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市黄浦江附近港口分析要点

上海市黄浦江附近港口分析要点

论文题目:上海市黄浦江附近港口分析姓名:所在学院:专业班级:学号:指导教师:日期:摘要:航运对推动上海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然而,随着上海工业的搬迁和世博会的建设,黄浦江上的港口也进行了部分的搬迁,来适应上海快速的社会发展。

关键词:黄浦江港口工业生态引言:上海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航运对上海城市的形成和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没有航运就没有上海。

和上海航运血脉相关的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对推动上海社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黄浦江船舶、码头等企业欣欣向荣,其快速发展对上海经济特别是外向型经济的起飞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为了适应“九五”计划了,上海的工业发展也随之做了一定的搬迁,形成中心城区与郊区有机联系的五个圈层。

而且随着世博会的胜利开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一部分码头也向着长江口迁移,为黄浦江江水减少污染,还上海一个干净的母亲河。

一、全国沿海港口布局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及特点、区域内港口现状及港口间运输关系和主要货类运输的经济合理性,将全国沿海港口划分为环渤海、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和西南沿海5个港口群体,强化群体内综合性、大型港口的主体作用,形成煤炭、石油、铁矿石、集装箱、粮食、商品汽车、陆岛滚装和旅客运输等8个运输系统的布局。

1.1 环渤海地区港口群体环渤海地区港口群体由辽宁、津冀和山东沿海港口群组成,服务于我国北方沿海和内陆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1.2 东南沿海地区港口群体东南沿海地区港口群以厦门、福州港为主,包括泉州、莆田、漳州等港口组成,服务于福建省和江西等内陆省份部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台“三通”的需要。

1.3 珠江三角洲地区港口群体珠江三角洲地区港口群由粤东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港口组成。

该地区港口群依托香港经济、贸易、金融、信息和国际航运中心的优势,在巩固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同时,以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港为主,相应发展汕尾、惠州、虎门、茂名、阳江等港口,服务于华南、西南部分地区,加强广东省和内陆地区与港澳地区的交流。

1.4 西南沿海地区港口群体西南沿海地区港口群由粤西、广西沿海和海南省的港口组成。

该地区港口的布局以湛江、防城、海口港为主,相应发展北海、钦州、洋浦、八所、三亚等港口,服务于西部地区开发,为海南省扩大与岛外的物资交流提供运输保障。

1.5 长江三角洲地区港口群体长江三角洲地区港口群依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以上海、宁波、连云港港为主,充分发挥舟山、温州、南京、镇江、南通、苏州等沿海和长江下游港口的作用,服务于长江三角洲以及长江沿线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长江三角洲地区港口群集装箱运输布局以上海、宁波、苏州港为干线港,包括南京、南通、镇江等长江下游港口共同组成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装箱运输系统,相应布局连云港、嘉兴、温州、台州等支线和喂给港口;进口石油、天然气接卸中转储运系统以上海、南通、宁波、舟山港为主,相应布局南京等港口;进口铁矿石中转运输系统以宁波、舟山、连云港为主,相应布局上海、苏州、南通、镇江、南京等港口;煤炭接卸及转运系统以连云港为主布局煤炭装船港和由该地区公用码头、能源等企业自用码头共同组成;粮食中转储运系统以上海、南通、连云港、舟山和嘉兴等港口组成;以上海、南京等港口布局商品汽车运输系统,以宁波、舟山、温州等港口为主布局陆岛滚装运输系统;以上海港为主布局国内、外旅客中转及邮轮运输设施。

根据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在连云港港适当布局进口原油接卸设施。

上海做为整个长江三角洲的中心枢纽,拥有了良好的区位条件,以及工业发展的条件,为港口运输产业提供了雄厚的物质保证,发展前景美好。

二、黄浦江港口外迁的原因2.1黄浦江两岸具有打造高端商务带的独特优势国际高端商务区往往滨水开发,十分注重挖掘历史文化积淀和塑造滨水景观。

而浦江两岸拥有滨水、土地、文化等综合优势,是上海最具条件打造高端商务带的区域之一。

2.1.1 土地空间资源充足。

目前,黄浦江两岸还存在大量的港口码头、工业工厂、运输仓储等用地模式,加上可供后续开发的世博园区规划用地,拥有了中心城区极为宝贵的土地空间。

一方面,可通过规划控制和土地功能置换,促进沿江区域从生产性空间向消费性空间转变。

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世博园区的后续开发利用,为沿江商务开发提供充足的土地保障。

2.1.2 历史文化积淀深厚。

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承载着上海的百年近代历史,凝聚着海派文化的历史文脉。

中西文化在南北轴向商务带呈现了密集分布态势,近代工业文化(杨浦)、航运文化(虹口)、金融文化(黄浦、浦东)、西洋文化(黄浦)、民俗文化(徐汇)在此繁衍滋生,交融激荡。

因此,通过浦江两岸的功能开发,加强文化融合和渗透,贯通上海历史文脉,可成为上海加快文化大都市建设的重要抓手。

2.1.3 滨水景观比较独特。

作为上海滨江区域,沿江南北轴线具有独特的景观优势。

通过滨水岸线继承、调整和再生相结合的改造开发,打造连续、可达和高品质的城市滨水公共空间,使滨水岸线形成开阔、舒缓的空间形态,实现水域、人文、建筑和空间的平衡,可将黄浦江两岸打造成为黄浦江两岸的经济开发园区的高速发展,带动了浦江的港口运输能力,为港口带来了重大的商机,也吸引了国内外的开发商的注意。

2.2 世博会建设对黄浦江的影响上海是一个依傍着黄浦江发展起来的港口城市,从明清之际的东南名邑到上世纪3O年代的远东大都市,就是凭其襟江带海、腹地广阔之利,推动了航运、贸易、工业的兴盛发展。

黄浦江孕育了近代上海城市,也因之成为了上海的门户和城市的象征。

以世博会为契机,通过两岸地区的环境改造和功能重建,要让黄浦江重焕青春活力,让城市重归母亲河的怀抱,从而带动中心城社会、经济、环境的共同发展,再现辉煌。

所以,上海世博会将是一次关注浦江的世博会。

借鉴2005日本爱知世博会,黄浦江穿越上海市区,在已经建成的公共岸线中,具有代表性的1990年代先后建成的外滩绿带和陆家嘴滨江绿带。

外滩素以万国建筑博览而著称,是上海的标志之一。

l993年建成的外滩绿带北自外白渡桥,南至南浦大桥的黄浦江西岸,全长约4000米,被列入9O年代上海十大新景观。

当时外滩绿带改造实现了多重目的。

一是防汛堤外移,堤顶标高提升,使外滩和苏州河地区防汛能力达到千年一遇的标准;二是中山东一路拓宽至十车道.肩负起上海“三横三纵干路网”中“一纵”的职责;三是增加了市民和游人活动的空间,并在防洪堤内结合了机动车停车库。

由于受到用地的限制,外滩绿带主要采用直壁式防洪堤,部分区段为了加宽堤顶步行带,采用了悬挑式防洪堤。

从游人与水的关系而言,由于防洪堤要满足千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并考虑到防浪的安全要求。

堤顶标高达到近8米,而黄浦公园水文站的警戒水位只有4.55米。

因此。

防洪堤顶与黄浦江水面之间的距离平时都在4米以上。

游人在堤上,无法亲近江水。

感受到的往往是整条黄浦江宽阔的水面效果,除了特大潮位外,水位的变化对人的视觉感受没有明显影响。

从外滩东望,黄浦江仅仅是浦东超级建筑群的前景和陪衬,游人甚至感受不到黄浦江水位的季节性变化。

陆家嘴滨江绿带稍后建成,南起东昌路轮渡码头,北至东方明珠脚下,全长约2500米。

滨江绿带有一定的宽度.且引入了更亲水的设计理念。

虽然仍然采用箱体式防洪堤,防洪标准也是千年一遇,但是箱体不像外滩是悬挑到水面之上,而是退离滨江岸线5O米,在防洪堤箱体与黄浦江之间形成了两层或三层台地,标高分别为4.5米,5.8米和7米,台地之间是绿化坡地上层台地能满足千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而部分下层台地则在每年高潮位时会被淹没几次。

从游人和水的关系而言,在全年绝大部分时间里,游人可以在下层台地和黄浦江保持较亲近的关系,多层台地也给游人提供了更丰富的视角,更有层次的景观画面。

而且,由于游人离水近,比较容易感受到黄浦江水位的季节性变化。

但是。

即使是亲水的下层台地,被淹没的机率仍然是非常低的,所以虽然游人有机会感受到黄浦江的丰水期和枯水期。

但仍然未识浦江真面目。

2.3 黄浦江工业遗产的保护2.3.1 类型及数量特征黄浦江发源于淀山湖,贯穿上海全境,其便捷的水源和廉价航运孕育了上海最早的手工业、航运业以及商业贸易。

尤其开埠以来,历经150多年的发展,两岸积累了大量的船舶修造厂、港口机械厂、军工工业、码头仓储、大型棉纺织厂、发电厂、水厂、油栈及加工工厂等。

截至2009年,上海市列为文物及优秀历史建筑的工业遗产数量为79处,新发现尚未指定工业遗产215处,工业遗产总数共计294处。

其中,黄浦江滨江工业遗产有124处,占总数的42.2%,是上海工业遗产的重心所在。

2.3.2空间分布纵观黄浦江滨江工业遗产的分布,可以找出比较清晰的六个地段,即:江川路地段、世博及其延伸地段、董家渡至十六铺及浦明路地段、外滩地段、北外滩至东外滩及浦东大道地段、浦东大道延伸地段。

一方面,这些地段工业遗产密集,保存相对较好,能够反映黄浦江两岸工业发展的历史变迁;另一方面,六个地段与两岸现有的城市空间结构相吻合,承接性和保护操作性好。

2.3.3黄浦江滨江工业遗产的现状问题产业调整使得滨江工业丧失了原有的活力,大量的工业遗产闲置、颓败,黄浦江两岸呈现出一片颓败之景象,成为市中心经济发展的真空地带,并严重制约了城市景观环境的提升。

作为存量资源,工业遗产没有发挥应有的经济驱动作用,其保护再利用仍存在诸多的不足。

黄浦江滨江工业遗产保护改造统计2.3.4 黄浦江滨江工业遗产保护的共生策略黄浦江两岸的工业遗产保护并非对一纸空白的蓝图设计,这种共生策略是建立在现有问题和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的,既包括对现有的滨江工业遗产的现状特征,又包括现有保护实践的评估和改良,还包括对城市区域规划的批判和修改建议以及包括对其他区域新的设计等。

实现工业遗产保护和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生态景观和人性空间的共生,在技术手段上,应分成三个层面进行:即城市规划层面、城市设计层面以及工业遗产本体保护层面。

这里三个层面的提出,并不是为了建立一种逻辑严密、界限分明的递进式关系。

恰恰相反,三个层面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更是一种复杂的立体关系。

这样提的目的在于建立一种相对清晰的结构,以便能够更加从容的解决共生策略所面对的多种资源配置问题,避免各种关系纠葛不清,缺乏操作性。

2.3.4.1城市规划层面①滨江功能结构调整及土地利用优化:黄浦江滨江工业遗产的保护再利用,应置于上海城市功能结构的前提之下,调整滨水区功能布局和土地利用规划,将其功能置换为新型服务业、景观空间等功能,将生态系统植入城市中心,改善城市中心的景观环境,创造丰富多样的城市中心环境,改善其旅游环境增强对人的吸引力,并审视现有规划与工业遗产保护的矛盾,及时弥补缺陷。

②滨江工业遗产保护政策与制度建设:加强工业遗产保护法制建设,进一步登录工业遗产文物保护单位,建立工业遗产历史文化风貌区,并制定相应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明确工业遗产的价值判定标准,并由此建立有效的工业遗产分级保护体系,并确定与之相适应的保护模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