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旅游者行为研究综述
旅 游心理学研 究是我国在 旅游者行为 研究中相 对成熟的 分支,同国外研究类似,其重点主要在旅游者动机、旅游者决 策过程、旅游偏好、旅游知觉风险以及旅游满意度。
旅游动机的研究是我国旅游心理学研究相对成熟的一块。 旅游 动机是维持 和推动旅游 者进行活动的 内部原因和 实质动 力,由低至高可分为 5 个层次:即放松动机、刺激动机、关系 动机、发展动机和实现动机。梁春香(1994)运用心理学测量 算法,提出旅游动机模式为:对某旅游对象的旅游动机=f(旅 游对象的形象/ 对旅游对象所持的心理距离),旅游动机与旅 游形象成正比关系,与心理(物理/ 地理)距离成反比关系, 并分析影响旅游动机的两个重要参量:旅游形象的好坏取决于 这一 旅游对象所 具有的特性 在多大程度上 满足旅游者 的欲望 和需求;以及由于地理、政治、经济、宣传、旅游设施、社会 治安等因素影响下的心理距离。陆林(1997)对山地旅游者动 机进行实证研究;刘纯(1999)研究旅游动机的分类,并发表 及出版了相关的旅游心理学研究文献与专著。娄世娣(2002) 将旅游动机分为:更新生活、寻求广义之爱、逃避现实、好奇 探索、健康娱乐及社会交往,提出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 设施、服务、促销以及旅游创新是旅游动机激发的重要因素等。
要(包括审美态度、审美注意),审美动机(包括审美期望), 审美体验(包括知觉、想象、理解、情感)以及审美思考;并 提出旅游交往中的社会互动模式(详见图 1)。
图 1 旅游交往中的社会互动模式
刘德谦(1996,2002),宁士敏(2000),尹世杰(1996, 2003)等从狭义的旅游消费角度,宏观上分析了我国旅游消费 趋势,对我国旅游者消费明显持有乐观的态度。许春晓(1999) 对我国旅游消费研究进行了总结,认为目前我国旅游消费的研 究讨论主要集中四个方面,包括在旅游消费基本理论、旅游消 费趋势、旅游消费和文化消费以及旅游消费与旅游业可持续发 展问题,提出研究的主攻方向应包括对学科基础建设、应用理 论以及典型案例的研究,在方法论上加强对相关学科的借鉴与 结合旅游学科特点进行创新。崔痒和黄安民(1995),吴必虎 等(1996),张凌云(1999),石艳(2002),冯晓虹(2002) 等以案例为基础研究了我国居民旅游消费特征。
我 国在旅游者 行为乃至整 个旅游学的 研究都处 于初级阶 段,在学科建设与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方面都还存在问题和 一些 发展的障碍 。然而我们 正处在一个全 球化程度的 不断提 高,信息沟通、信息获取手段发达的时代,良好的信息环境与 交流渠道的道畅通是前所未有的。我国研究人员应充分利用各 种现代化信息手段,不断加强与国内外学者的沟通,改善研究 方法,力求使我国的旅游者行为研究上一个新的层次,为我国 旅游业更好的发展指出道路。
旅游决策研究方面,郭亚军等(2002)根据中国人民大学 的国民生活课题组进行的“旅游度假者动机测定表”得到三个 结论 包括:⑴旅 游地选择偏好 来源于旅游 动机的特征 及其变 化;⑵对旅游大动机的分析应该集中在社会因子、放松因子、 知识因子和技能因子四个方面以及相关的 14 个小动机上;⑶ 特定时间发生的旅游行为,旅游动机是恒定,旅游偏好将影响 旅游者的具体决策行为。
等(2000)通过对 1986- 1999 年《旅游学刊》这一代表我国旅 游学研究学术动向的期刊 14 年间发布的 1435 篇论文的学科分 布进行了研究,关于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占 14. 5%(204 篇),
旅游心理学研究占 1%(13 篇),旅游文化研究占 5%(68 篇)(详见表 1)。可见旅游者行为研究在我国旅游研究中不
我国对旅游者行为研究,在我国旅游研究起步晚的大前提 下,更显得薄弱。从吴必虎(2000)年对我国《旅游学刊》资 料统计表明的学术动态看,我国旅游研究的重点是旅游经济与 旅游管理学,侧重于对行业及企业管理的研究,旅游者行为的 研究比较分散,被分割在旅游心理学、旅游市场学等学科中进
行。我国旅游者行为研究起步晚,研究的领域主要集中在旅游 地理学者们关注的空间流动行为与目的地选择、经济学者关注 的购买与消费等,我国旅游学界的保继刚、戴斌、刘纯、申葆 嘉、王家竣、吴必虎、张凌云等都在旅游者行为研究中做了突 出的贡献,这些研究人员通过严谨的研究态度和缜密的研究方 法,通过实地调查或文献研究对旅游者行为的规律、旅游者心 理、旅游动机等都做了重要的探讨,成为我国旅游者行为研究 中一些重要的标志。
李舟(2001)通过问卷调查,对深圳华侨城游客群体、旅 游满意度及需求进行分析,以华侨城作为我国主题公园之首展 望了我国主题公园发展。晏杰(2001),丁健等(2003)等通 过调查研究,对特定消费群体或特定旅游目的地旅游者的旅游 偏好、旅游满意度、出游力等进行研究分析。综观研究者们的 研究论文,市场调查与个案分析是研究所采用的重要方法。 2 国内旅游者行为研究评述
·科教论坛·
科教创新/2007 年第 3 月第 6 期
2. 3. 1 后 续支出资 本化后的固 定资产账 面价值小 于或等 于该 项固定资产 可收回金额时 ,直接将在 建工程转入 固定资 产。
借:固定资产 贷:在建工程 2. 3. 2 后 续支出资 本化后的固 定资产账 面价值大 于该项 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时,应将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借:固定资产 营业外支出 贷:在建工程 如果是经营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则应将借方的固定资 产改为“经营租入固定资产”。 2. 4 计提折旧。处于改、扩建过程中的固定资产,因已转 入在建工程,因此不计提折旧。待改、扩建完成达到预定可使 用状态时,再根据重新确定的固定资产价值、折旧方法和尚可 使用年限,于次月起按月计提折旧。 借:制造费用 贷:累计折旧 3 固定资产发生收益性后续支出的核算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固定资产的收益性后续支出应 当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直接列入“管理费用”,不再采用预 提或待摊方式进行核算。具体核算为: 3. 1 发生收益性后续支出时 借:管理费用 贷:应付职工薪酬(或银行存款等) 如领用了生产用原材料,则 借:管理费用 贷:原材料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对于 原来为固定 资产大修 理而发生的 预提或待摊 费用余
仅起步晚,且研究人员对该领域的兴趣与关注不足,研究成果 少,深入研究的空间相当大。
表 1 《旅游学刊》1986- 1999 年间发表论文的学科分布
学
科
数 量(篇)
1. 旅游教育、旅游文化及其他理论研究 350
1. 1 人力字眼与人才培养
103
1. 2 旅游心理学
13
1. 3 旅游与文化研究
68
1. 4 其他理论研究
166
2. 旅游资源与旅游区开发、管理
199
3. 旅游经济与旅游管理学
804
3. 1 旅游经济学
204
3. 2 旅游管理学
600
4. 旅游规划与设计
82
总计
1435
资料来源:节选自吴必虎、宋治清、邓利华,2000 1.1 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旅游者行为
我国国内旅游发展与旅游研究均起步晚,并由于国内政策
导向影响长期处于卖方市场,且我国旅游研究最早源自地理学 界,因而学术研究侧重于供给系统与支持系统,从经济学的角 度对旅游行为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1995 年以后逐渐
升温。研究的方向主要集中在于采用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研 究旅游者消费行为。
旅游 消费者行为 是个体在 收集有关旅 游产品的信 息进行 决策和在购买、消费、评估,处理旅游产品时的行为表现。旅 游消费的研究应涵盖更广泛的意义,而不是局限于狭义的旅游
国内旅游者行为研究综述
韦鑫 (西安欧亚学院外国语学院旅游系 陕西西安 710065)
[ 摘 要] 对国内旅游消费者研究发展情况进行综述,从经济学、心理学的角度,比较国内在此领域各自研究的重点,讨论
国内关于旅游者行为研究的薄弱环节与不足之处。
关键词:旅游者行为 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2. 0
文献标识码:A
·204·
科教创新/2007 年第 3 月第 6 期
·科教论坛·
理了不同时期的研究重点与热点,并对其进行了评述。 1 国内旅游者行为研究现状
我国的旅游学研究起步晚,对旅游者行为的研究更是这近 十年的事情。同样,在旅游学的研究,包括对旅游者行为的研 究,我国地理学界的学者们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然而,吴必虎
额,应继续采用原有的会计政策,直至冲减或摊销完毕为止。 3. 2 计提折旧。发生收益性后续支出的固定资产,因未转
入在建工程,其账面价值未发生改变,应照提折旧。 4 固定资产装修费用的核算 房屋等固定资产的装修费用,如果满足固定资产的确认条
件,则属于资本性后续支出,应计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比照 前述固定资产资本性后续支出的核算进行核算,只是装修工程 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并交付使用时,应将“在建工程”转入“固 定资产——固定资产装修”。
在下次装修时,如果该固定资产相关的“固定资产装修” 明细科目下还有账面价值,应将该账面价值一次全部转入当期 损益,列入“营业外支出”。
借:营业外支出 累计折旧 贷:固定资产——固定资产装修 但如果是企业购进或通过融资租赁方式租入房屋,该资产 由于还没有入住使用,未达预定可使用状态,企业进行装修的 相关费用不属于后续支出,应先挂“在建工程”,等房屋达预 定可使用状态后再转到“固定资产- 房屋”中去,而不能转入 “固定资产——固定资产装修”。 如果是房屋年岁久了,水电等设施出现问题,墙壁变得存 旧,而进行一般的修复性装修,装修费用属于收益性后续支出, 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列入“管理费用”。 参考资料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企业会计准则第 4 号——固定资 产,2006. [ 2] 企业会计准 则研究组 2006 企业会计 准则讲解资 产分册 [ M] .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163~167. [ 3] 中国会计网. 核算固定资产后续支出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006,8,7.
文章编号:1004- 6127( 2007) 06- 0204- 03