″~东经106°34′23″,北纬39°00′40″~北纬39°03′25″。项目区范围主要控制点坐标见下表2-1。
总投资32万元,区配资金32万元。
1.5效益
通过水利、农业、林业、科技推广等措施的综合开发与配套,项目区农业综合能力将大大提高,农副产品也有较大的增长,有效地丰富了市场货源,增加了农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入。通过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产值,同时还促进和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这将为××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最终使项目区达到设施完善、灌排便利、管理方便、效益显著、生态环境良好、基本农田效益明显改善、农业基础得到夯实、先进农业技术得到推广、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社会和谐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