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普洱茶

关于普洱茶

关于普洱茶普洱茶的功效,早在《本草纲目》中有记载,中医认为普洱茶同时具有清热、消暑、解毒、消食、去肥腻、利水、通便、祛痰、祛风解表、止咳生津、益力气、延年益寿等功效。

又由于普洱茶经历了生茶到熟茶的转变过程,其生茶具有祛风解表、清头目等功效,而熟茶又有下气、利水、通便等沉降功效。

故普洱一直被誉为一种攻补兼备的良药。

普洱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距今已达2000年之久。

民间有“武候遗种” (武候是指三国时期的丞相诸葛亮)的说法,故普洱茶的种植利用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普洱茶产于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因自古以来即在普洱集散,因而得名。

普洱县城又作普洱哈尼族自治县,隶属思茅地区,位于云南省南部,距昆明373公里,原称宁洱县。

“普洱”为哈尼语,“普”为寨,“洱”为水湾,意为“水湾寨”,带有亲切的“家园”的含义。

清朝中叶,古“六大茶山”鼎盛,产品远销四川、西藏、南洋各地,普洱茶从此闻名中外,普洱茶外销之路,就是历史上的茶马古道。

历史的普洱茶外销路线主要有以下几条:一条是从普洱出发至昆明、昭通、再到四川的泸州、叙府、成都、重庆至京城。

二条是普洱经下关到丽江与西康西藏互市。

三条是由勐海至边境口岸打洛,再分二路:一路至缅甸、泰国;二路是经缅甸到印度、西藏。

四条是由勐腊的易武茶山开始,至老挝丰沙里,到河内再往南洋。

在江北古六大茶山境内有7条:易武至江城道、易武至宁洱道、易武至思茅道,此道是主要道,易武至倚邦、莽枝、革登也走此道,易武至车里再到勐海道,易武至老挝磨丁道,易武至老挝勐悻道。

於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从昆明经思茅至倚邦通过磨者河上的承天桥再到慢撒、易武那条由石板镶成的古茶马道,约宽2米,长达数百公里。

昔日茶山有许多茶号和茶庄专门从事茶叶的收购、加工和外运销售,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如今普洱茶名播海内外,享誉盛名;已成为中国最具特色的茶。

远去的马帮悠远的铜铃声,更增添了它独有而神秘的文化,时光流转的变迁,它的气息却因此变得丰富,芬芳浓郁起来。

传承文明,不因历史而湮没,就像普洱茶,散发出来的独特的东方韵味,感染着你我,感染着世界。

普洱茶历史三国时期,“武侯遗种”,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农历七月二十三日打开了普洱茶话史。

“茶山有茶王树,较五山独大,本武侯遗种,至今夷民祀之。

”(檀萃《滇海虞衡志》)。

武侯就是诸葛亮· 孔明先生,相传他在公元二二五年南征,到了现在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勐海县的南糯山。

然而当地兄弟民族之一的基诺族,深信武侯值茶树为事实,并世代相传,祀诸葛孔明先生为“茶祖”,每年加以祭拜。

唐朝咸丰三年(公元 862 年)樊绰出使云南。

在他所著的《蛮书》卷七中有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

蒙舍蛮以菽姜桂和烹而饮之。

这就证明了唐代时期已经生产茶叶。

据考证银生城的茶应该是云南大叶茶种,也就是普洱茶种。

所以银生城产的茶叶,应该是普洱茶的祖宗。

所以,清朝阮福在《普洱茶记》中说:“普洱古属银生府。

则西蕃之用普洱,已自唐时。

” 宋朝李石在他的《续博物志》一书也记载了:“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菽姜烹而饮之。

”从茶文化历史的认知,茶兴于唐朝而盛于宋朝。

中国茶叶的兴盛,除了中华民族以饮茶为风尚外。

更重要的因为“茶马市场”以茶叶易换西蕃之马,对西藏的商业交易,开拓了对西域商业往来的容景。

元朝在整体中国茶文化传承的起伏转折过程中。

是个平淡的一个朝代。

可是对普洱茶文化来说,元朝是一段非常重要的光景。

因为云南的普洱茶是大叶种茶,也是最原始茶种的茶箐制成的。

所以中国茶的历史,就等于是普洱茶的历史。

元朝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于后来写成汉字,就成了“普耳”(当时“耳”无三点水)。

普洱一词首见于此,从此得以正名写入历史。

没有固定名称的云南茶叶,也被叫做“普茶”逐渐成为西藏、新疆等地区市场买卖的必需商品。

普茶一词也从此名震国内外,直到明朝末年,才改叫普洱茶。

明朝万历年间(公元 1620 ),谢肇在他的《滇略》中有记载:“士蔗用,皆普茶也。

蒸而成团。

” ,这是“普茶”一词首次见诸文字。

明朝,茶马市场在云南兴起,来往穿梭云南与西藏之间的马帮如织。

在茶道的沿途上,聚集而形成许多城市。

以普洱府为中心点,透过了古茶道和茶马大道极频繁的东西交通往来,进行着庞大的茶马交易。

蜂拥的驮马商旅,将云南地区编织为最亮丽光彩的历史画面。

清朝时普洱茶脱胎换骨,变为枝头凤凰,不但广受海内外人们喜爱,更成为倍受宫廷宠爱的贡茶,为最光彩而鼎盛的时代。

普洱茶与六大茶山来源:普洱茶文化网文章作者:苏芳华提起普洱茶,人们就会想到六大茶山。

六大茶山是普洱茶的原产地,六大茶山让普洱茶一度辉煌,使普洱茶成为六大茶山茶农致富的摇钱树,成为岁岁上贡清王朝的御用贡茶。

晋洱茶的声名远播,又让六大茶山名扬四海。

相传六大茶山基诺族的祖先是三国时代跟随孔明南征而来,因途中贪睡而被“丢落”,进而附会铺陈为“攸乐”一名的来源。

这些被“丢落”的人虽然一觉醒来后便信道兼程地追上了孔明,可是孔明已不再收留他们,但为了这些落伍者的生计,孔明即赐以茶籽,命他们好生种茶为生,同时还命他们照其帽子的式样搭屋而居。

据说基诺族居住的状如戏剧中孔明帽的竹楼是得到孔明的启示建造的。

一说孔明南征时途径西双版纳,军队见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有愿在此落籍的,求孔明给以生活出路,孔明视其气候、土质适宜种茶,遂由内地带来茶种,令军民种植,教以栽制,每年冬季让内地乡亲驮运内地之物来与他们交换茶叶,并看望他们一次,使落籍军属得见老乡及家乡风味,再则使少数民族人民得闻中国政治、文化、语言,永远归化中国。

其实,据考证,孔明南征并未到过西双版纳。

至今,攸乐山又称孔明山,攸乐山和易武人尊称孔明为“茶祖”,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三日孔明生日这天,要集会纪念孔明,放“孔明灯”,称为“茶祖会”,以示对孔明的思念。

据传,六大茶山的名字也是孔明遗器而得名。

《普洱。

府志、古迹》记载:“旧时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锛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镫于革登,置撒袋于慢撒,因以名其山。

”六大茶山所产普洱茶在清朝时达极盛时期。

《檀萃滇海虞衡志》记载:“普茶名居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日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日蛮揣,六曰慢撒,周八百里,八山作茶者数十万人。

”六大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境内,除攸乐山位于景洪市外,其他五大茶山均位于勐腊县境内。

六大茶山总面积2260余平方公里,现有茶园面积约10万亩,产茶130吨。

六大茶山地处南亚热带,年平均气温19℃—20℃,年有效积温6000℃—7000℃,年降雨量1700-2100毫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生态环境优越,高山云雾是出名茶的好地方。

远在清雍正10年就被清王朝指定为上贡清皇宫的贡茶。

一直到光绪30年,历时163年。

明末清初,许多南下的石屏人看到六大茶山气候适宜,土地宽广肥沃,适宜发展茶叶,便相约“奔茶山”。

他们在六大茶山开荒种茶,、开办茶庄制普洱茶,著名的同兴号、同庆号、乾利真、同昌号、安乐号、东和祥、东顺号、鸿庆号天顺祥等20多个茶庄生产的普洱茶,名扬四海,普洱茶的年产量达10万担的规模。

这一时期,六大茶山几乎家家种茶,户户卖茶,马帮塞途,商旅充斥,每年约有五万匹马于春秋两季前来驮茶,形成了普洱茶的极盛时期。

六大茶山孕育了云南普洱茶。

六大茶山是西双版纳的骄傲,是云南的骄傲,是普洱茶的骄傲。

目前,六大茶山正在抓住机遇,打造六大茶山的知名普洱茶品牌,让六大茶山的普洱茶,成为云南王牌普洱茶。

普洱茶名品位于当今西双版纳境内的古“六大茶山”在昔日繁荣鼎盛时期,经营茶叶的商人开设制茶的商号、茶庄遍及各个茶山,创造出的普洱茶传统制作手工艺达到了顶峰,制作的普洱茶及其品牌留芳古今。

由于品质超群,倍受欢迎,还获得了清朝皇宫赐扁嘉奖。

金瓜贡茶普洱金瓜贡茶,是现存的陈年普洱茶中的绝品。

港、澳、台茶界称其为“普洱茶太上皇”。

该茶生产始于清正七年(1729年),选取西双版纳最好的女儿茶,以制成团茶,散茶和茶膏敬贡朝延。

金瓜贡茶或金瓜人头贡茶,据传均由未婚少女采摘的一级芽茶。

采摘的芽茶一般先放之于少女怀中,积到一定数量,才取出放到竹篓里。

这种芽茶,经过长期存放,会转变成金黄色,故人头贡茶亦称金瓜贡茶或金瓜人头贡茶。

其制作时间已有200多年历史,此品加工者为普洱贡茶厂,原料及初制出自西双版纳倚邦茶山。

福元昌圆茶倚邦和易武两大茶山,曾演绎了清代普洱茶最为辉煌的篇章。

创于光绪初年的“宋云号”、“元昌号”两个茶庄均在倚邦、易武两个茶山。

其中“元昌号”设在易武的茶厂名为“福元昌号”,专门采用有别于倚邦小叶茶种的易武山大叶种茶精制而成。

现最古老的“福元昌圆茶”,产于光绪年间,已历时100多年左右。

《普洱茶记》云:“百年福元昌圆茶,享‘普洱茶王’之誉。

同庆号老圆茶清代中、后期,倚邦茶山没落,易武茶区崛起,云集了云南当时众多茶商,他们设厂制茶,引进先进制茶工艺,以大叶茶种的阳春细嫩白尖制茶,使易武从产茶量和茶质两个方面都一跃为古代西双版纳版纳六大茶山之冠。

同庆号茶庄于1736年在易武设厂制茶,在易武的制茶历史就达百余年。

同庆号圆茶分为内票和内飞两种,1920年以前是“龙马商标”,之后则是“双狮旗图”,两者以1920年以前的茶品为绝品。

采用最好的竹箬包装,表面是浅金黄色,捆绑所用的竹篾及竹皮,颜色与竹箬相若。

同庆号老圆茶的特点为幽雅内敛,绝冠群伦,是极柔和性的优美茶品,被视为国家级绝品,享有“普洱茶后”的美誉。

敬昌圆茶清光绪年间,个体茶商纷纷介入普洱茶出口业务。

制茶工艺与同庆号茶庄不相上下的敬昌号(后改为信昌号)茶庄,取曼洒最好优质的茶菁,以制“七子饼茶”为主,然后用牛帮或马帮运往老挝,再装船运往越南、傣国和香港等地销售。

敬昌圆茶之所以价值连城,可遇而不可求。

究其原因,除品质优异外,其制作工艺和包装也令人迷醉。

敬昌圆茶,压制技术一流,饼体丰满而富有韵致,饼沿不求原子薄一致,但带有强烈的节奏感,手触之养手,目测之美目。

其外形,茶菁凸凹,叶叶清晰排列,优美之致。

天下普洱茶无—能与其较量形式之美。

其现存者大都为40年代的产品,每饼直径为20.5公分,重330公克,且系野樟香型,水性极度细柔,入口即化,为普洱茶品中水最为细滑者。

杨聘圆茶在清朝初期及之前的漫长岁月中,在茶文化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却是倚邦茶山,以种植小叶茶而著称。

杨聘号茶庄建于民国初年,以倚邦小叶种茶为原料,其所制“杨聘圆茶”现存较少,其饼身较小,直径约19公分,每饼重约280公克,每饼有一张5 X 6.8公分立式内飞,白底红字内文有“本号开设倚邦大街炼提透心净细尖发客贵商光顾者请认明内票为记”及“杨聘号”等字。

据专家考证及品评、“杨聘圆茶”现存最陈者为60年左右,其茶汤清香,水薄微酸,是典型的倚邦小叶种的普洱茶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