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物》2011年第2期--湖北荆州熊家冢墓地2008年发掘简报_贾汉清

《文物》2011年第2期--湖北荆州熊家冢墓地2008年发掘简报_贾汉清

图一CHMK1已发掘部分全景熊家冢墓地位于湖北省荆州市川店镇张场村三组和宗北村一组的西山岗上,西北与宜昌市河溶镇星火村接壤。

墓地南北长550、东西宽200米,海拔62.3~65米,占地面积为11万平方米,由主冢、冢、殉葬墓、祭祀坑、车马坑等组成。

2006~2007年发掘了部分殉葬墓等,2008年以发掘车马坑为主。

熊家冢墓地的车马坑位于主墓M1、M2的西侧,东距M1、M2的墓口14~39米。

2006年的发掘在第①、②b 、③层下发现排列有序的车马坑共40座,其中大车马坑1座,编号为CHMK1;小车马坑39座,编号为CHMK2~CHMK40,其中38座分两列呈南北向排列于CHMK1的西侧,1座位于CHMK1坑口外东约5米处。

2006年11月~2007年1月,荆州博物馆湖北荆州熊家冢墓地2008年发掘简报荆州博物馆对受破坏较严重的CHMK2和墓地西北角的CHMK33进行了发掘[1]。

2008年3~12月,荆州博物馆又对在20世纪70年代的水利建设中遭破坏的墓地西南部车马坑CHMK3~CHMK6、CHMK8、CHMK9、CHMK11及未被破坏的墓地中东部车马坑CHMK16、CHMK23和CHMK1北段部分进行了发掘,清理了6座马坑、3座小车马坑和1座大车马坑的大部分。

现将此次发掘的情况简报如下。

一大车马坑大车马坑CHMK1为长方形竖穴土坑,斜坑壁,东壁高、西壁低。

坑口南北长132.4、东西宽11.4~12米,坑底宽9.6~9.95米,东坑壁和西坑壁各有3个坑道。

坑西南部部分在20世纪70年代遭破坏。

发掘中在坑内中东部坑口下1.34米发现一道南北向的长矮隔墙和三道东西向的短矮隔墙,短矮隔墙东连东坑壁,西与长矮隔墙相连,将坑内放置的车马又分隔为三个相对独立的单元。

此次发掘由北向南进行,已发掘部分长79米,面积约950平方米,出土车43乘、马164匹,皆舆东衡西,马头向西(图一)。

坑内的车分东西(前后)两排放置,最北边的一乘车占据了两乘车的位置,编为一个号,其余车的编号是东边的车为双号,西边的车为单号,皆由北向南依次编号。

这些车大部分为四马驾一车,也有二马驾一车、六马驾一车的。

现以二马驾一车的CH29、CH34,四马驾一车的CH17、CH35,六马驾一车的图二CHMK1∶CH29车舆与后栏图三CHMK1∶CH29左轮图四CHMK1∶CH29车舆竹编茵痕迹□湖北荆州熊家冢墓地2008年发掘简报2011年·第2期CH24为例介绍如下。

(一)CH29一车二马。

车由轮、轴、舆、辕、衡、轭等组成(图二)。

轮左、右两轮均置于轮槽内,轮槽呈椭圆形,左轮槽长170、宽90、深57厘米。

左轮毂长33厘米,纳辐处直径20厘米,轵端直径8厘米。

右轮槽长178、宽86、深66厘米。

右轮外径108~140厘米,内径95~128厘米,辐条30根,通长50厘米。

辐条外侧近毂处各加附两根长125、宽3厘米的平行木条,即加固条。

轮牙断面略呈梯形,着地面和两侧微鼓,内面窄平,着地面宽4厘米,高6~10厘米。

右轮毂长36厘米,中间粗以纳辐,容辐处直径20厘米,毂上两辐的间距约为2厘米,轵端直径10厘米,毂上用皮革缠绕以加固。

两轮轨距200厘米(图三)。

轴置于辕下,横穿毂中,断面呈圆形,通长295、直径2~3厘米。

辕置于轴正中,与轴垂直相交,前端上扬,舆下部分平直,断面呈长方形,长350厘米,前端宽7厘米,后端宽16厘米,尾端侈出舆外2厘米。

辕首从衡下面翻卷过来,呈椭圆形,长图五CHMK1∶CH34全景图六CHMK1∶CH34左毂上的皮革痕迹图七CHMK1∶CH34伞杠上纹饰□湖北荆州熊家冢墓地2008年发掘简报2011年·第2期□湖北荆州熊家冢墓地2008年发掘简报2011年·第2期□湖北荆州熊家冢墓地2008年发掘简报2011年·第2期图二★CHMK1∶CH34平面图从马排列的方式分析,在下葬以前已将马杀死并背向放置于车辕两侧。

马骨的保存情况较差,在椎骨、肋骨和腿骨部位有灰白色痕迹,马牙的保存情况较好(图二二)。

(五)CH24一车六马。

车由轮、轴、舆、辕、衡、轭等部分组成(图一二)。

轮轮槽呈椭圆形,左轮槽长150、宽62、深50厘米。

左轮外径84~126厘米,内径68~110厘米,辐条股部长26厘米,截面呈扁菱形,宽3厘米。

长24厘米,截面呈扁圆形,宽2厘米。

辐条外侧近毂处各加附两根长108、宽2厘米的平行木条,即加固条。

轮牙断面略呈梯形,着地面和两侧微鼓,内面窄平,着地面宽3厘米,高8厘米。

右轮槽长159、宽70、深46厘米。

右轮毂长24厘米,中间粗以纳辐,容辐处直径26厘米,轵端直径14厘米,毂上有皮革缠绕以加固。

两轮轨距190厘米。

轴置于辕下,横穿毂中,断面呈圆形,通长238、直径3厘米。

□湖北荆州熊家冢墓地2008年发掘简报142011年·第2期15图二二CHMK1∶CH35平面图图二三CHMK1∶CH24平面图□湖北荆州熊家冢墓地2008年发掘简报162011年·第2期17图二五CHM K23平面图部分呈半圆弧状,高约12厘米。

轼长118、宽1.5厘米。

栏上有箭痕,内有铜镞9件,长7~9厘米,皆有铤,铤直径0.2厘米。

壁上插有带扣,锈蚀严重无法取出。

马仅有骨架痕迹,呈褐色,排列较整齐,无挣扎痕迹,可能是先将马杀死后再放置于车辕两侧。

二匹马的口内均有铜衔,通长14、直径2厘米,两端有圆孔。

马的头部均有锡节约,正面饰金箔,节约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均饰勾连云纹。

马的颈下有玉片。

(二)CHMK23方向279°,坑口略呈长方形,坑壁略倾斜,口大底小。

坑口距地表0.55~0.6、东西长4.1、南北宽3.28米,坑底东西长3.73、南北宽2.64米(图一六、二五)。

轮左、右轮均置于轮槽内,左轮槽长150、宽44、深42厘米,右轮槽残长149、宽40、深40厘米。

两轮轨距188厘米。

车轮外径134、内径123厘米。

由于被盗墓者破坏,车轮上半部的保存情况较差。

左轮残存辐条13根,残长8~43、宽4~5厘米。

右轮残存辐条12根,残长9~47、宽2厘米。

轮牙宽5、厚4厘米,车毂长28、宽10~13厘米。

辕残长149、残宽6~9厘米。

舆受坑内夯筑填土的挤压,车轼、前栏等已坍塌。

车轼残长61、宽4厘米,残存4根立柱,宽约2厘米,立柱间距16~21厘米。

车轼前有一块圆弧形条状漆皮,可能是弓的痕迹,其附近出土铜镞9件,长8.5~11厘米,均有铤。

另外,还出土壁插4件,均呈“工”字形,长6、宽2~4厘米。

带扣1件,方框形,前部有扣舌,外围连铜环。

从现存情况推测,车厢长126、宽83厘米,底板藤条宽0.6厘米。

马骨架的保存情况较好,呈灰白色,腿骨部分为黑色,头骨遭破坏,残存零散马牙。

马颈□湖北荆州熊家冢墓地2008年发掘简报182011年·第2期图二七CHM K5平面图图二六CHM K8平面图部位有玉片,还出土少量贴金箔的锡节约。

三马坑此次发掘的马坑有6座,编号为CHMK4~CHMK6、CHMK8、CHMK9、CHMK11。

CHMK4~CHMK6、CHMK8、CHMK11位于车马坑区西侧一排,由南向北顺序编号;CHMK9位于大车马坑与西侧一排车马坑之间的中部。

6座马坑均遭破坏,仅存坑底,残存深度不等,最浅的深0.2米,最深的深1.11米,葬马有二匹、四匹、八匹。

(一)二匹马坑1座,编号为CHMK8,长方形竖穴土坑。

坑口东西长2.54~2.6、南北宽2、残深0.16~0.26米,方向276°。

二匹马背向侧卧呈驾车状放置于坑底,马头向西。

马骨的保存情况较差,仅存一些黄色和灰色腿骨痕迹。

马的面部有5件铜环(图一七、二六)。

(二)四匹马坑4座,编号为CHMK4、CHMK6、CHMK9、CHMK11。

CHMK4位于车马坑区的西南角,坑口上部被破坏,南北残长2.9、东西残宽2.4~2.68米,方向281°。

坑口至坑底残深0.46~1.11米。

坑底南北长2.73、东西宽2.18米。

四匹马呈驾车状,背向侧卧放置于坑底,马头向西。

马的面部有6件铜环(图一八)。

(三)八匹马坑1座,编号为CHMK5,位于CHMK4北边6米处。

坑口上部被破坏,南北残长6.45~6.5、东西残宽2.62~2.66米,方向280°。

坑口至坑底残深0.48~0.56、坑底南北长6.1~6.16、东西宽2.41~2.47米。

坑内八匹马摆放成两组,四匹一组,均呈驾车状背向侧卧放置,马头向西。

马的面部有铜环48件,北边一组马的头部有藤条痕迹,疑为策马的藤鞭(图二七)。

四结语熊家冢墓地车马坑的发掘,自2006年11月~2008年12月共清理了6座马坑、5座小车马坑和1座大车马坑的大部分。

大部分小车马坑由于被盗扰或水利工程取土破坏,保存情况较差,仅残存车或马的痕迹,有的出土了一定数量的铜马器和玉片。

大车马坑的保存情况较好,车辆分两排放置,排列有序,同类型的车放在一起。

出土的车辆制作精美,有的车辆在车厢前面或毂上绘有红色纹饰,有的车辆装饰有铜构件,有的车辆上有伞并绘有精美纹饰。

大车马坑车辆的类型多样,有一般的战车、配件修理车,也有运送物资的车。

运送物资的车的车辕普遍较长,形制与湖北枣阳九莲墩出土的龙辕车相似[2]。

另外还有出行带伞的礼仪车,制作较精致,车厢的车栏饰有纹饰,应是妇女出行所乘的车。

关于车马坑的年代,目前主要依据出土的铜器并结合整个墓地的年代进行判断。

大车马坑的很多车辆有铜兽面桄饰件,湖北宜城罗岗车马坑也出土了这种铜器,称为“铜筒形构件”[3],湖北宜城罗岗车马坑的年代为战国中期偏晚,熊家冢墓地车马坑的年代与其相近,大约为战国中期。

熊家冢墓地车马坑的规模之大,目前在我国尚属首例,它的发掘展示了古代楚国的强大,同时对于战国车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掘:贾汉清丁家元李志芳刘建业王家鹏王家益贺威金先国绘图:彭军王家鹏王家益摄影:金陵丁家元执笔:李志芳丁家元[1]荆州博物馆《湖北荆州熊家冢墓地2006~2007年发掘简报》,《文物》2009年第4期。

[2]黄文新《试论楚国车马阵容》,《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六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3]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宜城罗岗车马坑》,《文物》1993年第12期。

(责任编辑:王霞)2008Excavation of the Xion gj iazhon g Grave y ard in Jin g zhou,HubeiJingzhou Municipal MuseumXiongjiazhong Gr aveyar d is si tuated on a low hill to the west of Zhangchang Village and Zongbei Villa g e in Chuandian Town,Jin g zhou Ci t y,Hubei Provinc e.The g rave y ard,which is550meter s north to south and200meters east to west,is composed of main tombs,secondary tombs,the graves of sacrificial victims,offerin g p its,and chariot-and-horse p its.Fr om March to December of2008,Jin g zhou Munici p al Museum excavated6hor se pits,3small char iot-and-hor se pits,and the major i ty of a large chariot-and-horse p it.I n the lar g e char iot-and-horse p it,char iots of var ious sorts wer e orderl y dis p osed in two rows.Jud g in g by the unearthed br onzes and the date of the whole graveyard,the char iot-and-hor se pits were pr obably built in the middle Warr ing States.The largest chariot-and-horse pit of Xiongjiazhong Gr aveyar d is also the largest one ever found in China.So its excavation is of g reat value for the stud y of the char iot s y stem of the Warr ing States.□湖北荆州熊家冢墓地2008年发掘简报1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