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都市农业规划与发展系统分析武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学忙都市农业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端于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而后迅速向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传播、普及的一种现代新型农业,如生物农业、休闲农业、观赏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等,都是都市农业的具体表现形式。
到了20世纪九十年代初,上海、北京等沿海特大中心城市在国内最先开始了建设都市农业的实践。
目前,都市农业在东部发达地区的一些大城市内已蔚为大观,并逐步成为国内各大城市农业的共同发展方向。
一、武汉都市农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都市农业是现代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们为了追求高品质生活而对城郊农业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
(一)武汉都市农业发展的历史考察武汉都市农业的发展过程,就是武汉农业从传统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农业的过程。
大致说来,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978年~1984年,是城郊型农业酝酿期。
这个时期的农业发展是“以粮为纲”,其主要目标就是尽可能地提高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产量,尽快解决城乡居民的温饱问题。
从1978年开始试点并逐步全面推行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武汉市郊的农、林、牧、渔业开始走上全面发展的轨道。
到1982年,市委、市政府根据当时市场粮食供应紧张的局面逐步缓解的实际,适时提出了“以生产鲜活副食品为主,农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农业发展新战略,城郊型农业开始萌芽。
但在实践中,“以粮为纲”的生产方针仍然无法动摇。
1985年~1994年,是城郊型农业的发展期。
这个时期农业发展的基本方针就是“服务城市,富裕农民”。
针对当时初次出现的农产品“卖难”情况,武汉市开始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林牧渔业和种植业中的经济作物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益逐步提高。
在发展战略上,市委、市政府要求将市郊农村建成“四地”,即城市副食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为城市工业服务配套、发展城乡联合企业群体的前沿阵地,出口创汇农业的生产基地,环境优美的旅游度假胜地,建设“城郊型农业”的思路逐步成熟。
1988年,武汉市全面实施“菜篮子”工程,市郊进一步加大了蔬菜副食品的生产力度。
1992年9月,市委、市政府全面放开粮棉油生产计划,农民由此获得了按市场需求安排生产的完全经营自主权,农业结构调整逐步深入。
1995年~2001年,是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变的过渡期。
从1995年开始,武汉市以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并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1997年10月,武汉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提出农业产业化“要突出城郊型经济、都市农业特点”,这是武汉市委、市政府在正式文件中第一次提出建设“都市农业”的要求。
2000年3月,武汉市全市农村工作会提出,要全面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重点是发展体现都市农业特色的“六种农业”,即设施农业、工程农业、品牌农业、加工农业、创汇农业和旅游休闲农业。
由此,武汉市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路基本成形。
2002年至今,是全面推进都市农业建设的时期。
随着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不断深入,一些体现都市农业特色的新型产业如农业庄园、观光农业、旅游休闲农业、园艺业等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热点,建设都市农业的共识逐步形成。
在此基础上,武汉市委、市政府于2001年12月正式出台了《加快都市农业发展的意见》,对全市建设都市农业工作进行了部署,标志着武汉市进入了全面推进都市农业建设的时期。
(二)武汉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分析近年来,经过全市上下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武汉都市农业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其主要特点是:第一,新型农业蓬勃发展。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农业对外开放的深入,民营工商资本逐步进入农业开发领域,在其带动下,一些新型农业产业如设施农业、旅游农业、生态农业、农业庄园、苗木花卉业等在武汉市郊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以设施农业为例,到2003年底,全市共建成农业温室与大、中棚25.6万个,占地面积达44.5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4.4%;共建成工厂化畜牧养殖小区26个、工厂化渔业养殖小区4个,年牲猪出栏77万头、家禽出笼1389万只、禽蛋产量3.7万吨、牛奶产量5.4万吨、水产品产量7.4万吨,分别占全市同类产品产量的37.1%、29.9%、22.3%、66.3%和19.7%。
再如旅游休闲农业,目前武汉市郊的旅游休闲农业已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其中仅黄陂区就有6万农民从事旅游休闲农业服务,不少农民因此而致富;武汉生态农业园已通过国家旅游局审核,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现已开通旅游专线,日接待游客逾3000人。
2003年,全市旅游休闲农业共接待游客292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4.1亿元。
第二,园区建设方兴未艾。
农业园区属于资金投入大、技术含量高、管理理念先进的示范性农业项目,主要包括农业庄园、农业科技产业园等类型。
其中,以民营资本为投资主体的农业庄园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目前全市已发展到300多家,象谦森岛庄园、帝元农业园、和平农庄、多福农庄等大型农业庄园,投资都在数千万元以上。
如谦森岛庄园,占地面积达6500亩(已购买土地使用权50年),栽种各种果树18万多株,以美国黑琥珀、黑布朗、红布朗、日本大石早生李、新西兰蜜思李、意大利早红、红灯樱桃等为主导产品,聘用员工近200人,其中技术人员28人,目前庄园资产过亿元,年产值达4000万元,利税1300万元。
农业科技产业园也发展很快,全市已有近200家,其中投资在数千万元以上的大型园区就有十几家。
如江夏区的大花山苗木花卉产业园,2000年开始建设,市、区政府已投入近千万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吸引72户民营企业投资1.2亿元,目前苗木花卉产业基地面积已发展到6万多亩,2003年产值达2.8亿元。
第三,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
近年来,武汉市郊围绕菜、鱼、肉、奶、禽、游六大优势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并通过政策引导、开放引进、扶优促强等方式,着力培植产业化龙头企业。
2003年,市、区两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42家,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有12家;企业从业人员达2.97万人,共实现销售收入79.1亿元,其中市、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58.6亿元,出口创汇2620万美元。
同时,各区围绕特色、规模、品牌、效益,按照山、水、林、田、路整体开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要求,大力推进优势农产品正规化基地建设,到2003年底,全市累计投入资金6亿多元,建成基地21.3万亩。
这些优势农产品正规化基地的建成,不仅有力地带动了全市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也使当地农民得到了实惠,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四,生态环境建设势头良好。
为了将市郊建成武汉市的“都市后花园”,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武汉市以森林绿化为突破口,加大了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
仅2001年~2004年,全市就完成人工造林面积67万亩,四年之内全市森林绿化率提高了5.3个百分点。
为此,全市启动了环城森林生态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绿色通道工程、长江防护林工程、平原绿化工程等一批重大林业生态工程,其中,武汉环城森林生态工程是我市有史以来最大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项目,计划沿武汉市188公里外环线公路两侧各建设100米宽的生态公益林绿化带,合计建设森林绿地面积5.92万亩,总投资4.44亿元。
工程从2002年起开工建设,预计2005年春即可初步建成。
二、武汉都市农业的发展环境随着城乡经济的不断发展,目前武汉建设都市农业已经具有较好的基础。
当然,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一)武汉都市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1、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为都市农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003年,武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525元,一般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已从“温饱型”阶段转变到初级“享乐型”阶段,消费结构开始升级,对农产品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和高档化。
市民除要求农业部门能够提供新鲜安全的高品质食品外,对改善生活环境、对旅游休闲、对体验农业文明等精神、文化型享受的追求也日益强烈。
而且,武汉市现有800多万人口,其中仅中心城区的居民就有500多万,这是一个规模巨大的消费群体。
所有这些,都为都市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内部市场需求。
2、丰富的自然资源为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源支撑。
武汉市市郊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
一是气候条件优越。
武汉属于亚热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年降雨量1100~1450毫米,雨量充沛,日照充足,雨热同季,无霜期长。
二是土地资源丰富。
全市现有耕地308万亩,宜林地203万亩,荒地、滩涂近10万亩,大小湖泊140多个,大中型水库280座,正常水位时的水面达160万亩。
三是农业旅游资源丰富。
境内山川、湖泊众多,依山傍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以嵩阳山、九真山、木兰山、素山寺、青龙山、将军山和木兰湖、汤逊湖、金银湖、沉湖等“六山”、“四湖”为主体,农业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发展都市农业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支撑。
3、便捷的交通、优越的地理位置为都市农业开辟了巨大的外部市场。
武汉地处长江中游,素有“九省通衢”的美誉。
京广铁路与长江在武汉交汇,京九铁路也在武汉与京广铁路相联结,形成沟通华北、西南、中南、华东地区的铁路网络。
京珠、沪蓉高速公路在武汉交汇,沿长江的高速铁路即将建成。
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与长江水运的“柔性联运”,将更加凸显武汉作为中国内陆市场枢纽的战略地位。
如果以武汉为圆心,以1000公里半径画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成都、西安、南京、广州等大城市都囊括其中,即使是鲜活农产品,一天一夜亦可到达。
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为武汉都市农业的发展创造出巨大的扩展空间,带来了广阔的外部市场。
4、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为都市农业创造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
都市农业的发展,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为支撑。
近些年来,武汉市郊加快了以交通、通讯、电力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目前全市农村电网改造已全面完成,并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农村电话“村村通”已全面实现,农村每百户农户拥有电话70多部;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5%;全市乡镇(场)已全部通达等级公路(其中二级以上公路超过70%),2075个行政村已全部通了公路,其中40%的村级公路实现了硬化,预计3年内基本实现区通乡公路达到二级以上、乡通村公路全部硬化。
与此同时,一批卫星城、重点镇和农民新村逐步崛起,城市也在不断地向周边地区扩张,城乡界线开始模糊。
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为都市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
5、符合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的产业定位为都市农业开辟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大都市,必须要有高度发达的现代都市农业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