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读基础知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阅读理解——说明文专题一、说明文基本知识1、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说明文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2、说明文的分类:按说明对象分类①事物性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②事理性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奇妙的克隆》,是有关克隆知识介绍的文章。
按写作语言特色分类一般性说明文:以平实的笔法,客观准确地介绍人物、事物和知识,说明事物变化和事理,这类文章具体、科学、浅显易懂。
又称为平实说明文。
例如《中国石拱桥》,语言平实简洁,科学性、知识性都很强。
文艺性说明文:又称为生动说明文。
它的特点是用文艺的笔调,兼用描写等方式,以对话故事等形式来加强说明的形象性,使文章生动、活泼、有趣。
如《桥之美》、《苏州园林》。
3、说明顺序:有条有理地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
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介绍事物各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时,往往采用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
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说明建筑物、景点等通常按照空间顺序说明。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由总到分(或由分而总)、由主而次、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个别到一般(或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局部到具体)等。
介绍抽象事理时,则往往需要采用逻辑顺序。
近几年说明文选段多为科技类说明文,此类说明文一般是事理说明文居多,故多用逻辑顺序。
4、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更有说服力。
举例必须典型扼要,并力求生动具体,有一定的启发性。
例如:《中国石拱桥》就举出赵州桥、卢沟桥等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说明中国石拱桥。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XX和XX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使其特点显得更加突出。
例如:《苏州园林》一文把苏州园林和北京的园林作比较,从而突出了南国园林的特色。
④作诠释:对说明对象的状况、性质、特征、成因等进行简要的解说,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它不像下定义那样严格,只要揭示概念的内涵,把事物说清楚就可以了。
常在下定义之后加以诠释,二者结合起来,能对事物既有概括的认识,又有准确的理解。
⑤打比方:将XX比作XX,用人们熟悉的、常见的事物作比方来介绍说明人们陌生的、罕见的事物,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事理。
例如:《看云识天气》,打比方是此文用的最多的说明方法。
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将变幻莫测的、抽象的云的形态特征说得具体、形象、生动,让人们对神秘的天象不再感到陌生,并激起人们的兴趣与遐想。
再如:《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让读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了石拱桥的外形特点。
⑥摹状貌:为了使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
例如:《苏州园林》中:“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例如:凡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就是同义词。
凡是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就叫反义词。
⑧列数字: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列数字是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严谨,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有些事物的关系抽象而复杂,仅用文字说明很难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精确绘图,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等。
有时,被说明事物的项目较多,也可制定统计表。
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起到一目了然的效果。
⑩引用说明:就是引用有关资料、故事、名言、诗词等来充实说明的内容,或者作为说明的依据。
古今中外的典籍极为丰富,适当引用典籍,能使文章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也可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增强对读者的吸引力。
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更有权威性,也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例如:《中国石拱桥》中为了说明卢沟桥很早就以其优美的形式闻名于世而引用了马可·波罗的引语“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5、说明文的结构形式:总分式:具体有三种形式“总-分”、“分-总”、“总-分-总”例如:《苏州园林》采用总分式,《看云识天气》是总分总式。
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后边的在前面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
以逻辑为序的事理说明文,多采用递进式结构。
承接式(连贯式):说明事物的发展过程、工作程序等。
以时间为序,前后相互承接,多采用承接式的结构。
④并列式:说明事物的空间顺序:或由上到下,或由外到内,或有整体到局部,多采用并列式结构。
各层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平等的。
6、说明文的语言: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说明文的实用性很强,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最突出的特点。
简洁性:指简练、明确、不含糊,用最少的文字把意思说明白。
平实性与生动性:在准确、简洁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可以平实见长,也可以生动活泼见长。
生动说明文中,作者会运用优美词语、描写性语句和修辞方法,使本来枯燥的事物变得生动形象。
例如:《苏州园林》中“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写出了万木争荣的情景,“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烘托出园林繁华的气氛。
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相结合,可以增强表达效果。
二、说明文阅读一般涉及11种题型:1、考查说明对象答题方法:要看懂题目,不少说明文题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
抓住首句和中心句。
说明文往往需要运用首句和中心句来提示说明重点,包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反之,如果需要为说明文的语段加一个标题,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标题。
回答时形成一个短语:本文介绍了……的……(对象加特征)。
例如:《看云识天气》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2、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答题方法: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
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
例如:《中国石拱桥》三大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3、考察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答题方法:运用了XX说明方法,其作用是……(参考上文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详细说明)4、段意概括句式:说明了……介绍了……答题方法:找中心句;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
5、段落语句顺序: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答题方法: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6、语言准确性题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答题方法: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题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答题方法:(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题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答题方法:(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例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④题型4: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答题方法: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7、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对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
答题方法:认真仔细阅读原文,一般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
例如:“死海之变”中“死海已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地质变化答:(1)海水水体的分层结构消失(2)海水中的硫化氢消失(3)盐的沉积增多。
8、考察某说明语段的作用答题方法:结构、内容作用有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等。
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9、发散创新题型近几年,开放性试题以它答案的多元性和不唯一性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
综合各地开放型试题我们可以看出。
这类试题大概从以下方面考查:(1)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2)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
(3)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性的推断和大胆想象。
(5)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
(6)对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
这种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
考查的是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情况。
做好这类题首先要让学生对所给材料有准确地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再迁移到文段中来。
开放性试题,虽然没有规定唯一的答案,可以各抒己见。
但在答题时要从三个角度作答:(1)是就材料回答问题。
不一定按标准答案作答,意思答对就给满分;(2)是阅读材料后受到的启示、感想。
这样的答案也是具有个性化的;(3)是从材料出发,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
或扩散联想到其它方面。
总之,这类试题在训练理解能力的同时。
训练表达能力,对答案的表述不能只靠一个符号或一个词语来完成,要写成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
在答题的同时有助于增加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扩大学生独立发表见解的余地,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