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龋病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建议龋齿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种口腔疾病,严重影响着儿童的口腔健康和全身发育。
本文综合了近年来国内外对儿童龋齿的报道,探讨了影响儿童龋齿形成的主要因素如致龋菌、饮食结构、牙齿发育状况、年龄、性别以及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等,并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关的防护措施如建立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采用窝沟封闭技术、加强氟化物的吸收以及咀嚼木糖醇等,希望以此引起家长和社会的关注,为儿童的健康口腔发展提供一些保护措施。
[Abstract] Dental caries is a common children’s oral disease that has serious influence on children’s oral health and body development.In this paper,the synthesis of dental caries for children published both i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were summarized.Th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ing the formation of children’s dental caries such as cariogenic bacteria,diet structure,tooth development status,age,gender and parental socioeconomic status were investigated,and according to these factors,the relevant protective measures such as the establishment of relevant good oral hygiene habits,the use of pit and fissure sealant technology,the enhancement of fluoride absorption and the xylitol chewing were recommended.Hoping to attract parents’and community’s attention,and provide some prot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oral health.[Key words] Children;Caries;Influence factors;Protective measures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牙齿和口腔健康有了很大的改善,然而龋齿仍然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
有研究显示,多达19%的2~5岁的儿童和52%的5~9岁的儿童都有过龋齿的经历[1-2]。
龋齿是含糖类食物进入口腔后,在牙菌斑内经过致龋菌的作用产生酸,酸腐蚀牙釉质致其变软变色,逐渐发展为实质缺损而形成的[3]。
龋齿造成的牙体缺损可引起疼痛,影响咀嚼效率,干扰儿童的消化吸收,导致儿童的营养缺乏,还可导致恒牙的釉质发育及异位萌出,造成颌面部发育异常,影响美观和正常发音。
在发达国家,儿童龋病的患病率呈下降趋势;而在发展中国家,儿童龋病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在我国,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善,儿童龋齿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
我国第三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5岁以下的儿童中,乳牙龋病的患病率高达66.6%。
儿童龋齿的发生并没有引起大多数家长的重视,目前我国儿童龋齿的治疗率还不到3%。
1 影响儿童龋病形成的因素1.1 致龋菌细菌是儿童龋齿发生的必要条件,口腔中的致龋菌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变形链球菌、放线菌属和乳杆菌产酸菌属为代表的产酸菌属,可分解糖类物质产生酸,导致牙齿无机质脱矿;一类是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代表的厌氧菌,可破坏有机质,使牙齿形成龋洞。
在这些引起龋齿的菌类中,变形链球菌是最主要的原因菌。
儿童的年龄、饮食、口腔卫生习惯以及父母的口腔菌群等均对其口腔内的卫生菌群有一定影响。
新生儿刚出生时,口腔是清洁无菌的,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口腔内的微生物菌群开始建立,父母通过亲吻孩子、用嘴接触孩子的奶嘴、勺子、食物等方式均可能将变形链球菌传给孩子。
而从宝宝开始添加副食开始,父母就应该注意其口腔卫生,因为此时随着食物的摄入,造成龋齿产生的细菌就会进入口腔。
邱文彦等[4]研究报道,约有54.31% 8~36个月的婴幼儿口腔中可检测到变形链球菌。
石四箴[5]对上海地区的3~5岁的幼儿进行口腔变形链球菌的检测,阳性率为79.48%。
刘敏等[6]研究发现,不使用牙膏,只采用牙刷和牙线彻底清洁牙菌斑能降低学龄前儿童口腔内变形链球菌的数量,但是一旦结束后,变形链球菌的数值又会恢复到干预前的水平。
1.2 饮食儿童龋齿的发生与所吃的食物有很大关系,一方面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如矿物盐类、蛋白质、主要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如钙、铁、磷、氟等的摄入有利于牙齿的发育,增强牙齿的抗龋力。
而另一方面,食物中的含糖类成分也会与口腔中的致龋菌作用,产生龋齿。
儿童食用过多的甜食如含糖较高的饮料、蛋糕等均会增加龋齿的发病率,这是因为含糖量高的食物残存于口腔时会极大提高致龋菌的繁殖。
睡前吃甜食对牙齿的损害更为严重,这是因为睡眠时口腔处于静止状态,唾液分泌量减少,细菌的繁殖加速,因此会增加患龋几率。
研究发现,饮料除了含糖量高以外,由于其pH也相对很低,对牙齿有很强的酸蚀作用,能破坏牙齿外层的保护膜,削弱牙齿的抵抗力,已成为儿童患龋病的潜在危险因素[7]。
与含糖量高的食物相反,有些食物反而会降低龋齿的患病率。
比如酸奶和奶酪由于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双膦酸盐和钙,能使口腔中的pH值升高,酸性降低,而降低患龋率;橙子、猕猴桃和彩色的柿子椒等由于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不仅可以消灭口腔中的致龋菌,还会促进牙龈生长所需要的胶原蛋白,增强牙齿的抗龋率;黄菜花、西芹以及胡萝卜含有丰富的粗纤维,生吃时可以清洁儿童的牙齿,去除牙缝中的食物,而降低龋齿率。
1.3 牙齿状况儿童牙齿发育不良以及矿化特别是钙化不足均会增加龋齿的发病率。
因为此时儿童牙齿的釉质和牙本质的致密度低,所以抗龋性低。
出生时体重低于正常值的婴儿和早产儿乳牙釉质发育通常会有缺陷,因此会导致牙齿对致龋菌的易感性,并且由于釉质发育不完全,牙齿表面也会有点窝状或沟状凹陷容易滞留食物残屑,不易清洁,从而产生龋齿。
儿童生长过程中,牙齿的发育有三个阶段,分别是乳牙列(3岁)、混合牙列(6岁)和年轻恒牙列(12岁)。
乳牙极易发生龋齿,原因是儿童进食时,食物必须经过乳牙咀嚼才能咽下,所以乳牙的牙釉质易被磨损而导致龋齿。
胚胎在母体中4~5周时,乳牙就开始发育,因此孕母自身充足的营养摄入能够保证胎儿期乳牙的良好发育。
混合牙列阶段的恒牙,牙齿发育尚未完全,并且恒磨牙表面的窝沟形状复杂,食物极易残存。
而且一旦发生龋齿,就会影响恒牙的进一步发育。
年轻恒牙列阶段,牙齿的钙化程度很低,也易发生龋齿。
牙齿中第一恒磨牙患龋齿的几率最高,原因是恒磨牙萌出最早,咀嚼食物的机会最多,因此牙釉质的损伤几率最大,并且恒磨牙表面的窝沟很多,刷牙时不能彻底清除窝沟中残存的食物,因此容易聚集细菌,形成牙菌斑。
研究发现,下颌乳磨牙由于食物重力的原因以及上颌中切牙由于生理性缝隙的原因均极易残存食物,发生龋齿[8]。
1.4 龋齿形成的时间龋齿是牙齿破坏从浅到深、从小到大、从无症状到疼痛难忍而逐渐变化形成的。
龋变的第一步是致龋菌与口腔内的食物残渣相互作用产生的酸性物质腐蚀牙釉质,使其出现脱矿而形成粉状白斑,此时的浅龋通过使用氟化物,牙齿就可以自行修复。
第二步是脱矿过程继续,牙釉质表面开始破损,此时牙齿不能通过使用氟化物而自身修复,必须看牙医进行专业治疗。
当龋蚀发展到破坏牙本质浅层,牙齿表面便会出现黑洞,此时冷、热食物的食用就会刺激牙本质的神经末梢,引起疼痛的感觉。
最后一步,当龋变伤及牙本质的深层接近牙髓腔时,龋洞内的细菌就会感染牙髓,形成牙髓炎,此时没有外界的冷热刺激,牙齿也会出现刺痛。
后期的龋齿必须经过专业的治疗,不然可能引发其他疾病如慢性肾炎等。
1.5 年龄和性别婴幼儿时期,宝宝主要食用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丰富的食物,因此口腔内容易滋生细菌,此时父母应该特别注意喂养方式,不要让宝宝含着奶瓶睡觉,喝完奶和吃完副食后要再给宝宝喂一点水,并且最好用纱布或者指套牙刷,蘸水轻轻擦洗宝宝的口腔。
宝宝的牙齿一般在2~3岁时就会全部萌出,此时父母应该帮宝宝早晚各刷一次牙齿。
乳牙一般会在6岁时开始脱落,此时萌出的恒牙对儿童颌面部的发育至关重要,因此防治龋齿发生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儿童乳牙萌出后就可能患龋齿,并且龋齿率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马飞等[9]研究表明,5岁以上的儿童患龋率明显高于3岁和4岁的儿童。
因为牙齿的龋面、龋均随着年龄增大而增高,并且随着年龄增大,儿童饮食习惯也发生变化,年龄大的儿童可以食用更多种类繁多、质地硬的食物,而导致牙齿被损伤的几率加大。
性别与龋齿的关系目前并无确切的定论。
有的学者认为,女性由于牙齿萌出相对男性更早一些,因此会增加患龋风险;也有学者认为,男性由于食用更多质地坚硬的食物,因此患龋率会更大一些[10]。
总而言之,龋齿发病不存在性别差异,数据不具有临床意义。
1.6 社会经济地位社会经济地位一般通过人力资本比如经济收入、受教育程度、职业声望以及财富来衡量。
社会经济地位对龋齿的影响已引起越来越大的关注。
社会经济地位对儿童患龋齿的影响主要通过父母对儿童口腔健康的重视程度来体现。
社会经济地位好的家庭一般会注意儿童的刷牙频率与效果;注意儿童的饮食搭配,避免摄入过多的甜食,睡前不进食;注意定期带孩子检查牙医等来减少龋齿的发生。
Schou等[11]对苏格兰洛锡安区5岁儿童的口腔研究发现,父母的职业与孩子的口腔健康关系是刷牙效果与口腔健康关系的两倍,是食糖量与口腔健康关系的四倍。
Reisine等[12]综合了近年来发表的475篇龋齿研究的论文发现,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家庭,孩子患龋齿的几率要远远大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的孩子,更应该引起注意的是,这些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所在地区水中的氟化物水平要高于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家庭,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氟化物对儿童牙齿的重要性。
2 儿童龋病的预防措施2.1 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与教育工作首先,父母要提高自身的口腔知识水平,充分意识到龋齿对孩子的危害,然后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冯靳秋等[13]经研究调查显示,父母的知识水平,尤其是母亲的受教育程度与儿童口腔健康状况有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