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手架计算脚手架荷载
• JGJ130-2001对悬挑脚手架没有限高的规定,而各地的做法不尽相同: • 福建《建筑施工悬挑式脚手架安全技术规定》每段搭设高度不得> 24m;上海《悬挑式脚手架安全技术规程》每道型钢支承架上部的脚 手架高度不宜大于24m。 • 方案编制时一般先根据经验初步拟定每段悬挑脚手架的搭设高度,尤 其是整个架体搭设高度大于100m的,每段搭设高度一定要控制24m 左右为宜。再核算外脚手架本身的力学性能,如不能通过验算,再逐 个调整参数,继续验算直至强度、刚度、稳定性、节点强度等各项要 求均满足要求为止。 • 编制方案时应考虑风荷载的影响。对于外脚手架特别是高层建筑的外 架,风荷载是重要的水平荷载。随着高度的增加,风荷载的作用会逐 渐增大。在立杆的稳定性验算中,对于基本风压较大的地区,有风组 合为控制组合,因此在分段悬挑时,应使上一段悬挑高度小于下一段 悬挑高度,确保立杆的稳定性。
2关于悬挑梁的截面选型
• 悬挑脚手架应采用型钢制作的悬挑梁、悬挑桁架或附着式钢三 角架,不得采用钢管。目前悬挑梁多采用普通工字钢或槽钢, 由于普通工字钢具有双轴对称截面,受力明确,传力直接,得 到广泛使用。 • 对于型钢梁型号规格的选择,一般仅选择危险性较大的有代表 性的几根梁进行验算,通常计算选择在凸阳台、飘窗等悬挑长 度较长的部位。实际上,在建筑物的阳角处,虽然型钢梁悬挑 长度并不是最长的,但此处是两侧立杆的交汇点,其承受的荷 载是最大的,且不易固定。但很多方案编制人员忽略了此处的 计算,仍按普通位置设置,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 • 上海规程DG/TJ08-2002-2006第4.6.6条规定:转角等特殊部位 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采取加强措施,并且在专项方案中应有验 算和构造详图。
目
录
第一部分 施工方案编制的一般原则
第二部分 悬挑脚手架施工方案的编制
2-1钢管脚手架主要术语
1―外立杆; 2―内立杆; 3―横向水平杆; 4―纵向水平杆; 5―栏杆; 6―挡脚板; 7―直角扣件; 8―旋转扣件; 9―连墙件; 10―横向斜撑; 11―主立杆; 12―副立杆; 13―抛撑; 14―剪刀撑; 15―垫板; 16―纵向扫地杆; 17―横向扫地杆
1.2P+1.4Qlbຫໍສະໝຸດ ②大横杆计算大横杆计算.doc
la P=(1.2P+1.4Q)/2+ 小横杆的自重/2
lb
③立杆立杆稳定性计算.doc
悬挑脚手架搭设的几个问题 1 关于钢管壁厚 • 在JGJ130-2001规范中,脚手架钢管列出了两种规格:外径 48mm、壁厚3.5mm和外径51mm、壁厚3.0mm,推荐采用 48mm ×3.5mm的钢管。目前建筑市场钢管采购到的钢管壁厚 多为3.2mm~3.0mm,达不到规范要求的3.5mm。并且材料经 多次周转使用后,钢管锈蚀使壁厚减薄,钢管惯性矩还要减少。 因此笔者建议在编制方案时对材料壁厚进行折减,尽管方案要 求使用48mm ×3.5mm的钢管,但计算须按3.0mm厚度计算, 以确保安全。
连墙件的设置 连墙件数量的设置在满足计算要求前,应先满足构造要求。 连墙件靠近主节点设置,偏离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300mm;从底 层第一步纵向水平杆处开始设置; 宜优先采用菱形布置,也可采用方形、矩形布置; 一字型、开口型脚手架的两端必须设置连墙件,连墙件的垂直间 距不应大于建筑物的层高,并不应大于4m(2步)。 对高度在24m以下的单、双排脚手架,宜采用刚性连墙件与建筑 物可靠连接,亦可采用拉筋和顶撑配合使用的附墙连接方式。严 禁使用仅有拉筋的柔性连墙件。 对高度24m以上的双排脚手架,必须采用刚性连墙件与建筑物可靠 连接。
2-2、确定脚手架形式
确定脚手架形式需考虑的因素:
①工程实际情况:结构形式、场地条件、周边环境等。
②市场环境;
③政府法规;
2-2、初步确定搭设参数
脚手架搭设的高度确定: 1)“檐口标高”-“基底标高”+“安全高度”;
2“檐口标高” -“悬挑屋楼板标高”+“安全高度”。
“安全高度”: 当上部为女儿墙时,脚手架的搭设高度要超过 女儿墙1米;为檐口时,要超过檐口高度1.5米。依据:《规范》 6.3.6
立杆纵距确定: 《规范》表6.1.1-1和《规范》7.3.12中第4条规定 立杆横距确定:《规范》表6.1.1-1规定
剪刀撑设置: 每道剪刀撑跨越立杆的根数:45-7;50-6;60-5 每道剪刀撑宽度不应小于4跨且不应小于6m 斜杆与地面的倾角宜在45-60之间 高度在24m以下的单双排脚手架均必须在外侧立面的两端各设置一 道剪刀撑,并应由底至顶连续设置。中间各道剪刀撑之间的净距 不应大于15m 高度在24m以上的双排脚手架应在外侧立面整个长度和高度上连续 设置剪刀撑。 剪刀撑斜杆应用旋转扣件固定在与之相交的横向水平杆的伸出端或 立杆上,旋转扣件中心线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150mm
连墙件的设置 连墙件数量的设置在满足计算要求前,应先满足构造要求。 连墙件靠近主节点设置,偏离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300mm;从底 层第一步纵向水平杆处开始设置; 宜优先采用菱形布置,也可采用方形、矩形布置; 一字型、开口型脚手架的两端必须设置连墙件,连墙件的垂直间 距不应大于建筑物的层高,并不应大于4m(2步)。 对高度在24m以下的单、双排脚手架,宜采用刚性连墙件与建筑 物可靠连接,亦可采用拉筋和顶撑配合使用的附墙连接方式。严 禁使用仅有拉筋的柔性连墙件。 对高度24m以上的双排脚手架,必须采用刚性连墙件与建筑物可靠 连接。
脚手架荷载: 永久荷载(恒荷载),包括脚手架结构自重(立杆、水平杆、 剪刀撑、横向斜撑和扣件)和构、配件自重(脚手板、栏杆、 挡脚板、安全网等防护设施) 可变荷载(活荷载)可分为:施工荷载(作业层上的人员、 器具和材料)和风荷载。 荷载效应组合:按《规范》表4.3.1如下荷载.doc
①小横杆小横杆计算.doc
2-3、脚手架计算
1、需进行下列设计计算:
纵向和横向水平杆(大小横杆)等受弯构件的强度计算; 扣件的抗滑承载力计算; 立杆的稳定性计算; 连墙件的强度、稳定性和连接强度的计算; 立杆地基承载力计算。 2、计算构件的强度、稳定性与连接强度时,应采用荷载效应基本 组合的设计值。永久荷载分项系数应取1.2,可变荷载分项系数 应取1.4。 3、架中的受弯构件,尚应根据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验算变形。 验算构件变形时,应采用荷载短期效应组合的设计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