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博物馆历史渊源分析

中国博物馆历史渊源分析

中国博物馆发展历史
中国的文物收藏和保护源远流长。

从秦汉直到清代,各朝宫室收藏的文物则数量大、精品多,而且受到封建法律的保护。

文物的专门庋藏在封建社会的中、晚期已很普遍。

以官僚、士大夫为主的私人文物收藏,汉代已见于文献,入宋后尤盛。

他们的私藏,多秘不示人,专供个人赏玩。

清代私人收藏文物又有新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文物收藏家和鉴赏家。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遗存,表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量。

文物的收藏、保护,为后来博物馆的产生准备了物质基础。

但是,历代收藏,专重文物,对于自然科学物品,重视不够;并且文物长期以来仅为封建统治阶级所专有,不向社会开放,阻碍了公共博物馆的产生。

中国近代博物馆事业
1840年鸦片战争后,新兴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文化教育。

近代博物馆的产生,就是这一文化现象的反映。

近代早期博物馆
近代早期博物馆有两种不同的性质,一种是外国人在中国建立的;一种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

早期外国人在中国建立的博物馆大部分由教会主办,主要分布在中国沿海城市,类型上基本都是自然历史博物馆。

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办的最早最有特色的近代意义的博物馆。

它有一套较为完整的规章制度,既体现了西方博物馆的科学性,又符合中国的具体情况。

近代博物馆的发展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新的变化,资产阶级文化教育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

1912年 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规定以民主共和为教育宗旨,推行教育改革。

中央教育部在北京建立历史博物馆,这是中国近代建立的第一个国立博物馆。

1915年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民主、科学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博物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在1927~1937年的10年中,各地陆续建立了一批省、市博物馆。

这个时期博物馆的业务活动也进一步活跃。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博物馆
1937~1949年,由于日本侵华战争和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博物馆事业遭到很大破坏和损失。

抗日战争爆发前,国民党政府为了保护文物,采取了一些应变措施,将部分重要博物馆迁往内地。

但大部分博物馆因变起仓卒而陷入日伪政权之下。

或遭到破坏,或成为日本侵略军的军事驻地,另一部分则由伪政权接管。

在此期间,国民党统治区、日伪统治区及伪“满洲国”,出于各自的需要,分别新建了为数不多的博物馆。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教育部和各地有关机构对日伪地区的博物馆进行了接收。

但是不久国民党政府全面发动内战,国民经济、文化教育进一步受到破坏,博物馆事业再次陷入困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博物馆事业曲折发展
50年代是中国博物馆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建立了一批省级地志博物馆与一批纪念性博物馆,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博物馆事业的基础。

50年代后期,全国还建立起一批地区、县、市级的中小型博物馆和各具特色的专门性博物馆。

改变了旧中国博物馆结构不合理的状况。

1966年爆发的“文化大革命”,使博物馆事业刚刚出现的良好局面又受到挫折。

大部分博物馆的基本陈列被拆撤,多数博物馆被迫关闭。

到1969年博物馆已减少到 171所。

1970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恢复博物馆工作。

1973年国家文物局成立,各地博物馆陆续恢复,重新开展了基本陈列的研究工作和藏品保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挽回了“文化大革命”对博物馆造成的损失。

中国博物馆发展方向
首先要走出去,在国外举办各类文物展览,让世界了解中国。

其次,要请进来,举办国际著名博物馆藏品展,让国人了解世界、开拓视野。

同时要加强国际合作,开展文物科技保护和培训专业人才,这是中国博物馆走向国际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学习国内外成功经验,为青少年服务,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努力规划并有效的积累超越有形产品的无形的品牌价值,大力加强品牌建设,成为了新形势下博物馆界面临的新课题。

面向社会,广纳贤才。

培养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人才。

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未来,是让博物馆成为一个具有巨大空间的、可以作为融合文化、经济、社会和可持续环境的论坛空间。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实现中国为国际博协2010年在
上海大会提出的高尚和极富灵感的主题:“博物馆与和谐社会”,走出一条既有中国特色又融入国际化进程的博物馆发展道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