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洱茶审评

普洱茶审评

普洱茶(学名:Camellia assamica (Mast.) Chang),大乔木,高达16米,嫩枝有微毛,顶芽有白柔毛。

叶薄革质,椭圆形,上面干后褐绿色,略有光泽,下面浅绿色,中肋上有柔毛,其余被短柔毛,老叶变秃;侧脉8-9对,在上面明显。

花腋生,被柔毛。

苞片2,早落。

萼片5,近圆形,外面无毛。

花瓣6-7片,倒卵形,无毛。

雄蕊长8-10毫米,离生,无毛。

子房3室,被茸毛;花柱长8毫米,先端3裂。

蒴果扁三角球形。

种子每室1个,近圆形,直径1厘米。

普洱茶主要产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临沧、普洱等地区。

普洱茶讲究冲泡技巧和品饮艺术,其饮用方法丰富,既可清饮,也可混饮。

普洱茶茶汤橙黄浓厚,香气高锐持久,香型独特,滋味浓醇,经久耐泡。

宋朝李石在他的《续博物志》一书也记载了:“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菽姜烹而饮之。

”从茶文化历史的认知,茶兴于唐朝而盛于宋朝。

元朝时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于后来写成汉字,就成了“普耳”(当时“耳”无三点水)。

普洱一词首见于此。

按照依制法,普洱茶可分为:生茶和熟茶。

生茶:采摘后以自然方式发酵,渥堆处理,生茶性较刺激,放多年后茶性会转温和,好的老普洱通常是以此种制法,茶越存越醇香。

熟茶:以科学加上人为发酵法使茶性温和,让茶水达到软水好喝,以1973年后为分界点。

生茶所冲泡出来的水是青绿色,而熟茶冲泡出来是金红汤色。

常和身边的朋友们谈起,我们接触到的茶商是多么的专业,他们泡茶过程中手法如何的熟练且华丽,冲泡出来的茶汤有多么好喝等等。

今天,我把自己的泡茶经验分享给大家。

品茶的时候要温喝,茶汤温度稍烫嘴,更不是一杯接一杯的品饮。

当你喝茶的时候,需要让茶汤完整的浸泡你的口腔内每一个部分,浸泡过程中,感受茶汤对口腔内各个部位的刺激点和刺激强度。

当这杯茶喝下后之后,需要等待的时间,并用舌头轻轻摩擦上颚,体会涩感的最佳办法。

涩的强度、存留持久度会在这次尝试中非常明显的表达出来。

涩的强度、涩的点位和持久度,可以直接定义茶品血统上的正否和制作工艺上的优劣。

当我们喝下一口茶之后,在后面的几分钟内,请做另外两个动作:用口呼吸数次并吞咽口水——这是检验茶品仓储问题或茶质强弱最好的办法。

大家谨记一点,茶质强的新茶和湿仓茶都会对口腔粘膜产生收敛性,这是口腔粘膜抵御刺激的一种保护。

但两种感觉是截然不同的。

我常常在思考,怎样把熟茶泡得更好喝?熟茶是一种相对难于冲泡的茶。

一不留神就会滋味弱,汤感薄,还可能有不悦的气味。

更有甚者,明明仓储良好的茶,泡出了让人咽喉干、燥、紧的茶汤。

实在令人困惑。

为了把熟茶泡得好喝,我针对器皿、水、冲泡手法等一系列问题做了些试验。

略有心得有体会。

在此与诸位茶人探讨。

我的审评思路主要是按照一下步骤:
一、分析茶性。

气味方面。

新熟茶有渥堆味,但好茶泡到中后期会出现花蜜香甚至陈香。

老熟茶有仓储味、枯叶味、但好的老茶泡到中后期会出现很好的陈香甚至药香。

滋味方面。

新熟茶滋味已经不太有刺激性、收敛性。

但其汤感较佳。

冲泡得当,会呈现小豆汤一样粘而沙的口感。

老熟茶汤转清,滋味更淡,但能有很高的滑口、油润感。

冲泡得当甚至能臻“化”境。

总体而言,熟茶内容不够丰富,一般都不太耐泡。

二、根据茶性确立目标。

前几泡:抑制气味(堆、仓之粗杂),提升黏,稠、油的汤感,使香——水的平衡向后者倾斜。

争取泡一杯气味不浓,但柔软粘滑的好汤。

同时,尽量控制最初几泡的浓度,以求保护最后几泡的表现,提升整体耐泡程度。

中间几泡:当发现气味已经开始转“醇”,适当激发茶的香。

追求香气.醇——汤的均
衡协调。

泡一杯带香,醇,融合的好茶。

最后几泡:滋味、汤感物质均已浸泡殆尽。

你也许听过这么一段话,是描述每一泡茶的口感的。

是这么说的:
“一道水,
二道茶,
三道四道是精华,
五道六道也不差,
七泡有余香,
八道有余味,
九道十道仍回味。


看到这里,似乎已经有了答案,第三道和第四道是精华。

三、向着目标选择手段
1、选用胎土厚、烧结度低的紫泥紫砂壶。

充分利用紫砂壶物理结构的各种特征,既利杂味吸附抑制,又利叶底透气保温。

同时,宽口大腹矮身桶的壶型,如仿古、石瓢等,更利于对注水、水温的控制和杂味的逸散。

最后,茶壶一定要出水快速通畅。

熟茶的浓度在浸泡中随时间变化很快,且叶底又容易堵塞出水孔道,出水慢的茶壶难于控制茶汤浓淡。

2、用PH较高(7~8)的矿泉水冲泡。

3、适当的醒茶。

所谓醒茶,是指冲泡茶叶前改变茶叶的存放环境。

比如从茶饼上撬下,置于陶罐中一段时间。

另茶叶适当接触空气,调整其内部含水量。

4、冲泡前水烘。

水烘的常见方法有三种,列举如下:
第一种:敞开壶盖,用热水淋壶身(需选择合适的壶型)。

第二种:敞开壶盖,将壶置于一个煮水容器内的一个架子上,像蒸馒头一样蒸。

第三种:敞开壶盖,将壶置于一个煮水容器的盖口上,蒸。

5、控制泡茶水温。

总的来说,水温降低,各种气味都会变淡;提高水温,各种气味加强。

尤其,连续高温的浸泡为激发老茶陈香的不二法门。

紫砂壶本身保温性能强,还可以盖住壶盖用开水不断淋壶以提升浸泡温度。

而盖碗保温性能较差,其中叶底在无水浸泡的情况下降温极快。

这样,为了保持叶底温度,有个重要的技巧:出汤后先给盖碗注水,而后再用公道杯给品茗客斟茶。

具体操作到后面实战演练一节中再作细论。

6、控制注水水流的稳定性。

手法的问题是一个要点,这里说一下。

一般来说:香靠冲,汤靠吊。

也就是说,如果希望让茶汤高香,我们就快水猛冲,让茶叶在容器中翻腾激荡,充分和水摩擦——但此时会牺牲汤感;如果希望让茶汤绵密柔软,我们让水流在一个点上稳定而缓慢地注入泡茶器皿——但这样又会牺牲香气。

这个口诀过于大略。

冲泡之道乃平衡之道,实际应用中要根据不同的茶性,不同的制茶工艺作很多调整。

但总的来说,在熟茶的冲泡中它还是相当实用的。

如下,我们具体分析五种基本的注水手法对冲泡的主要影响。

高冲:水线长,粗。

水流在空气中降温较少,注满盖碗所需时间短,水与叶底的激荡最强。

高吊:水线长,细。

水在空气中降温最多,注满盖碗需时长,水与叶底激荡较少。

低吊:水线短,细。

水流在空气中降温较少,注满盖碗需时长,水与叶底的激荡最小。

低冲:水线短,粗。

水流在空气中降温最少,注满盖碗需时最短,水与叶底的激荡较大。

旋水:即注水时移动烧水器皿的壶口。

其主要作用时增加水与叶低的激荡,同时提高各部位茶叶接触水的均匀性。

不旋,壶口一直固定在一个点上注水,称为定点吊水。

为保证口感的协调、融合性、避免汤水散乱,旋水时有两点小技巧。

首先,旋满一周,收水时正好回归出水点。

这样就需要根据注水速度调整旋转的速度。

水柱需细就慢旋,水柱粗就快旋。

其次,旋转过程中保持注水水柱的稳定,粗高,高矮都不变,且水柱一直光润平匀最佳。

7、烧水器皿的选择。

为了控制注水水流,一把壶嘴设计合理的煮水器具是不能少的。

价格材料等暂不论,能把水线修成如上图所示一般圆润平稳,且能随心所欲控制水线之粗、细、缓、急者优先。

制茶者讲究看青做青,品饮者一样讲究看茶泡茶。

以同一招势从白茶泡到黑茶,从开始泡到最后,是不可能得到精美协调的茶汤的,也颇有“耽误了好茶”之虞。

顺势而动,以和为贵。

抓大放小,有的放矢。

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体察和调整,方是茶人本色。

平静的形态带来平和的动作,平和动作带来协调的滋味。

对泡茶动作的揣摩和练**像一种修行,会帮助泡茶者达至:“境由心造,进而也带来好的茶汤。

”茶道茶道,以茶入道。

本文抛砖引玉,望与诸位有志于茶者思考交流,共同精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